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新聞

板垣公一發現天爐座超新星

日本山形縣的板垣公一於1月27日12時8分(世界時)使用0.35米 f/11望遠鏡 + KAF-1001E CCD相機發現天爐座河外星系NGC 1255,出現一顆17.3等的超新星侯認體。該天體位置如下(春分點2000.0):

赤經 3時13分33.525秒
赤緯 -25度43分21.09秒

該天體獲得正式編號SN 2022ame後,位於智利的南雙子望遠鏡經過分光光譜觀測,確認其前身星為II 型超新星。

今次是他今年發現的第1顆超新星,到目前為止板垣共發現164顆超新星(包括獨立發現)。…

中國天文學家在三個潛在的宜居行星世界中發現黃道帶塵埃光

在晴朗天氣的日落時分,我們可以在太陽方向向上延伸的天空中找到一些大致呈三角形的微弱光芒,這就是黃道光。黃道光是因為行星際塵埃對太陽光的散射而在黃道面上形成的微弱光錐。通常認為,行星際塵埃粒子是小行星碰撞後或彗星瓦解後的產物。那麼,太陽系外宜居行星所在的恆星系統中,是否也存在這種塵埃呢?

中國科學院上海天文台葛健教授帶領的國際團隊為這個問題提供了答案。該團隊發現三顆潛在宜居行星,它們所在的恆星系統中存在黃道塵埃熱輻射現象,這三顆潛在宜居行星分別是由刻卜勒(Kepler)太空望遠鏡探測發現的Kepl…

新的南非狐獴陣列射電望遠鏡圖像揭露銀河系中心的複雜性

南非射電天文台今天發佈銀河系中心的新狐獴(MeerKAT)陣列射電望遠鏡圖像,以前所未有的清晰度和深度顯示該地區的射電發射訊號。

該圖像捕捉到眾多現象的射電發射訊號,包括爆發的恆星、恆星幼兒園以及潛伏在距離地球二萬五千光年的銀河系中心的四百萬個太陽質量的超大質量黑洞周圍的混亂區域。無線電波穿透中間的塵埃,使其它波長的該區域的視野變得模糊。狐獴陣列射電望遠鏡的創新設計、靈敏度和地理優勢是製作這張非凡圖像的關鍵,它揭露了新的超新星遺跡,當大質量恆星爆炸性地結束生命時留下的不斷膨脹的物質殼,包括一個罕見…

遠端天文台捕捉到了150萬公里外的韋伯太空望遠鏡

經過多年的延誤,耗資100億美元的韋伯太空望遠鏡於2021年12月25日發射升空,隨後一個月的部屬任務一直相當順利,完成了6.5米寬的折疊主鏡展開定位,近日已經抵達預計的工作位置第二拉格朗日點。

韋伯太空望遠鏡接下來會進行約5個月的測試工作,順利的話未來十年將在地球面對太陽的後方150萬公里執行觀測任務,相較之下月球距離地球的平均距離僅38萬公里。

位於意大利羅馬的遠端天文台(Virtual Telescope Project)馬上發佈對韋伯太空望遠鏡的照片,雖然目標遙遠,在以43公分口徑的望遠…

韋伯太空望遠鏡下週開始用星光校準它的光學系統

韋伯太空望遠鏡順利抵達第二拉格朗日點(Lagrangian point 2)位置,美國太空總署表示下週開始用星光校準它的光學系統。

他們計劃採用大熊座一顆6.94等,亨利·德雷伯星表(The Henry Draper Catalogue)的第 84406 號恆星(HD 84406 )來對焦。選擇這顆星星是因為從韋伯太空望遠鏡的角度來看,該區域沒有其它類似的明亮恆星來混淆它。

從地球上觀看 HD 84406 的(2000.0)位置如下:
赤經: 9時47分30.53秒
赤緯:+63度…

韋伯太空望遠鏡今日凌晨已經到達距離地球一百五十萬公里的目的地

美國太空總署表示,韋伯太空望遠鏡已經達了距離地球約一百五十萬公里的軌道目的地,這是它研究宇宙歷史任務的一個重要里程碑。

韋伯太空望遠鏡在香港時間凌晨3時左右,推進器點火發射5分鐘後,到達第二拉格朗日點(Lagrangian point 2)。在這個位置,望遠鏡在任何時間,都可以觀測近半個天空.

在這個太空區域,韋伯太空望遠鏡繞太陽運行時與地球保持一致,從而它的遮陽板能夠保護敏感設備免受熱和光的影響。為了讓這把巨大的陽傘提供有效的保護,它需要太陽、地球和月球都在同一個方向。背向太陽的工作溫度為攝氏…

歐洲太空總署的太陽軌道載具捕捉到第二顆彗星的尾巴

到目前為止,歐洲太空總署的太陽軌道載具(Solar Orbiter)在它的任務中,第二次飛過彗星的尾部。過程由英國倫敦大學學院的天文學家提前預測,現收集了大量科學數據,現正等待全面分析。

對太陽進行獨特研究的太空船之中,太陽軌道載具也因探索彗星而聞名。在2021年12月17日香港時間20時至21時為中心的幾天裡,太陽軌道載具飛過倫納德彗星(C/2021 A1 Leonard)的彗尾。

這次相遇收集到有關彗星尾部存在的粒子和磁場數據。使天文學家能夠研究彗星與太陽風相互作用的方式,太陽風是一種由太陽…

科學家對於當今火星仍然有液態地下水的希望已經幻滅

根據美國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的研究人一項新研究顯示,之前在火星冰覆蓋的南極下發現的液態水可能只是一個塵土飛揚的海市蜃樓。

2018年科學家在看到極冠下方的明亮雷達反射時,還以為他們正在觀察液態水。然而一項新研究發現,這些反射與在這顆紅色星球表面發現的火山平原的反射相匹配。

研究人員認為,他們埋在冰下的火山岩的結論對2018年的發現能夠更合理的解釋,在科學家計算出在火星寒冷乾旱的南極保持水處於液態所需的不太可能的條件後,當年的發現已經…

美國凌日系外行星巡天衛星達到五千顆系外行星候選名單里程碑

美國太空總署的凌日系外行星巡天衛星(Transiting Exoplanet Survey Satellite)發現的系外行星候選名單最近超過了 五千顆,這個名單稱為凌日系外行星巡天衛星目標(Transiting Exoplanet Survey Satellite Objects of Interest,簡稱 TOI)。

自2018年任務開始以來,系外行星候選名單一直在穩步增長,現時系外行星候選數量提升到五千多顆。凌日系外行星巡天衛星目標星表主要來自麻省理工學院博士後研究員米雪·健…

宇宙究竟有多少個黑洞

宇宙中究竟有多少個黑洞? 這是現代天體物理學和宇宙學領域最緊迫的問題之一,科學家現在終於給出了答案!意大利國際高等研究院等機構(Scuola Internazionale Superiore di Studi Avanzati)的科學家在首次對恆星級黑洞的數量進行統計,計算出了其在整個宇宙中的分佈情況,並據此計算出目前可觀測宇宙中黑洞的數量約為400京個(一京是10的16次方)。

在最新研究中,科學家將國際高等研究院等機構研究人員馬里奧·斯佩拉(Mario Spera)博士開發的最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