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新聞

火星火山與地球的恐龍大約在同一時間滅絕

火星上巨大的阿爾西亞山火山
美國太空總署新的研究顯示,火星上最後一次火山活動在大約五千萬年前就停止了,巨型的阿爾西亞火山(Arsia Mons)在活躍時期,每隔一百萬至三百萬年,就會產生一個新的熔岩流,當地球處於白堊紀時期,地球上的大量植物和動物物種(包括恐龍在內)滅絕時,巧合地,火星上最後的火山活動也停止了。

位於火星赤道南部的阿爾西亞火山,是塔爾西斯(Tharsis)火山群,三個巨大火山中,最南端,面積最大的傾斜盾狀結構火山。 阿爾西亞火山已經誕生了數十億年,雖然它的實際生命週期仍在估算之中,不過科學家認為最近的火山活動發生在火山口頂部的碗形凹陷處,其中已經確定了二十九個噴發的火山口,只是很難準確估計這個火山真正的活動時間。

【圖、文:節譯自美國太空總署網頁;新聞訊息由林景明提示】

鳩邦博發現牧夫座超新星

發現照片
東京都鳩邦博於世界時1月2日19時在牧夫座的星系NGC 5685發現一顆17.7等的超新星侯認體,該天體春分點2000.0的位置如下:

赤經14時36分16.01秒
赤緯+29度54分22.60秒

美國利克天文台經分光光譜觀測,確認這是一顆Ia型超新星,目前其編號為SN 2017B。

這是鳩邦博自前年12月以來,發現的第六顆超新星。

【圖、文:林景明節譯自日本天文藝術網頁】

美國太空總署硏發摺紙式機械人探索火星

可以在狹窄環境下活動的微小機械人
美國太空總署從摺紙技術得到靈感,研發出一種體積十分細小,稱為「彈出平面折疊式探險機械人」(Pop-Up Flat Folding Explorer Robot,簡稱 PUFFER) 它的體積只有手掌般的大小,可以在狹窄又惡劣的環境中靈活走動,執行火星探索任務。

美國太空總署的科學家指出,在火星探索時,火星探測車會遇上很多不同的洞穴或岩洞,現時的好奇號火星車因為體積太大,遇上複雜的地型就顯得靈活性不足。PUFFER 整台體重只有十二克,比較智能手提電話更輕巧,可以從三米高的地方墜下而不受損,並可在四十五度的斜坡上輕鬆爬行,而且成本比其它的智能探測機械人低。PUFFER會在今年進行測試,如果一切順利,計劃在2020年派往火星進行任務。

【圖、文:節譯自美國太空總署網頁】

請按左下角「外部連結」觀看有關影片

https://youtu.be/nRmorQmGqVM

維珍銀河創辦人贈送霍金太空旅遊船票

霍金在太空無重狀態下的合成照片
維珍集團(Virgin Group)創辦人及總裁李察·布蘭森(Richard Branson)邀請英國著名天體物理學家霍金搭乘維珍銀河(Virgin Galactic)的商業太空船進行太空旅遊。霍金收到邀請後立即答應了。

李察·布蘭森表示,他非常仰慕霍金,他在維珍銀河的網站上解釋為甚麼要贈送霍金價值二十萬美元的太空旅遊船票,因為霍金是他最仰慕的人之一,也稱讚霍金是位仁慈、有見識的人。

【圖、文:綜合自互聯網新聞報導】

維珍銀河創辦人贈送霍金太空旅遊船票

霍金在太空無重狀態下的合成照片
維珍集團(Virgin Group)創辦人及總裁李察·布蘭森(Richard Branson)邀請英國著名天體物理學家霍金搭乘維珍銀河(Virgin Galactic)的商業太空船進行太空旅遊。霍金收到邀請後立即答應了。

李察·布蘭森表示,他非常仰慕霍金,他在維珍銀河的網站上解釋為甚麼要贈送霍金價值二十萬萬美元的太空旅遊船票,因為霍金是他最仰慕的人之一,也稱讚霍金是位仁慈、有見識的人。

