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新聞

天文學家發現最大的雙星系統

畫家筆下的超巨大雙星系統
歐洲南方天文台天文學家發現至今為止溫度最高體型最大的雙星系統。雙星位於離地球16萬光年,劍魚座大麥哲倫星系中的一個稱為蜘蛛星雲(Tarantula Nebula)的瀰漫星雲,編號VFTS 352。

這兩顆中心相隔1,200萬公里,表面有重疊區域,兩星之間形成了一座橋樑。通常雙星系統中體積較大的一顆星強大引力會吸納另一顆較小星體的物質,但是這兩顆星都具有相當的規模,所以能夠互相牽引。VFTS 352是至今為止最大的雙星系統,質量是太陽的57倍,表層溫度達到攝氏四萬度。

這樣的雙星系統是非常罕見,因為它們的生命周期非常短暫。天文學家稱這個雙星系統將有可能面臨一個戲劇性的結局,可能最終合而為一,形成一個巨型的星球,或者變成雙黑洞。

【圖、文:節譯自歐洲南方天文台網頁】

天文學家揭露遙遠星系中新恆星形成速率極快

遙遠星系中新恆星被分子氣體和塵埃包圍
研究學者發現:距今約90億年前的星系,形成恆星的速度極快,遠非現今所見星系可比擬。

天文學家一般相信:絕大部分恆星應是處在「主序帶(main sequence)」中,因此星系質量愈大,形成新恆星的效率也愈高。然而,偶爾會有個星系並不遵循此「通則」,而是顯現出其新恆星大量誕生的星遽增(starburst)狀況,使其比其他星系看起來還明亮些。通常兩個大型星系互撞是引起這種星遽增現象的主因,而星系中巨分子雲(giant molecular cloud)內的低溫氣體正是維持如此高恆星誕生率所需的原料。

讓天文學家疑惑之處在於:這些早期宇宙中的星遽增星系是否都有過剩的氣體作為供應源?還是星系轉換氣體更有效率的結果?

科維理宇宙物理數學研究所(Kavli Institute for the Physics and Mathematics of the Universe)的約翰·西爾弗曼(John Silverman)等人,利用位在智利的阿塔卡馬大型毫米波/亞毫米波陣列(ALMA)研究7個星遽增星系中的一氧化碳(CO)含量,這7個星系都位在宇宙年僅40億歲左右的時期中,相當於距今約90億年前。

結果發現即使這些星系的產星率仍然很高,但星系中的一氧化碳氣體的輻射量已經降低了。這觀測結果與那些鄰近的星遽增星系類似,但它們的氣體消耗量卻沒有如預期的那樣快。這顯示氣體轉換效率可能會逐漸增加,而效率增加幅度或許與星系內恆星形成速率比一般平均高多少而定。

【圖:阿塔卡馬大型毫米波/亞毫米波陣列;文:節錄自台北天文館之網路天文館網頁 ;新聞訊息由林景明提供】

太空人在月球上佩戴的手錶以一百六十多萬美元成交

大衛·史葛在月球上佩戴的手錶
太陽神15號指揮官大衛·史葛(David Scott)1971年7月30日登陸月球,期間在月球上佩戴的手錶日前在美國波士頓公開拍賣,拍賣成交價達到162萬5千美元(港幣1,259萬;人民幣1,032萬;新台幣5,277萬)。

這次拍賣的寶路華計時(Bulova Chronograph)手錶是美國太空總署官方採用奧米茄速霸型號(Omega Speedmaster)手錶的後備手錶,是大衛·史葛的個人財產,是唯一美國製造的手錶登上月球,也是唯一從月球表面返回地球的私人財產。拍賣行原先估計可以賣得75萬至100萬美元,結果以超高價錢成交。

【圖、文:節譯自互聯網新聞公佈】

彗星上找到酒精和糖的兩種複雜有機分子

C/2014 Q2 洛夫喬伊彗星
法國巴黎天文台天文學家尼古拉斯·比弗(Nicolas Biver )及他的硏究小組,利用位於西班牙靠近比高韋萊塔(Pico Veleta)高峰毫米範圍射電天文研究所(Institute for Radio Astronomy in the Millimeter Range,簡稱 IRAM)三十米毫米波射電望遠鏡觀測C/2014 Q2 洛夫喬伊(Lovejoy)彗星,發現它釋放出大量的酒精,以及糖類分子進入太空。該發現標誌著首次在彗星觀察到有乙醇同一類型的酒精分子出現,增加了彗星可能是生命所需的出現複雜的有機分子的來源證據。

比弗指出洛夫喬伊彗星活動高峰期釋放的酒精含量相當於每秒鐘至少五百瓶葡萄酒的含量,該研究小組還發現彗星噴發的氣體含有21種不同的有機分子,包括乙醇(ethyl alcohol)、乙醇醛(glycolaldehyde)和一個簡單的糖分子。

