天文新聞

中國高分三號衛星今日正式投入使用

畫家筆下的高分三號衛星
中國首顆一米分辨率C頻段多極化合成孔徑雷達衛星「高分三號」今日在北京舉行投入使用儀式,衛星完成五個月的在軌道上運行測試任務,正式交付用戶單位投入使用。

「高分三號」衛星是中國高分辨率對地觀測系統重大專項成功發射的第四顆衛星,具有高分辨率、大成像幅寬、多成像模式、長壽命運行等特點,可全天候、全天時監視監測全球海洋和陸地資源衛星。

「高分三號」衛星2016年8月10日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升空,有十二種成像模式,是世界上成像模式最多的合成孔徑雷達衛星;分辨率最優可達一米,是世界上C頻段多極化合成孔徑雷達衛星中分辨率最高的衛星。

【圖:互聯網;文:節錄自中國科學院遙感與數字地球研究所網頁;新聞訊息由林景明提供】

二十多億年前某種複雜的生命形態可能曾經降臨過地球表面

氧氣含量可以推測複雜生命在該時期的活躍程度
美國華盛頓大學的一隊科研小組對沉積岩進行的分析結果表明,二十億至二十四億年前,地球大氣的含氧量曾經異常增高,表明復雜的有機生命可能在那時就已經出現,或出現過。

華盛頓大學地球太空科學博士生米高·基普(Michael Kipp)指出,針對沉積岩的硒同位素進行分析可以獲知相應時期地球大氣中氧的含量,由此我們可以推測複雜的生命形態在該時期的活躍程度。

根據遠古時期遺留下來的化石證據,我們可以獲知地球上的複雜細胞體最早出現時間,至少在大約十七億五千萬年前。但是最早的化石證據不足以直接反映地球生命出現的最早年代。化石的形成需要一系列條件,某些生命形態可能並不適合形成化石。化石的形成率在總體上是很低的。這些科學家的目的,是想通過獲知古代地球大氣的含氧量,來追溯生命在地球上出現的最早時間。

【圖:互聯網;文:星空天文節譯自新科學家網頁;新聞訊息由林景明提供】

eROSITA運往俄羅斯等候明年發射

組裝中的eROSITA X-射線望遠鏡
本月20日,整裝完畢的eROSITA (extended ROentgen Survey with an Imaging Telescope Array) X射線望遠鏡安置在一架貨運飛機上,開啟它的單程旅行,這台由馬普地外物理研究所研製的設備將從慕尼黑運往莫斯科,預計將於1月25日抵達。在那裡,它將進一步測試,與光譜-倫琴-伽瑪太空船集成,準備於明年春天發射,三個月後抵達第二拉格朗日點,它將繪製一幅X射線波段的宇宙地圖,揭露最大宇宙結構的演化過程。

【圖:互聯網;文:林景明節譯自馬普地外物理研究所新聞公佈】

中國建成天籟實驗射電天線陣列進行暗能量探測

新疆烏拉斯台地區天籟實驗射電天線陣列
2016年12月22日,中國首個暗能量探測項目:天籟實驗射電天線陣列開始正式觀測,有望在五年內取得國際天文突破性觀測成果。

宇宙學觀測顯示,暗能量約佔宇宙總密度的七成半,並具有驅動宇宙加速膨脹的奇特性質,但暗能量的本質是什麼目前還是個未解之謎。通過觀測氫原子產生的波長為二十一厘米的輻射,可以精密地測量宇宙的大尺度結構,進而通過其中的重子聲波振盪特徵進行宇宙學測量,為研究暗能量問題提供觀測線索。但是,相對於銀河係等天體產生的其它輻射,二十一厘米信號相當微弱,因此觀測宇宙尺度上的二十一厘米輻射一直是射電天文學中未解決的重大難題。

暗能量射電探測關鍵技術課題以觀測21厘米信號探測暗能量這一科學目標為牽引,突破了大規模射電天線陣列與標校方法、遠距離海量數據採集與傳輸、微弱信號提取與認證等關鍵技術,在新疆建成了兩個射電望遠鏡試驗陣列系統。該陣列包括三組南北長四十米,東西寬十五米的拋物柱面射電望遠鏡和十六面六米口徑碟形射電望遠鏡。它是目前中國干涉單元數最多的天文射電干涉陣列,也是世界上第二個建成的暗能量射電探測實驗項目。

【圖:互聯網;文:節錄自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網頁;新聞訊息由林景明提供】

觀測發現穀神星的表層物質可能來自其它星球

穀神星的地質構造
美國地外智慧生物搜尋協會一組天文學家,利用美國太空總署平流層紅外線天文台(Stratospheric Observatory for Infrared Astronomy 簡稱 SOFIA)收集的數據,檢測到在穀神星(Ceres)表面上存在大量似乎是其它小行星的碎片的物質,與穀神星表面組成分類相反,暗示在火星和木星之間的小行星帶中最大矮行星的真正面貌被部分其它星體的物質掩蓋。

