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新聞

美國計劃在月球軌道建造太空港往返火星

畫家筆下月球軌道上建造中的太空港
美國太空總署宣佈,計劃在月球軌道上建造一個太空港,可以作為太空船前往月球表面和火星遠程太空探索目的地的中繼站,以實現送人往返火星的計劃。

這個太空港建設完成後將由一個小型居住艙、氣壓過渡艙、大功率電力推進系統以及一個可開展研究的後勤艙組成,具備對接能力,將類似一個小型國際太空站。

建設太空港是美國太空總署計劃中的第一階段任務,緊隨其後的第二階段任務將建設遠程太空運輸系統,以用於探索太陽系內包括火星等的遙遠行星。整個運輸系統將於2029年左右建設完成,以後太空船從太空港出發,在月球附近試驗性載人飛行三百到四百日之後,再返回太空港停泊在。

【圖:美國太空總署;文:綜合自互聯網新聞報導;新聞訊息由林景明提供】

美國太空總署測試機械人冰上工具

用於探索木衛二冰冷海洋世界的機械爪
美國太空總署自2015年以來,一直在加利福尼亞州帕薩迪納(Pasadena)噴氣推進實驗室開發用於其它含有地下海洋的星球探測任務新技術,包括一個地下探測器,可以穿透幾公里冰殻,沿途採集樣本的機械人伸展器,可以採集到遙遠樣本的射彈發射器。

所有這些技術的開發,都是用作地下海洋世界和傳感研究的一部分,這項研究項目是由美國太空總署在華盛頓的太空技術任務總局資助。 每個設計都集中如何在從冰冷的衛星表面或冰殻下面獲取樣本。

【圖、文:節譯自美國太空總署網頁】

美國太空總署科學家相信已經找到火星大氣和海洋消失的原因

現時的火星(左)和早期火星擁有大氣和海洋(右)
美國科羅拉多大學博爾德分校(University of Colorado in Boulder)火星大氣和揮發性演化任務(Mars Atmosphere and Volatile Evolution Mission,簡稱 MAVEN)首席研究員兼大氣和太空物理實驗室教授布魯斯·雅科斯基(Bruce Jakosky)團隊,根據美國太空總署火星大氣和揮發性演化任務太空船探測火星大氣層的數據,得出結論,確定大部分在火星大氣中存在的較輕氣體已經散失在太空之中,而較重的氬氣(Argon)也有大約六成半已經消失了。

太陽風(從太陽表面不斷吹出的導電氣體)和強烈的太陽輻射是造成火星大部分大氣消失的原因,氣體耗盡改變了火星的氣候。在太陽早期,它的紫外線輻射和太陽風輻射相當強烈。雖然在火星早期的歷史中,火星有水和海洋,微生物的生命可能存在於火星表面。 隨著火星冷卻和乾燥,任何生命都可能被驅趕到地下,甚至不再存活。火星轉變成一個寒冷的沙漠世界。

【圖、文:節譯自美國太空總署網頁】

請按左下角「外部連結」觀看有關影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8qw2P3ZNDww

太空探索科技公司計劃回收更多的獵鷹九號火箭

畫家筆下的獵鷹重型火箭發射升空情況
太空探索科技公司已經多次成功回收了獵鷹九號的第一級火箭,昨日又實現了歷史上首次利用已經回收的舊火箭,成功將通訊衛星發射到預定軌道。該公司計劃在包含三支獵鷹九號一級火箭構成,用來登陸火星的獵鷹重型(Falcon Heavy)火箭,嘗試回收火箭的第二級,因為獵鷹重型火箭第二級中包含一個可在太空飛行使用的默林火箭(Merlin 1D)發動機。

獵鷹重型火箭是一枚大推力火箭,如果它的第二級火箭也能夠重複使用,將會大幅度減輕登陸火星的成本,實現該公司重複往來及登陸火星的計劃。初步預計今年夏季尾會進行獵鷹重型火箭的飛行測試。

【圖:太空探索科技公司;文:節譯自互聯網新聞報導】

中國首顆X射線天文衛星網上徵求名稱

投票網頁
中國首顆X射線天文衛星在網上公開徵求名稱,經內部推選,評選出了入圍網上投票的六個候選名稱,包括:鳯舞、天巡、星海、仙女、慧眼、天鏡。

網友對以上入圍候選名稱進行投票。最終名稱將在網友投票結果中產生。投票時間由3月31日至4月9日。每位用戶每天可提交一次投票,可以單投一個名字,也可以多投幾個名字。

