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現象及活動

基礎天文班(實習課)


喜歡星空 卻對滿天星斗非常陌生嗎?
想學習天文知識 但希望有課堂實習又有生動的講解?
很鍾情天文攝影 但想認識更多星體背後的運行和由來?
或是有志學習觀星導賞,為朋友介紹星空甚至成為本會觀星導賞義工呢?

現在機會來了!香港天文學會新一屆基礎天文班即將開班了!
本班旨在為了對觀星初學者或有志成為本會觀星導賞義工的會員,提供一個有系統的培訓。
教程由本會資深天文導師編製、修訂及監督,導師由本會委員擔任。
希望培養各學員天文興趣,教授易明而準確的天文及觀星安全知識。
這些機會你又怎能錯過?

◎實習課
時間:2017.05.20(六) 19:30 ~ 22:00
地點:(待定,另行通知)

●2017.05.27(一) 19:30 ~ 22:00

◎理論課
時間:2017.05.22(一) 19:30 ~ 21:30
地點:九龍觀塘創業街36號華基中心610室 香港天文學會會址

時間:
●2017.05.29(一) 19:30 ~ 21:30
●2017.06.05(一) 19:30 ~ 21:30
●2017.06.12(一) 19:30 ~ 21:30
●2017.06.19(一) 19:30 ~ 21:30
●2017.06.26(一) 19:30 ~ 21:30

◎筆試考核
時間:2017.07.03(一) 19:30 ~ 21:30
地點:九龍觀塘創業街36號華基中心610室 香港天文學會會址

導師:林曉怡 (學會教育部委員)
名額:16
對象:12歲或以上,有興趣觀星及認識天文的初學者,或有興趣學習觀星導賞之會員

收費課程,參加者必須報名,2017.05.01截止

此活動由香港天文學會主辦。

磁場作為恆星形成的指揮


物理系學生會議:磁場作為恆星形成的指揮 – 一個觀測角度

Talk:- Magnetic field as a Conductor in Star Formation – An Observational Perspective

The role of the magnetic field, among other mechanisms (gravity & turbulence) in star formation remain uncertain. However, within the last decade, multi-scales observational studies have started to show that magnetic field has an important role in regulating star formation environment from Cloud through the filament to core scale and consequence star forming properties. In this presentation, we briefly review observational signatures of the dynamically important magnetic field at large/small scales. We will also briefly present multi-scale observational evidence. 
 
時間:2017.05.20(六) 14:45 ~ 15:00
地點:香港中文大學 科學館LT4
講者:
  ●Law Chi Yan
  ●Li Hua Bai
  ●Leung Po Kin
  ●Gu Qilao
  ●Zhang Yapeng
語言:英語

#131

此活動由香港中文大學物理系主辦。

美國天文學家邦德誕辰


喬治·菲利普斯·邦德(George Phillips Bond,1825年5月20日-1865年2月17日),美國天文學家,他的父親威廉·邦德也是一位天文學家,父子兩人共同做出了許多重要的發現。

喬治·邦德幼年時喜歡大自然和鳥類,他的父親是哈佛大學天文台的創立者和首任台長。喬治·邦德的兄長去世後,喬治·邦德覺得有義務追隨父親從事天文學工作。1848年,邦德父子發現了土衛七[1],1850年11月,他們又共同發現了土星的第三個環——C環。英國人威廉·拉塞爾也獨立發現了土星C環和土衛七,僅比他們晚了幾天。

1847年至1852年間,邦德父子與攝影先驅約翰·亞當斯·惠普爾一起使用15英寸(0.38米)望遠鏡進行了天體照相的工作,拍攝了月亮的照片,並於1851年在英國倫敦舉辦的萬國工業博覽會上獲獎。1850年7月16日至17日夜,邦德父子和惠普爾和使用銀版照相法共同拍攝了織女星的照片,這是人類拍攝的第一張恆星的照片。1857年他們又拍攝了大熊座的開陽雙星等照片。此外,他還發現了11顆彗星,計算了它們的軌道。喬治·邦德還是第一位獲得英國皇家天文學會金質獎章的美國人。

1859年,威廉·邦德去世後,喬治·邦德接任哈佛大學天文台的台長。1865年因肺結核去世。為紀念邦德父子,第767號小行星被命名為Bondia。

【資料:維基百科 ;訊息由林景明提供】

磁場方向與恆星形成率之間的關聯


物理系學生會議:磁場方向與恆星形成率之間的關聯

Talk:- The Link between Magnetic-Field Orientations and Star Formation Rates

Star formation rates (SFR) is a key component in modern star-formation models, which mainly involve gravity, turbulence and, in some cases, magnetic fields (B-fields). But the connection between B-fields and SFR has never been observed. A comparison between the survey of SFR and a study of cloud-field alignment – which revealed a bimodal (parallel or perpendicular) alignment – shows that clouds with lower SFR per solar mass are tend to perpendicular to the B-fields. This might be an evidence of B-fields being a primary regulator of SFR. We used B-fields data from starlight method and 353 GHz dust thermal emission, which comes from by Planck mission’s all sky survey. 
 
時間:2017.05.20(六) 15:30 ~ 15:45
地點:香港中文大學 科學館LT4
講者:GU Qilao
語言:英語

#131

此活動由香港中文大學物理系主辦。

探測中等質量黑洞的可能途徑


物理系學生會議:探測中等質量黑洞的可能途徑 – 經重力透鏡效應的重力波

Talk:- A Possible Way to Probe Intermediate Mass Black Hole – Gravitational Lensing of Gravitational Wave

Existence of intermediate mass black hole is a mystery in astronomy. Theoretically it should exist, but it hasn’t been confirmed by observation yet. Since intermediate mass black hole is a possible candidate of gravitational lens, its lensing effect on gravitational wave in diffraction limit could be a direct observational evidence. Basic analysis shows the lensing effect is observable within LIGO detectability. Serious Bayesian analysis is ongoing to investigate under what circumstances we can confirm that the signal indicates an intermediate mass black hole. 
 