【圖、文:綜合自互聯網新聞報導】

中國天文學家對旋渦星系初始質量研究取得新進展

MaNGA積分場光譜儀示意圖
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研究人員最近利用世界最大積分場巡天數據首次觀測到旋渦星系中恆星初始質量函數的變化。恆星初始質量函數(Initial Mass Function)是當前星系形成演化的熱門話題之一。在星系中,不同質量的恆星往往是在一個分子雲中批量形成。而初始質量函數,則描述了恆星形成時,不同質量的恆星所佔的比例,即數密度隨質量的變化。初始質量函數對星系恆星質量的測量等有重要意義。

研究恆星初始質量函數的最直接的辦法就是通過恆星計數,但對於遙遠的河外星系,當前的望遠鏡還難以分辨單顆恆星,因此需要其他間接的方法來研究初始質量函數。國家天文台博士生李弘宇、助理研究員葛均強以及毛淑德研究員(兼清華大學教授)等人,利用當前世界上最大的積分場巡天項目:SDSS-IV MaNGA數據,結合星族合成以及星系動力學模型,對816個河外星系的初始質量函數進行了研究,這也是首次利用積分場光譜對旋渦星系的初始質量函數進行研究。

【圖、文:節錄自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網頁;新聞訊息由林景明提供】 研究全文刊登在已經出版的《天體物理學報》

MaNGA = Mapping Nearby Galaxies at APO

天龍號太空船昨晚從國際太空站㩗帶實驗老鼠返回地球

打撈回收的天龍號貨運太空船
在國際太空站上停留接近一個月後,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的天龍號貨運太空船3月19日攜帶四十隻實驗小鼠及其它物資返回地球,完成第十次為太空站運送補給的任務。

美國太空總署表示,天龍號太空船從國際太空站脫離後,經過約五個半小時的飛行,在昨晚香港時間22時46分降落加利福尼亞州以西的太平洋海域,隨後由太空探索技術公司打撈回收。

天龍號太空船是2月18日發射,此次返回攜帶約2.5噸物資。隨船返回的主要實驗成果是觀察在無重力環境下,骨骼癒合情況,並尋找大部分動物(包括人類)無法重新長出失去四肢的原因。

【圖:太空探索技術公司;文:節譯自美國太空總署網頁】

天龍號太空船昨晚從國際太空站㩗帶實驗老鼠返回地球

打撈回收的天龍號貨運太空船
在國際太空站上停留接近一個月後,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的天龍號貨運太空船3月19日攜帶四十隻實驗小鼠及其它物資返回地球,完成第十次為太空站運送補給的任務。

美國太空總署表示,天龍號太空船從國際太空站脫離後,經過約五個半小時的飛行,在昨晚香港時間22時46分降落加利福尼亞州以西的太平洋海域,隨後由太空探索技術公司打撈回收。

天龍號太空船是2月18日發射,此次返回攜帶約2.5噸物資。隨船返回的主要實驗成果是觀察在無重力環境下,骨骼癒合情況,並尋找大部分動物(包括人類)無法重新長出失去四肢的原因。

【圖:太空探索技術公司;文:節譯自美國太空總署網頁】

無人自動天龍號太空船今日離開國際太空站回航地球

「天龍號」無人自動太空船離開國際太空站
太空探索科技公司SpaceX 公司「天龍號」無人自動駕駛貨運太空船,今日香港時間17時11分,攜帶2.5公噸貨物,包括太空人的血液、尿液以及老鼠樣本等離開國際太空站,回航地球。這些樣本在太空完成幫助治療患骨質疏鬆症和骨損傷的實驗。

【圖、文:節譯自美國太空總署網頁】

無人自動天龍號太空船今日離開國際太空站回航地球

「天龍號」無人自動太空船離開國際太空站
太空探索科技公司SpaceX 公司「天龍號」無人自動駕駛貨運太空船,今日香港時間17時11分,攜帶2.5公噸貨物,包括太空人的血液、尿液以及老鼠樣本等離開國際太空站,回航地球。這些樣本在太空完成幫助治療患骨質疏鬆症和骨損傷的實驗。

【圖、文:節譯自美國太空總署網頁】

Verified by MonsterInsigh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