【圖、文:節錄自新華社X射線天文衛星網上徵求名稱網頁;新聞訊息由林景明提示】

硬X射線調製望遠鏡(Hard X-ray Modulation Telescope,簡稱 HXMT)衛星是中國首顆X射線天文衛星,基於中國科學家上世紀九十年代末提出的直接解調成像方法所設計的,具有1- 250keV的寬譜段、幾百到幾千平方厘米的大有效面積以及幾度的大視場,黑洞和中子星是其主要觀測目標。

太空探索科技公司成功重覆使用獵鷹九號火箭再次成功降落海面回收

獵鷹九號火箭發射升空情況
太空探索科技公司今日香港時間早上6時27分,利用回收的獵鷹九號火箭,從甘迺迪太空中心,將盧森堡的一顆廣播通訊衛星送上太空。衛生三十二分鐘後進入預定軌道。獵鷹九號火箭再次成功降落在大西洋中一艘由平底駁船改裝的火箭回收降落台。

【圖:太空探索科技公司;文:節譯自互聯網新聞報導;新聞訊息由劉柱光提供】

美國火星偵察軌道器環繞火星飛行五十萬次

火星偵察軌道器的軌道覆蓋了火星九成九的面積
自2006年3月10日美國太空總署火星偵察軌道器(Mars Reconnaissance Orbiter,簡稱 MRO)進入火星軌道以來,它在這個星期一(3月27日)已經完成環繞火星飛行五十萬次,拍攝範圍覆蓋了火星表面99.1%的面積。

十一年來,火星偵察軌道器上的背景攝影機(Context Camera,簡稱 CTX)利用了分辨率和圖像文件大小之間平衡的最佳點,拍攝了大約九萬張照片。每張照片顯示的地貎最精細的相等於一個網球場的尺寸,最大的範圍相當於三十公里闊的地面。在火星表面的照片中,每像素分辨率約為六米,這個紀錄暫時沒有其它探測火星的太空船拍攝了這麼大的面積範圍和擁有這樣高的分辨率照片。

此外,火星偵察軌道器近期也為美國太空總署下一個洞察號(InSight,全名 Interior Exploration using Seismic Investigations, Geodesy and Heat Transport)火星登陸器的任務提供了準備。 洞察號將在明年去火星研究該它的內部深處。同時,火星偵察軌道器繼續對火星進行各種科學觀察,並為兩架活躍的火星車,好奇號和機遇號繼續進行通訊中繼服務。

【圖、文:節譯自美國太空總署網頁】

美國海軍天文台發佈最新高精度星表

位於華盛頓的美國海軍天文台
美國海軍天文台發佈了一個新的星表,囊括超過1.07億顆恆星,名為第五版海軍天文台CCD天體攝影星表(UCAC5)。這個星表容量達5.5GB,包括由蓋亞衛星得到的恆星的位置與運動數據。目前可以從德國天體物理虛擬天文台數據中心下載,很快也可以從斯特拉斯堡的天文數據中心及其鏡像網站上下載到。

【圖:互聯網;文:林景明節譯自美國海軍天文台網頁】

天文愛好者義工將一百五十年前天文圖像數碼化為研究宇宙變化提供新觀點

久違的圖像可以提供罕見和移動的星星
哈佛-史密松天體物理中心(Harvard-Smithsonian Center for Astrophysics)女天文學家艾莉莎·古德曼(Alyssa Goodman)教授在3月22日發起的一個名為天文回帶機的公民科學項目,透過一些天文愛好者義工,從美國天文學會出版的學術期刊中的論文進行了數碼化,將其中的繪圖、照片以及觀測結果,可以用電腦搜尋。這些論文的發表時間甚至可以追溯到十九世紀五十年代。項目由美國太空總署資助,對於研究宇宙變化的天文學家來說可以算是一個福音。

研究以時間為變量的天體,例如:不止一次以新星的形式爆發的恆星或者在星系中掠過的恆星,都需要進行長期的觀測。然而在1995年之前發表於學術期刊上的觀測結果卻很少編入網上圖像數據庫的索引當中。即便在今天,很少有學術期刊的圖片能夠以一種非常便於檢索的方式存儲下來。

【圖:哈佛-史密森天體物理學中心;文:綜合自互聯網新聞報導;新聞訊息由林景明提供】

板垣公一發現室女座超新星

室女座超新星發現照片
日本山形縣板垣公一於本月23日14時(世界時)發現室女座星系NGC 4779出現一顆15.9等的超新星候認體,春分點2000.0天體位置如下:

赤經12時53分50.45秒
赤緯09度42分17.70秒

在該超新星獲得編號SN 2017cjb後,北歐光學望遠鏡經過分光光譜觀測,確認這是一顆II型超新星。

這是板垣公一今年1月以來發現的第二顆超新星。到目前為止,他總共發現124顆超新星。

【圖:板垣公一;文:林景明節譯自日本天文藝術網頁】

Verified by MonsterInsigh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