時間:2017.05.20(六) 15:15 ~ 15:30
地點:香港中文大學 科學館LT4
講者:Lai Kwun Hang 及 Otto Hannuksela
語言:英語

#131

此活動由香港中文大學物理系主辦。

46年前今日第一個在火星表面登陸的人造物體火星二號發射升空


1971年5月19日,前蘇聯發射火星二號升空,它包括了一個軌道飛行器和一個登陸器。是第一個在火星表面着陸的人造探測器,但最終登陸器於降落時墜毀在火星表面,因此沒有獲取任何探測數據和圖像。軌道器則一直工作到1972年。

1971年11月至次年3月間,火星二號的軌道飛行器傳回了大量的數據。1972年8月22日,在軌道器繞火星運行362圈後,科研人員正式宣佈,火星二號完成了它的使命。在本次探測計劃中,火星二號與火星三號共送回了60張照片。它們所獲得的照片和數據首次向人類顯示了火星表面高達22千米的山峰、大氣層上端大量的氫原子和氧原子、從零下110攝氏度到13攝氏度的地表巨大溫差、5.5至6毫巴(55至60千帕)的大氣壓、比地球低5000倍的水蒸汽含量以及高達7千米的紅色塵暴等等。這些圖片和數據為繪製火星表面立體圖、研究火星重力和磁場提供了重要的信息。

登陸器配備了用於測量火星大氣成分的質譜儀,2個360度全景攝像機,溫度、氣壓和風力風向傳感器,還有用於探測火星地表化學性質和結構的儀器。其中包括一個用於尋找有機物質和生命跡象的機械鏟。它還攜帶了一面帶有蘇聯國徽的旗幟。通過倉頂的4根天線,登陸器可以和軌道飛行器進行無線通訊。工作期間整個登陸器的能量來源是由軌道器提前為其充電的蓄電池。為了防止登陸器上的沾染物干擾火星的生態環境,發射前,登陸器已被全面消毒滅菌。

1971年11月27日,登陸器與軌道艙分離,大約4.5小時候到達火星。在登陸器以大約6千米/秒的速度進入火星大氣後,登陸系統出現故障,未按預定程序控制着陸器的降落。最終減速傘未能打開,登陸器墜落在火星北緯4° ,西經47°的地方。事後猜測,導致着陸失敗的原因可能是登陸器進入火星大氣的角度過於傾斜。
雖然火星二號的登陸器墜毀了,但是它仍然是第一個到達火星表面的人造物體。

【資料:維基百科】

天文學入門 (理論課)


不少人有些錯覺,認為天文學內容高深,研究的都是些遙不可及的事物,其實最初人們留意日月的位置變化和出沒規律,為的只是農耕和預防河流氾濫等生活需要,但由此發展出日、月、年的時間觀念,成為人類生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份,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本課程會運用生活化的例子,從星座和以星星辨認方向等開始講解天文學的內容,又會從近年傳媒熱衷報導的藍月、流星雨等帶領參加者正確認識各種天文現象。

◎理論課
●觀星禮儀、講解天文學與氣象學的分別,認識星座與黃道12星座
時間:2017.05.19(五) 19:00 ~ 22:00
●認識太陽系和太陽系各成員最新的科學發現
時間:2017.05.26(五) 19:00 ~ 22:00
●認識各種天文現象和解釋其成因
時間:2017.06.09(五) 19:00 ~ 22:00
●深空天體、認識人類在宇宙的位置
時間:2017.06.16(五) 19:00 ~ 22:00
●天文望遠鏡和各種天文儀器的介紹
時間:2017.06.23(五) 19:00 ~ 22:00
●太空探險、地外生命的探索
時間:2017.06.30(五) 19:00 ~ 22:00
地點:土瓜灣 馬頭涌50號 工人俱樂部

◎實習課
日期:2017.06.02(五)
時間:(待定)
地點:(待定)

收費課程,參加者必須報名

【訊息由張詠倫提供】

此活動由工聯會業餘進修中心主辦。

天文觀測營


日期:2017.05.19(五) 19:00 ~ 2017.05.20(六) 16:45
地點:創興水上活動中心
集合:2017.05.19(五) 19:00 @西貢鄧肇堅運動場上車
名額:48

收費活動,參加者必須報名,2017.03.24 截止,2017.03.31 抽籤選拔
2017.04.24 ~ 2017.05.19 候補報名

#83

此活動由康樂及文化事務署主辦。

初夏塘福觀星營


一年容易又觀星營!立即帶你嘅心儀對象躺在塘福沙灘上,銀河同漫天星宿就在頭頂閃爍不停✨,淨係喺呢啲遠離煩囂嘅地方先睇到咖!呢個時候再加啲甜言蜜語,伴上海邊嘅清風同浪聲,即刻甜到冧哂~ 與浪漫無緣嘅你,唔緊要!仲有燒烤同好好玩嘅星座Hunt等緊你♉♋,想知係乜來?就快啲參加啦

日期:2017.05.19(五) ~ 2017.05.20(六)
地點:大嶼山塘福嶼南道塘福村度假屋
集合:2017.05.19(五) 14:00 @東涌港鐵站D出口
解散:2017.05.20(六) 13:00 @東涌港鐵站D出口
對象:香港中文大學學生
名額:40

收費活動,參加者必須報名

#106

此活動由香港中文大學聯合書院天文學會主辦。

Verified by MonsterInsigh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