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現象及活動

波蘭天文學家沃爾茲森誕辰


亞歷山大·沃爾茲森(波蘭語:Aleksander Wolszczan,1946年4月29日-)是一位波蘭天文學家,是第一個太陽系外行星和脈衝星行星其中一位共同發現人。

沃爾茲森的教育都在波蘭,並分別於1969年和1975年取得托倫哥白尼大學的碩士和博士學位。他在1982年到美國康乃爾大學和普林斯頓大學任教,之後成為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天文學教授至今。1994年到2008年他還是托倫哥白尼大學的教授。他是波蘭國家科學院的成員。

沃爾茲森和戴爾·弗雷合作,他在波多黎各的阿雷西博天文臺進行觀測並在1990年發現了脈衝星 PSR B1257+12。1992年時再發現該脈衝星有兩顆行星,軌道半徑分別是0.36和0.47AU。這是首次發現太陽系外行星(現已發現數百顆)。

2003年沃爾茲森和馬歇耶·科納基共同確定了以上兩顆行星的軌道傾角,並確認行星品質分別是大約3.9和4.3倍地球品質。

沃爾茲森於1996年獲得美國天文學會比阿汀斯·莫瑞爾·廷斯利獎,2002年波蘭郵政發行以他為主題的郵票。

【資料:維基百科 ;訊息由林景明提供】

天象節目《暗黑宇宙》(翌日最後放映)


宇宙的奇妙遠超我們的想像。

恆星、行星、以至我們的身體都是由原子組成,但它們構成宇宙整體不足百分之五。另外的百分之二十五是不可見而又神秘的暗物質。它提供了令星系連在一起所需要的引力。餘下的百分之七十稱為暗能量,它令宇宙加速膨脹,並限制了人類可以觀測到的宇宙大小。有些天文學家推測,倘若把可觀測宇宙比作天象廳球幕般大小,則整個宇宙可能會比地球更大,甚至有人認為它可能是無限大的。

在天象節目中,觀眾被迅速帶離銀河系,又隨著降落傘闖進木星大氣層,搜索宇宙在遠古時期的歷史證據,甚至直抵大爆炸後的早期宇宙。節目更會介紹天文學上的突破,讓我們能更詳細準確地了解宇宙的形成和演變。一場穿越已知世界通往未知宇宙之旅,在暗黑宇宙中盛大展開。

映期:2016.11.02(三) ~ 2017.04.30(日)
地點:香港太空館 何鴻燊天象廳
片長:36分鐘

收費電影,觀眾必須購票

此活動由香港太空館主辦。

美國天文學家蘇梅克誕辰


尤金·摩爾·舒梅克(Eugene Merle Shoemaker,或別名吉恩·舒梅克,Gene Shoemaker,1928年4月28日-1997年7月18日)是行星科學此一領域的奠基者。出生在美國洛杉磯。他最有名的成就是和其妻卡洛琳·舒梅克(Carolyn Shoemaker)和大衛·李維(David H. Levy)共同發現舒梅克-李維九號彗星(Shoemaker-Levy 9)。

1960年他就讀于普林斯頓大學博士班時研究巴林傑隕石坑。他為了瞭解該隕石坑形成機制,特地到內華達州核武試爆場留下的坑洞進行調查。他發現了一個由衝擊石英噴發物造成的環。1961年時他在亞利桑納州的旗杆市成立美國地質調查局轄下的太空地質學研究計劃(Astrogeology Research Program)並出任首任主席。他對於探測月球的遊騎兵計劃有極大貢獻;且該計劃所拍攝的照片顯示月球上有各種不同大小的撞擊坑。他同時也協助訓練美國太空人;而他也是阿波羅計劃太空人的候選者,並可能原本是登陸月球的第一位地質學家,但因為被診斷出愛迪生氏病而未能如願。因此他改負責在巴林傑隕石坑和落日火山口訓練太空人。

1969年他到了加州理工學院以後開始研究阿波羅型小行星等近地小行星。這時他開始主張地質的突然變化是因為彗星、小行星等外來天體撞擊,且外來天體撞擊地球在地質時代中相當常見。在這之前就連月球上的撞擊坑也大多被認為是死火山。

1984年他獲得表彰對撞擊坑研究的巴林傑獎以及美國天文學會的傑拉德·柯伊伯獎,1992年他獲得美國國家科學獎章。1993年他與其妻卡洛琳·舒梅克(Carolyn Shoemaker)和大衛·利維(David H. Levy)在帕洛馬山天文台使用18吋施密特攝星儀發現舒梅克-李維九號彗星(Shoemaker-Levy 9)。這顆彗星讓人類能首次觀測彗星撞擊行星。1994年7月這顆彗星撞擊木星造成許多巨大的痕跡;在撞擊前大多數科學家多認為對木星並無巨大影響。

