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現象及活動

全港水火箭比賽系列 – 航天問答比賽(翌日截止)


問題分為兩部分:選擇題及開放式題目,內容主要圍繞航天科技的問題。是項比賽於每個組別設 有冠軍、亞軍、季軍及優秀獎項。

日期:2017.04.01(六) ~ 2017.04.30(日) 18:00
對象:全港中小學生
組別:小學組及中學組

#112

此活動由香港小童群益會主辦。

畢宿五合月


12時05分畢宿五合月,畢宿五位在月球南方0.57度

波蘭天文學家沃爾茲森誕辰


亞歷山大·沃爾茲森(波蘭語:Aleksander Wolszczan,1946年4月29日-)是一位波蘭天文學家,是第一個太陽系外行星和脈衝星行星其中一位共同發現人。

沃爾茲森的教育都在波蘭,並分別於1969年和1975年取得托倫哥白尼大學的碩士和博士學位。他在1982年到美國康乃爾大學和普林斯頓大學任教,之後成為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天文學教授至今。1994年到2008年他還是托倫哥白尼大學的教授。他是波蘭國家科學院的成員。

沃爾茲森和戴爾·弗雷合作,他在波多黎各的阿雷西博天文臺進行觀測並在1990年發現了脈衝星 PSR B1257+12。1992年時再發現該脈衝星有兩顆行星,軌道半徑分別是0.36和0.47AU。這是首次發現太陽系外行星(現已發現數百顆)。

2003年沃爾茲森和馬歇耶·科納基共同確定了以上兩顆行星的軌道傾角,並確認行星品質分別是大約3.9和4.3倍地球品質。

沃爾茲森於1996年獲得美國天文學會比阿汀斯·莫瑞爾·廷斯利獎,2002年波蘭郵政發行以他為主題的郵票。

【資料:維基百科 ;訊息由林景明提供】

天象節目《暗黑宇宙》(翌日最後放映)


宇宙的奇妙遠超我們的想像。

恆星、行星、以至我們的身體都是由原子組成,但它們構成宇宙整體不足百分之五。另外的百分之二十五是不可見而又神秘的暗物質。它提供了令星系連在一起所需要的引力。餘下的百分之七十稱為暗能量,它令宇宙加速膨脹,並限制了人類可以觀測到的宇宙大小。有些天文學家推測,倘若把可觀測宇宙比作天象廳球幕般大小,則整個宇宙可能會比地球更大,甚至有人認為它可能是無限大的。

在天象節目中,觀眾被迅速帶離銀河系,又隨著降落傘闖進木星大氣層,搜索宇宙在遠古時期的歷史證據,甚至直抵大爆炸後的早期宇宙。節目更會介紹天文學上的突破,讓我們能更詳細準確地了解宇宙的形成和演變。一場穿越已知世界通往未知宇宙之旅,在暗黑宇宙中盛大展開。

映期:2016.11.02(三) ~ 2017.04.30(日)
地點:香港太空館 何鴻燊天象廳
片長:36分鐘

收費電影,觀眾必須購票

此活動由香港太空館主辦。

半自動簡化遠紅外線赫歇爾外差單點光譜儀


SEMINAR:- Semi-Automatic Reduction of Herschel/HIFI Single-Point Spectra

The Herschel-Heterodyne Instrument for the Far-infrared (HIFI) on board the Herschel Space Observatory provides high resolution spectra that reveals the physical and chemical properties of many circumstellar/interstellar environments. In particular, for the case of evolved stars such as the asymptotic giant branch (AGB) stars, many molecular line features (e.g. NH3, H2O, CO) originated from the circumstellar envelopes can be observed with unprecedented details. The team in the Nicolaus Copernicus Astronomical Centre, in collaboration with the European Space Astronomy Centre, has started a project to build a database providing all reduced HIFI spectra of evolved stars observed in the Single-Point mode, together with information such as line identification and the corresponding spectral parameters. In this talk, I shall report on the first stage of the project, which involves developing a semi-automatic reduction procedure for handling the large amount of spectra.

時間:2017.04.28(五) 15:00
地點:香港大學 莊月明物理樓522室
講者:Dr. Bosco H. K. Yung (Nicolaus Copernicus Astronomical Centre, Poland)
語言:英語

免費會議,歡迎參加

#109

此活動由香港大學物理系主辦。

美國天文學家蘇梅克誕辰


尤金·摩爾·舒梅克(Eugene Merle Shoemaker,或別名吉恩·舒梅克,Gene Shoemaker,1928年4月28日-1997年7月18日)是行星科學此一領域的奠基者。出生在美國洛杉磯。他最有名的成就是和其妻卡洛琳·舒梅克(Carolyn Shoemaker)和大衛·李維(David H. Levy)共同發現舒梅克-李維九號彗星(Shoemaker-Levy 9)。

1960年他就讀于普林斯頓大學博士班時研究巴林傑隕石坑。他為了瞭解該隕石坑形成機制,特地到內華達州核武試爆場留下的坑洞進行調查。他發現了一個由衝擊石英噴發物造成的環。1961年時他在亞利桑納州的旗杆市成立美國地質調查局轄下的太空地質學研究計劃(Astrogeology Research Program)並出任首任主席。他對於探測月球的遊騎兵計劃有極大貢獻;且該計劃所拍攝的照片顯示月球上有各種不同大小的撞擊坑。他同時也協助訓練美國太空人;而他也是阿波羅計劃太空人的候選者,並可能原本是登陸月球的第一位地質學家,但因為被診斷出愛迪生氏病而未能如願。因此他改負責在巴林傑隕石坑和落日火山口訓練太空人。

1969年他到了加州理工學院以後開始研究阿波羅型小行星等近地小行星。這時他開始主張地質的突然變化是因為彗星、小行星等外來天體撞擊,且外來天體撞擊地球在地質時代中相當常見。在這之前就連月球上的撞擊坑也大多被認為是死火山。

1984年他獲得表彰對撞擊坑研究的巴林傑獎以及美國天文學會的傑拉德·柯伊伯獎,1992年他獲得美國國家科學獎章。1993年他與其妻卡洛琳·舒梅克(Carolyn Shoemaker)和大衛·利維(David H. Levy)在帕洛馬山天文台使用18吋施密特攝星儀發現舒梅克-李維九號彗星(Shoemaker-Levy 9)。這顆彗星讓人類能首次觀測彗星撞擊行星。1994年7月這顆彗星撞擊木星造成許多巨大的痕跡;在撞擊前大多數科學家多認為對木星並無巨大影響。

蘇梅克晚年致力於在世界各地探險以發現過去被忽略的撞擊遺跡。1997年7月18日他在澳洲進行研究時在愛麗絲泉西北的塔納米路(Tanami Road)因為車禍身亡。1998年7月31日他的部分骨灰被放上了月球探勘者,裝在由行星科學家卡洛琳·波爾科設計的容器中。月球探勘者於1999年7月31日撞上月球結束任務,他是至今唯一葬在月球的人。

【資料:維基百科 ;訊息由林景明提供】

Verified by MonsterInsigh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