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性能便攜式自適應光學首次在望遠鏡實測成功
南京天文光學技術研究所繫外行星探測技術團隊與加州州立大學北嶺分校合作研製的高性能便攜式自適應光學裝置(High Performance Portable Adaptive Optics,簡稱 HPAO)首次在國家天文台興隆觀測基地2.16米望遠鏡上進行了試觀測並獲得成功。實測結果表明該套HPAO已能夠穩定校正最暗至3.8等星,並具有進一步優化升級的潛力。
下一步將HPAO改造為安裝在望遠鏡卡焦端,並針對通光效率採用優化設計的光學元件,有望將觀測目標拓展至暗於8等星,從而能夠真正為科學觀測服務。針對2.16米望遠鏡的使用情況,HPAO可以用於褐矮星直接成像探測,系外行星間接探測結果的驗證觀測,太陽系內目標觀測以及其他有高分辨成像需求的科學研究。
【圖、文:節錄自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網頁 ;新聞訊息由林景明提供】
太陽及太陽風層探測器發現第三千顆彗星
美國太空總署太陽和太陽風層探測器(Solar and Heliospheric Observatory,簡稱 SOHO)在星期日(9月13日),發現了它的第三千顆彗星,成為有史以來最偉大的彗星發現者。第三千顆彗星是由泰國的中部的夜功府(Samut Songkhram)天文愛好者 Worachate Boonplod 從照片中發現。
在太陽和太陽風層探測器1995年發射升空之前,只有十幾顆彗星由太空望遠鏡發現;其餘由地面發現的有九百多顆。現時單獨由SOHO衛星,已經發現了三千顆彗星。
【圖、文:節譯自美國太空總署網頁 ;新聞訊息由林景明提示】
天文學家首次觀測到恆星原行星盤
英國利茲大學(The University of Leeds)天文學家伊格納西歐‧蒙迪古蒂亞( Ignacio Mendigutia)博士帶領的研究團隊,使用智利天文台的超大型望遠鏡干涉儀,觀測蒼蠅座編號HD 100546恆星。這顆恆星距離地球325光年,是顆誕生了只有一千萬年的年輕恆星,它的原行星盤(Proto-Planetary Disk)正在形成至少一顆行星。
照片是利用由四台8.2米望遠鏡組合而成,分辨率相當於一台130米直徑的大型望遠鏡干涉儀拍攝。這是首次觀測到環繞該恆星的氣體盤向外太空輻射物質和能量。天文學家希望通過觀測HD 100546恆星系統,來深入了解太陽的形成。
【圖、文:節譯自利茲大學新聞公佈 ;新聞訊息由林景明提供】
洞察號火星探測器將安裝火星地震儀
美國太空總署計劃在下一次火星探測任務中為洞察號(InSight)火星探測器安裝火星地震儀,用於檢測火星上的地震情況。
早在太陽神(Apollo)任務期間,美國太空總署就通過留在月球的太陽神16號任務地震儀,記錄了1972年至1977年共210次月球地震,由於數據沒有完全保留,只有一小部分的數據被留存。這些數據有助於科研人員了解月球遭遇天體撞擊的現實,以及月球內部的構造。
月震儀記錄到與誒去遭遇流星體撞擊後產生的震動,科學家發現月球存在來源不明的地震。月震儀的設計來自當時較為先進的計算機技術,可以記錄月震的基本參數。來自哥廷根馬克斯-普朗克太陽系研究 所的科學家布里吉特認為,月震儀的技術可以用於火星地震的研究,目前她的團隊已經開發了一種算法,可以記錄火星上的地震情況。
【圖:美國太空總署;文:節錄自國家航天局網頁;新聞訊息由林景明提供】
中國成功發射高分九號衛星
中國昨日(9月14日)中午12時42分,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二號丁運載火箭,成功將高分九號衛星送入太空。
高分九號衛星是國家高分辨率對地觀測系統科 技重大專項安排的一顆光學遙感衛星,地面像元分辨率最高可達亞米級,主要應用於國土普查、城市規劃、土地確權、路網設計、農作物估產和防災減災等領域。
【圖:互聯網;文:節錄自國家航天局網頁;新聞訊息由林景明提供】
天文學家發現有著暴動內心的罕見星系團
加拿大麥基爾大學(McGill University)Tracy Webb等人組成的跨國研究團隊,發現一個巨大星系團的中心區正在大量誕生新恆星。這個現象相當罕見,因為這是天文學家首次觀測到大質量星系團核心處的龐大星系,能藉著從其他星系偷來的氣體為食而快速成長。
