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新聞

香港攝影家得英國皇家天文台今年度最佳天文攝影人物和空間組冠軍

人物和空間組冠軍作品:大東山星流跡
英國格林威治皇家天文台評選出2015年度最佳天文攝影作品,本年度的 Insight 天文攝影師大賽收到了來自全球59個國家的2,700件參賽作品。其中法國呂克占麥(Luc Jamet)今年三月在位於北極圈內,挪威屬地斯瓦巴群島(Svalbard)的朗伊爾城(Longyearbyen)拍攝的日全食得天空景觀組冠軍及總冠軍。而香港攝影家黃集謙由一幅「大東山星流跡」得人物和空間組冠軍。

其他組別冠軍分別是:

極光組冠軍:澳洲 Jamen Percy;
月球組冠軍:匈牙利 András Papp;
行星、彗星和小行星組冠軍:希臘 Lefteris Velissaratos;
星系組冠軍:荷蘭 Michael van Doorn;
太陽組冠軍:意大利 Paolo Porcellana;
人物和空間組冠軍:香港 黃集謙;
恆星和星雲組冠軍:阿根廷 Ignacio Diaz Bobillo;

【圖、文:節譯自皇家天文台新聞公佈;新聞訊息由林景明提示】

雙子座望遠鏡首次直接拍到系外行星運行的畫面

老人增四的行星系統
美國雙子座天文台和多倫多大學近日發佈了一段動畫。畫面中展示人類首次直接拍到的一顆運動中的系外行星。

這顆行星編號為繪架座的老人增四(β Pictoris),距地球約63光年,位於南半球的繪架座天區。科研人員在2013年11月到2015年4月期間,用位於智利的雙子座南方望遠鏡和雙子座行星成像儀拍到影像變化的照片。

老人增四的公轉週期大約是22年,因此大概要到2035年,我們才能拍到它繞行母星一周的過程。

【圖、文:節譯自美國雙子座天文台和多倫多大學聯合新聞公佈;新聞訊息由林景明提供】

請按左下角「外部連結」觀看有關影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O5hadBG1Io

炙熱稠密的物質包裹已知最強磁場的O型星

NGC 1624-2恆星磁場大小與太陽系比較
一組以佛羅里達理工學院(Florid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簡稱FIT)的助理教授維羅尼卡·佩蒂特(Veronique Petit)領導的研究團隊,利用美國太空總署的錢德拉X射線天文台觀測發現,一顆稱為NGC 1624-2的O型星具有強大的磁場,其週圍充滿極端恆星風與密集的等離子體,吞噬了可以逃逸到宇宙空間的X射線。

NGC1624-2 的恆星風速度是太陽風的三到五倍,而且也比太陽風緻密至少十萬倍。這些猛烈的恆星風與磁場相互作用,補獲大量的粒子,從而令該恆星產生巨大的極光,以及炙熱而稠密的等離子體。

這顆恆星表面的磁場強度是太陽表面磁場強度的兩萬倍,如果它位於太陽系的中心,其外圍炙熱而稠密的等離子體環將幾乎延伸到金星的軌道上。

【圖:美國太空總署;文:林景明節譯自佛羅里達理工學院新聞公佈】研究全文發表於本月23日出版的《皇家天文學會月報》

美國太空總署發佈更多高清冥王星照片

冥王星蛇紋狀地貎
美國太空總署確發佈更多新視野號太空船7月14日飛掠冥王星及它的衛星過程中,採集的冥王星照片。照片顯示冥王星上冰丘地帶的清晰蛇紋狀和龍鱗狀地貌

冰丘地帶的山脊近景地質,看起來更像是樹皮或者龍鱗。實際是如何形成還要一段時間去搞清楚究竟是什麼。其中一種解釋是由冥王星內部構造的壓力和冰川昇華共同引起的獨特面貌。

冥王星在我們面前展示太陽系的多樣性,它的複雜地貌遠超其它看到的太陽系行星。

【圖、文:節譯自美國太空總署網頁;新聞訊息由林景明提供】

本屆邵逸夫天文學獎得主與本會理論組分享心得

訪問後與伯魯奇教授(中間)合照
香港天文學會理論組一行四人於昨天到灣仔會議展覽中心訪問了本年度邵逸夫獎得獎者威亷伯魯奇(Willam Borucki)教授,席間,伯魯奇教授向我們分享了如何利用太空望遠鏡尋找太陽系以外的行星系统的經驗及屢敗屢戰的科研精神,令我們深深感受到作為天文學家那種永不言敗的毅力。