地外智慧生物搜尋協會的天文學家發現,穀神星表面的外部幾微米部分是乾燥的物質,但它們不是來自穀神星本身, 它們是可能是數千萬年前的小行星撞擊產生的碎片。穀神星地殼下面的區域基本上含有儲存水的物質,由中紅外線光譜觀察顯示,它表面上存在乾燥輝石可能來自星際灰塵顆粒。

【圖、文:節譯自地外智慧生物搜尋協會網頁】

中國計劃建造世界最亮同步輻射光源

計劃中的高能同步輻射光源
中國計劃耗資四十八億元人民幣,在北京建設一台高性能的高能同步輻射光源(High Energy Photon Source,簡稱 HEPS),設計亮度高於世界現有、在建或計劃中的光源。

計劃中的光源採用了能夠大幅度降低儲存環電子發射度的多彎鐵色散結構,能使電子發射度低於0.1納米弧度(nm ·rad),接近衍射極限。經過適當的改進之後,發射度能夠達到衍射極限(0.01納米弧度)。由於各項關鍵性能指標遠高於目前正在運行的第三代同步輻射光源,衍射極限光源也被稱為“第四代同步輻射光源。

【圖:互聯網;文:節錄自科網頁;新聞訊息由林景明提供】

ASASSN-15lh或許不是超新星爆炸而是旋轉黑洞吞噬恆星造成

畫家構思的旋轉黑洞吞噬恆星
去年有天文學家在一個40億光年的遠星系中發現一個現在已編號為ASASSN-15lh的異常亮點,當時認為是迄今已知最亮的超新星爆發事件,其最亮時的亮度是銀河系總輸出光度的二十倍之多。但是另一個天文團隊的最新觀測研究結果指出:ASASSN-15lh很可能並不是極大質量恆星演化末期發生超亮超新星(superluminous supernova)爆發的結果,而是一顆快速自轉的黑洞扯碎並吞噬一顆只是路過但不小心靠黑洞太近的低質量恆星所造成的。如果這個結論是正確的,那麼它將比去年所提有史以來最亮超新星的說法更為罕見。

【圖、文:節錄自台北天文館之網路天文館網頁;新聞訊息由林景明提供】

歐美科學家將進行新一輪完全隔離的模擬火星生活實驗

六名志願者將生活在模擬火星環境
由美國太空總署和美國夏威夷大學共同合作,再度模擬火星生活實驗。目的是為美國計劃在2030年,首次載人飛行到火星,作出預備。

這次共有六名志願者參加,他們包括物理學家,工程師,生物學家,醫生和建築師,參與設計火星上永久住宅區進行為期八個月的封閉式研究。參加者將生活在夏威夷一個完全與外部世界隔絕的休眠火山的山坡上,這個地區有類似火星球的景觀。

科學家在參加者實驗居住的地方,安裝了攝錄機和各種複雜的傳感器,連接到他們的身體各個部位。他們只能穿著太空衣到外面去工作。

【圖、文:節譯自互聯網新聞報導】

宇宙中蘊含兩兆個星系

哈勃太空望遠鏡拍攝有過百星系的天區
一個由英國諾丁漢大學(University of Nottingham)天體物理學教授克里斯托佛·康瑟利斯(Christopher Conselice)領導的國際研究團隊,認為宇宙中至少蘊含兩兆個星系,比先前預測的高十倍有餘。

天文學家長期尋求確定在可觀測的宇宙中有多少個星系,宇宙中來自遠處物體的光有時間到達我們的部分。 在過去二十年裡,科學家使用哈勃太空望遠鏡的圖像估計,我們可以看到的宇宙包含大約一百至二千億個星系。 當前的天文技術允許我們只研究這些星系中的一成,剩餘的九成將只能夠等待製造更大和更好的望遠鏡才能夠觀測到。

【圖:美國太空總署;文:林景明節譯自物理學機構網頁】研究論文發表於已經出版的《天體物理學報》

歐洲南方天文台極大望遠鏡簽署建造主鏡合約

三十九米極大望遠鏡主鏡合約簽訂後合照
歐洲南方天文台的總部昨日舉行極大望遠鏡 (Extremly Large Telescope,簡稱 ELT) 的合約簽署儀式。簽署的四份合約包括:SCHOTT公司鑄造望遠鏡主鏡、第二塊副鏡、第三塊副鏡,SENER 集團製造安放這些巨大鏡面的鏡座;FAMES 財團製造主鏡控制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和感應器。

主鏡是由4,608個感應器控制798塊鏡片組合而成的39米凹透鏡,第二塊副鏡製成後將會是世界上最大的4.2米凸透鏡。

【圖、文:節譯自歐洲南方天文台網頁】

Verified by MonsterInsigh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