【圖、文:節譯自巴黎天文台新聞公佈】研究全文刊登在昨日出版的《科學進展》期刊

歐洲太空總署確定系外生物火星車登陸地點

畫家筆下系外生物火星車
歐洲太空總署的火星系外生物(Exobiology on Mars,簡稱 ExoMars)火星探索計劃的科學家已經選擇了歐舒亞(Oxia)平原作為首選登陸地點。選擇這個位置是因為這裡是火星遠古時代的一個主要河道,初步預計在2018年5月發射升空。

【圖、文:節譯自歐洲太空總署網頁;新聞訊息由林景明提供】

美國建造世上最大的火箭通過評核預計2018年發射升空

太空發射系統運載火箭
美國太空總署建造,有史以來最大,稱為「太空發射系統」(Space Launch System,簡稱 SLS)的火箭已經通過評核,預計在2018年建造完成,發射升空。火箭高達98米,推動力達到24.5 MN,有效荷載達到130公噸(載貨版本)及70公噸(載人版本),是目前最強大的的火箭,可以推動獵戶座太空船進行火星探索。火箭採用低溫液態氫氣氧氣混合發動機,是第一台可以重複使用的發動機。

【圖、文:節錄自互聯網新聞佈導;新聞訊息由林景明提供】

美國太空總署公佈新視野號拍攝冥衛四照片

冥衛四照片
美國太空總署公佈新視野號太空船7月14日飛掠冥王星前七小時,在距離冥衛四(Kerberos)396,100公里位置拍攝的照片。照片由新視野號的遠距離偵察成像儀所拍攝的四張照片合併而成。

冥衛四似乎由兩塊巨大石頭粘貼形成,它長約12公里,中間最窄的位置約4.5公里。冥衛四比天文學家原先預期的細小,它的表面含有高度反光的物質。

【圖、文:節譯自美國太空總署網頁】

天文學家發現兩顆密近系外行星帶出行星形成的新線索

畫家筆下的熱木系外行星
美國密芝根大學(University of Michigan)的天文系畢業生朱麗葉·貝克爾(Juliette Becker)和她的研究小組,利用刻卜勒延展任務(K2)所收集的數據,有驚人的發現。他們發現其中一個神秘的熱木星系外行星系統不是單獨一顆行星,而是兩顆近距離的雙行星,導致打開關於行星的形成和遷移的新線索。

直到現在,已經確定了大約三百顆熱木行星,由發現第一顆系外行星二十年以來,這是首次發現有密近的系外行星。這個新發現有助天文學家更多了解行星是如何形成和在恆星系統中運行。

【圖、文:節譯自密芝根大學新聞公佈】

天文學家發現白矮星吞食行星碎片

畫家筆下行星環繞白矮星運行過程中逐漸解體
天文學家首次發現白矮星吞食行星碎片,殘餘星體在朝著白矮星旋轉時瓦解,這是恆星系統滅亡的一個先兆。

哈佛-史密松天體物理中心(Harvard-Smithsonian Center for Astrophysics)天體物理學家安德魯·范登堡(Andrew Vanderburg)表示,人類從來沒有親眼目睹過一個恆星系統走向毀滅的過程。研究小組認為,體積有六個月亮大小的行星殘骸,在距離地球約570光年的室女座一顆白矮星附近旋轉 ,它一邊運行一邊解體。瓦解過程中的星體碎片形成好像彗星尾巴, 鐵和硅等重元素降落到白矮星表面。

【圖、文:節譯自哈佛-史密松天體物理中心新聞公佈;新聞訊息由林景明提供】研究全文刊登在已經出版的《自然》期刊

請按左下角「外部連結」觀看有關影片(國語旁述)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DLHBW72Urg

月球的南極附近巨大土丘可能是一座火山

土丘的礦物質與周圍的岩石完全不同
根據布朗大學(Brown University)的地球,環境與行星科學系地質學博士研究生丹尼爾·莫里亞蒂(Daniel Moriarty)一項研究月球南極附近一個巨大的土堆,發現它與月球表面其它地區的結構不同,似乎是一個晚期的火山結構。

這個稱為鐵鎂質土堆(Mafic Mound)高度約800米,有75公里濶,貼在月球南極地區一個稱為艾特肯(Aitken)盆地的巨大隕石坑中部。新的研究顯示,土堆是由一種獨特的火山活動形成,這種地殻運動令這個撞擊隕石坑形成一塊盤地。莫里亞蒂表示,如果我們能夠確定這種土堆形成的原因和條件是正確,它可能代表我們發現了一種以前從未見過的全新火山形成機制。

【圖、文:節譯自布朗大學新聞公佈】研究全文刊登在已經出版的《地球物理學研究快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