蘇梅克晚年致力於在世界各地探險以發現過去被忽略的撞擊遺跡。1997年7月18日他在澳洲進行研究時在愛麗絲泉西北的塔納米路(Tanami Road)因為車禍身亡。1998年7月31日他的部分骨灰被放上了月球探勘者,裝在由行星科學家卡洛琳·波爾科設計的容器中。月球探勘者於1999年7月31日撞上月球結束任務,他是至今唯一葬在月球的人。

【資料:維基百科 ;訊息由林景明提供】

美籍天文學家博克誕辰


巴特·揚·博克(荷蘭語:Bart Jan Bok,1906年4月28日-1983年8月5日)是一位美籍荷蘭天文學家。博克生於荷蘭,但他的童年是在荷屬東印度度過的。後來他進入萊頓大學和格羅寧根大學就讀。1929年他和另一位資深天文學家普莉西拉·費爾菲爾德·博克結婚。之後兩人在天文上密切合作。兩人育有二子喬伊絲和約翰。1929年到1957年他在哈佛大學任職。之後他在澳大利亞斯壯羅山天文台擔任台長九年,之後再回到美國擔任斯圖爾德天文台台長。1938年他取得美國國籍。

1975年博克與其他人共同發表聲明《反對星象學》(Objections to Astrology,The Humanist, 1975)。該聲明中總共有186位天文學家和其他領域科學家參與,其中9位是諾貝爾獎得主。該聲明在 The Humanist 上出版。他還主導成立了懷疑調查委員會(The Committee for Skeptical Inquiry),並且是創會會士。

博克在天文界中以期親切和幽默感而聞名。小行星1983在他生前就以他的姓氏命名。在命名典禮上他感謝國際天文聯會「給他一小塊退休後可居住的土地」。他參與或帶領了數個觀測日食的旅行團,包含1981年7月在西伯利亞布拉茨克附近的日食觀測。在這一次前往蘇聯的觀測中他帶領一個次團前往布拉堪天文台和台長維克托·安巴楚勉見面。
博克最後一次觀測日食的旅行是到他幼時居住的印尼爪哇島遊歷,並於1983年6月經過了沙拉迪加附近。日食前一晚他和與他關係密切的印尼人交談,並提及「如果你希望瞭解印尼,吃印尼食物和聽甘美蘭音樂」。他也表示他如何和其他人分享多年來他對天文學的熱愛。
他曾獲得1977年的布魯斯獎。

月球上有博克環形山,小行星1983也以他的名字命名。

【資料:維基百科 ;訊息由林景明提供】

2016-17年度天文課程 (中學天文課程)


中學天文課程

日期:
2017.04:07(五),21(五),24(一),28(五)
2017.05:05(五),12(五),16(二),22(一),26(五)
2017.06:02(五),09(五),16(五),20(二)
時段:14:00 ~ 16:30

日期:2016.10.25(二) ~ 2017.06.27(二) (指定日期晚間可選)
2016.10.25(二)
2016.10:26(三),28(五)
2016.11:14(一),21(一),22(二),28(一),29(二)
2016.12:06(二),20(二),21(三)
2017.01:05(四),06(五),09(一),10(二),16(一),24(二)
2017.02:07(二),22(三),24(五)
2017.03:03(五),08(三),13(一),14(二),20(一),21(二),28(二)
2017.04:05(三),07(五),10(一),11(二),25(二)
2017.05:12(五),16(二),22(一),23(二),25(四),31(三)
2017.06:01(四),02(五),05(一),08(四),12(一),15(四),19(一),27(二)
時段:19:00 ~ 21:30

地點:荃灣荃錦公路101號 嗇色園可觀自然教育中心暨天文館

◎高中天文課程
對象: 中四至中六級物理科學生
◎日間/晚間天文活動
對象:中一至中六學生

名額:每節45

免費課程,惟不包括交通費,2016.10.03(一) 09:00起,參加者必須報名,2016.10.13(四) 13:00截止,抽籤選拔

【訊息由張詠倫提供】

此活動由可觀自然教育中心暨天文館主辦。

中學天文及環境教育考察課程 – 天文及生物


天文及生物

日期:(可供填選)
●2017.04.28(五) ~ 2017.04.29(六)
●2017.05.12(五) ~ 2017.05.13(六)
地點:長洲 明愛賽馬會明暉營 及 明愛陳震夏郊野學園
對象:中一至中六學生 (每校須有教師帶領)
名額:45

收費課程,2015.09.13 13:00 起,參加者必須報名,最多可填選三個課程日期志願,2015.09.15 17:00 截止,先到先得

【訊息由張詠倫提供】

此活動由明愛陳震夏郊野學園主辦。

Verified by MonsterInsigh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