【圖:余甘楓;文:梁振聲】這次訪問詳細內容將於下期學會會訊刊登。

暗能量光譜儀邁入新的里程碑

普通的光譜儀
暗能量光譜儀是一個旨在改善我們對暗能量在宇宙膨脹歷史中,其扮演角色認知的特殊設備。它會以前所未有的精度量度超過30萬個星系舆類星體的紅移,近日美國能源署宣佈重大决策,批準授權該項目的科學範籌,進度,資金等方面的資料申请。

在美國能源部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Lawrence Berkeley National Laboratory)的倡導下,兩百位物理學家舆天文學家組成的暗能量光譜儀團隊,將利用該設備獲取的紅移數據,建立一個前所未有的跨越更深空間與時間尺度的立體宇宙地圖,該圖將通過普通星系羣和暗物質在大尺度上的分佈以及單個星系的獨特運動,來揭示暗能量與引力在宇宙的時間長河中對塑造宇宙所發揮的作用。

【圖:互聯網;文: 林景明節譯自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新聞公佈】

射電望遠鏡或能補獲隐藏於銀河系中心的恆星

恆星風形成弓形波只能在紅外線範圍偵測得到
我們銀河系的中心是個神秘的地方,它不儘距離我們有數千光年之遥,而且還笼罩著大量塵埃,遮蔽大多數恆星的光芒。哈佛大學史密森天體物理中心的伊詹·金斯伯格(Idan Ginsburg)等人提出新的方式來清除隐匿於那裏的塵埃雾霾,他們建議在射電波段找尋超音速恆星。

當一個超大質量黑洞的強大引力影響了星系的中心,其週邊的恆星經過該區域時很容易靠近黑洞,從而獲得很高的速度,當其速度達到每秒數千公里時,足以產生能量巨大的衝擊波。

研究人員建議從對S2這顆恆星的探測中找尋這種影響,它是一顆熱而明亮的恆星,雖然被塵埃彌漫但在紅外波段是可見的,它將於2017年年底或2018年初接近銀河系中心,射電天文學家可以探測到它並希望在無線電波段找尋它的衝擊波。

如果成功的話,研究人員就可以用這種方法找尋其他更小更暗的隐匿於銀河系中心塵埃中的恆星。

【圖:美國太空總署;文: 林景明節譯自哈佛大學史密森天體物理中心新聞公佈】研究全文發表於本月22日出版的英國《皇家天文學會月報》

長征六號創新紀錄前日成功發射一箭二十顆衛星

長征六號火箭發射情況
9月20日早上7時01分,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用全新研製的長征六號運載火箭,成功將二十顆衛星發射升空。所有衛星都順利進入預定軌道,破中國一箭多星發射的新紀錄,也是中國新一代運載火箭的首次發射,標誌著中國運載火箭應用進入新紀元。

【圖、文:節錄自互聯網新聞報導】

中國發佈英文版中國航天標準

中國航天標準體系和中國航天標準發佈儀式
中國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與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在京簽訂標準化戰略合作議定書,並共同發布中國航天標準體系和首批中國航天標準(英文版)。

中國航天標準體系由航天管理,產品保證,工程技術,運行服務、空間應用和空間科學等四個方面的標準組成,系統完整、結構合理、科學先進、協調開放,涵蓋了中國航天活動全過程、各領域,吸收了自主創新的最新成果,將有力支撐航天領域的政府間合作、產品聯合研製、對外發射服務、整星及設備出口、衛星地面設施建設及空間數據應用等工作。

體系的發佈對推動中國標準國際化,支撐中國航天走向世界具有重要意義。

【圖、文:節錄自國家航天局網頁】

歐洲太空總署為羅塞塔太空船升級追蹤控制站

追蹤控制站的巨型天線
歐洲太空總署的羅塞塔號太空船目前仍然位於「楚留莫夫·格拉希門克」彗星(67/P Comet Churymov-Gerasimenko)附近,為了進一步加強與羅塞塔號的聯繫,歐洲太空總署開始升級部署的歐洲之外的追蹤控制站。

隸屬於歐洲太空總署的馬拉格追蹤控制站位於阿根廷,配備了直徑35米天線,用於支持羅塞塔任務。三台分別位於澳洲的新諾爾恰(New Norcia)、西班牙的塞夫雷羅斯(Cebreros)以及阿根廷的馬拉格(Malargüe),碟形天線採用了當今世界上最先進的追蹤技術,可聯絡上到數億公里外的探測太空船的訊號,將地面控制中心的指令傳達給太空船,同時接收傳統會地球的數據。

【圖、文:節錄自國家航天局網頁;新聞訊息由林景明提供】

Verified by MonsterInsigh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