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新聞

火衛一表面的神秘凹坑顯示火星正在摧毀它的衛星

火衛一表面的神秘凹坑和引力最大的地方相平行
火衛一(Phobos)這顆火星較大衛星表面的神秘凹坑顯示,是火星正在撕裂該天體的證據。火衛一距離火星非常近(距離火星表面只有六千公里),後者的潮汐引力會作用於這顆衛星,減慢它的運轉速度,令到軌道不斷縮小。再過數千萬年,火衛一會被火星的引力撕成碎塊。

火衛一現在看起來已經顯現出磨損跡象,在上世紀70年代,水手九號和維京號太空船發現了火衛一部分表面存在著100至300米寬、10至30公里長的深坑。當時研究人員推測,火衛一是由均勻的岩石構成的,並認為這些深坑可能是由掉落到火衛一上的隕石撞擊而成的隕石坑。但是2008年,火星快車號探測器蒐集的資料發現,火衛一實際上是由更加堅硬的10至100公里厚的宇宙塵埃包圍在一起的一堆碎石構成的。這意味著,火衛一看起來有點兒像沙包,外面有一層遮蓋物的非常易於變形的天體。利用該模型,馬里蘭州美國太空總署戈達德太空飛行中心(Goddard Space Flight Centre)的特里·赫福德(Terry Hurford)團隊推算火星潮汐引力可能對火衛一造成的影響,他們發現絕大多數深坑和引力的方向平行。

【圖:美國太空總署;文:節錄自國家航天局網頁】

中國計劃明年發射半米分辨率遙感衛星

半米分辨率遙感衛星
中國計劃在2022年左右建成半米級高分辨率商業遙感衛星系統,並將於2016年年底前執行首次發射。該系統將以16+4+4+X形式,即由16顆半米分辨率光學衛星、4顆高端光學衛星、4顆微波衛星以及多顆視頻高光譜等微小衛星組成,建成後可實現全球每天5至6次重複觀測。

【圖、文:節錄自國家航天局網頁 ;新聞訊息由林景明提供】

穀神星亮點之謎可能很快解開

穀神星亮點所在隕石坑的凸顯地形彩色圖
穀神星(Ceres)上的亮點一直令行星科學家百思不得其解,是什麼原因造成的亮區?這個謎底可能很快解開!美國太空總署黎明號(Dawn)太空船10月23日啟動引擎,調整飛行軌道,從現時距離穀神星表面1,470公里的飛行高度,用七個星期的時間,慢慢下降,低飛至穀神星表面380公里上空。估計至12月中黎明號就可以開始進行對穀神星表面更詳細觀測。在這個高度,黎明號拍攝照片的解像度是每個像素35米,科學家希望,屆時能夠得到神秘亮點更多詳細的化學及物理數據。

【圖、文:節譯自美國太空總署網頁】

黎明號太空船已經下降至距離穀神星表面一千公里

畫家筆下黎明號環繞榖神星飛行情況
美國太空總署黎明號(Dawn)太空船10月23日啟動引擎,調整飛行軌道,從原來距離穀神星表面1,470公里的飛行高度,用七個星期的時間,慢慢下降,低飛至穀神星表面380公里上空。到今日為止,黎明號已經下降至距離穀神星表面1,000公里,估計至12月中黎明號就可以開始進行對穀神星表面更詳細觀測。

【圖、文:節譯自美國太空總署網頁】

卡西尼號成功對土衛二冰層下海洋噴發的化學物質進行採樣

土衛二冰層下海洋噴發的化學物質樣本
美國太空總署上星期五(10月30日)宣佈,卡西尼號太空船已經成功完成近距離飛掠土衛二(Enceladus)。最近距離離土衛二表面只有49公里。

美國太空總署同時發佈一組土衛二被薄霧掩蓋下的最新照片。飛掠期間,卡西尼號剛好穿過土衛二南極地區一條噴發羽狀噴射物的水柱,並且成功收集冰層下海洋噴發的化學物質進行分析。科學家希望在未來幾個星期通過卡西尼號的宇宙塵埃分析儀器和光譜儀器分析的數據,了解土衛二海洋的水熱力活動和化學成分,看看是否適合生命生存。