星系團是星系被重力束縛而聚集在一起的團體。我們的銀河系屬於本星系群(Local Group)一這個比較小的星系團體,而本星系群又屬於拉尼亞凱亞超星系團(Laniakea supercluster,或又稱為Local Supercluster本超星系團)的一員。星系團中心的星系通常是由化石級的恆星所組成,這些恆星因年老而偏紅,甚至已經死亡,所以星系團中心通常呈現死寂荒漠狀態。
然而,天文學家卻發現在編號SpARCS1049+56的星系團中心的最亮屬團星系(brightest cluster galaxy,BCG)似乎逆勢操作,正在以不可思議的速度製造新恆星,每年產出800顆新恆星,與我們銀河系每年2顆新恆星的速率相較之下,便可知道這樣的產出率有多高。SpARCS1049+56星系團距離約98億光年,至少擁有27個星系,總質量相當於400兆倍太陽質量。
這是天文學家第一次在星系團中心處發現星系濕合併。天文學家先前曾利用哈伯發現另一個近一點的星系團有濕合併事件,但新恆星形成速率不若SpARCS1049+56星系團的中心星系那般活躍。其他星系團則確定是透過乾合併(dry merger),或是用虹吸方式從外圍吸取氣體至中心等而方式來增長質量。例如:鳳凰座星系團(Phoenix Cluster)這個異常巨大的星系團就是透過啜吸而將氣體導入中心的方式成長的。(註:乾合併是兩個缺乏氣體的星系合併事件,僅混合了它們的現有恆星,並不引發新恆星誕生。)
【圖、文:節錄自台北天文館之網路天文館網頁;新聞訊息由林景明提供】
中國成功發射通訊技術試驗衛星一號
上星期六(9月12日)23時42分,中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成功將通訊技術試驗衛星一號送入太空。此次發射的衛星是中國通訊技術試驗系列衛星的首顆星,主要用於開展Ka頻段寬帶通訊技術試驗。這也是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的第208次飛行。
【圖、文:節錄自國家航天局網頁;新聞訊息由林景明提供】
瑞典發現全球罕見的雙隕坑
哥德堡大學(University of Gothenburg)研究學者Erik Sturkell等人在瑞典中部的耶姆特蘭省(Jämtland)厄斯特松德(Östersund)以南約20公里處,發現一對同時於4億5800萬年前被隕石撞擊而形成的雙隕坑,不過兩個隕坑大小差很多,其中一個非常巨大,直徑達7.5公里,另一個距離前者約16公里遠,直徑僅700公尺,是大隕坑的1/10而已。
根據學者研究,這對隕坑並不是4億5800萬年前那時唯一撞擊地球的隕石撞擊事件。Sturkell表示:再約4億7000萬年前,有兩個在主小行星帶中的大型小行星互撞,許多撞擊碎片被拋入新軌道,最後墜入地球;耶姆特蘭的雙隕坑就是這樣來的。
從鑽探作業獲得的訊息證明兩個隕坑中出現相同的層序(sequence),而隕坑層序上的沈積物有著相同的年齡。換句話說:這確定是同時撞擊的結果。像這樣的雙撞擊事件相當罕見,耶姆特蘭雙隕坑是地表隕坑中第一個被確認的雙撞擊事件。
【圖、文:節錄自台北天文館之網路天文館網頁;新聞訊息由林景明提供】
歐洲太空總署發佈楚留莫夫·格拉希門克彗星的新照片
歐洲太空總署發佈羅塞塔號太空船,利用廣角導航相機(wider angle navigation camera,簡稱 WANC),在8月12日拍攝的楚留莫夫·格拉希門克彗星照片。彗星在這個角度看起來好像就像在天空中燃燒的煤渣。
【圖、文:節譯自歐洲太空總署網頁】
中國成功破解衛星影像無控定位難題
中國在衛星影像無控制定位方向上的關鍵技術再獲突破,在無控制點聯合平差中,由於平差基準的缺失,容易引起最小二乘差不能收斂等問題。為解決這一問題,制定出了採用統一的多源衛星遙感影像成像幾何模型,建立起相對位置固定、絕對位置浮動的圖形參考系,實現了無控制點的遙感影像定位的解決方案。這一方案有效解決了大測區單衛星傳感器覆蓋不全、過分依賴參考影像、無法獲取滿足數量高精度控制點和影像拼接差等問題,提高了影像(景)間的相對定位精度。
【圖、文:節錄自國家航天局網頁;新聞訊息由林景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