【圖、文:節譯自美國太空總署網頁;新聞訊息由林景明提示】

美國高空氣球太空旅行試飛成功2017年有望載人飛行

高空氣球太空旅行飛行艙模型
總部設於亞利桑那州土桑(Tucson)的世界觀公司(World View Enterprises)宣佈,該公司在美國亞利桑那州成功進行了使用高空氣球進入太空的飛行實驗,將一個等比例縮小的模擬觀光艙送到30.5公里的高度。

該公司計劃利用高空氣球將乘客送上30公里高空。高空氣球會在90分鐘內讓乘客艙每分鐘300米速度上升,然後航行2小時,之後利用40分鐘返回地面。讓有興趣的民眾體驗到蒞臨太空邊緣的感覺。旅程的賣點是從高空看地球景觀,並觀賞地球的弧線,而不是讓乘客體驗無重力感覺。四小時的太空邊緣行程要七萬五千美元(約港幣58萬元、人民幣47.4萬元、新台幣243.5萬元)。

數十年來,高空氣球多次飛到更高的天空,從技術角度看來,這完全可行,且風險很低。計劃於2017年開始商業載人飛行。根據國際航空聯盟,分隔外太空與地球大氣層的卡門線位在海拔100公里處,跨過此界線才算進入太空,不受航空條例管制,因此世界觀公司這項計劃仍然需獲得主管民航相關事務的美國聯邦航空總署認可,才能夠實現。

【圖、文:節譯自世界觀公司網頁】

中國科學家提出黑洞分子假說

畫家構思的黑洞
量子力學和狹義相對論的結合統一了電磁弱、強的相互作用,但由廣義相對論描述的引力理論仍未被統一進來。黑洞是連接引力理論和量子力學的一個理想場所。

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和蘭州大學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資金的經費支持,蘭州大學副教授魏少文和教授劉玉孝科研究了黑洞的微觀結構,顯示了黑洞在經歷相變時微觀結構會發生類似於水分子在氣液相變過程中的變化,發現了黑洞分子之間存在弱的相互吸引作用。這對於深入研究量子引力理論提供了一定的理論基礎。

【圖、文:節錄自互聯網新聞報導;新聞訊息由林景明提供】

今日凌晨掠過地球的小行星形狀似骷髏頭

2015 TB145小行星形狀似骷髏頭
由夏威夷大學泛星(Pan-STARRS)計劃在10月10日發現,一顆直徑大約為400米,編號2015 TB145小行星,今日香港時間凌晨1時01分(誤差 ±1分鐘)在距離48萬6千公里外掠過地球。

根據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在波多黎各的的305米的阿雷西博天文台(Arecibo Observatory)的雷達數,據顯示2015 TB145這顆小行星形狀似骷髏頭。美國太空總署噴氣推進實驗室科學家利用在夏威夷毛納基火山(Mauna Kea)紅外望遠鏡設施(Infrared Telescope Facility,簡稱 IRTF)觀測這顆小行星,認為極有可能是顆熄火彗星,在環繞太陽無數次後,耗盡它的揮發性物質。

【圖、文:節譯自美國太空總署網頁;新聞訊息由林景明提示】

請按左下角「外部連結」觀看有關影片

請按左下角「外部連結」觀看有關影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H-HVQnT60M

美國科學家首次模擬系外行星雲層立體模型

模擬GJ1214b雲層立體模型
科學家登記在冊的系外行星有近二千顆,它們有些離母星很近,有些卻遠離母星。大部分系外行星是巨大而荒涼的星球,隨著技術的發展,我們會發現更多更小的系外行星。未來不久的某一天,天體物理學家會宣佈在一顆遙遠的恆星旁發現一顆類似地球的系外行星。

來自華盛頓大學的本傑明·查尼(Benjamin Charnay)和他的合作者,利用華盛頓大學的海德(Hytak)超級電腦,首次模擬GJ1214b的雲層立體模型。該模型顯示了這個行星如何形成鹽雲(salt cloud),維持並上升到高層大氣中。這個有助於識別哈勃太空望遠鏡偵測到的平譜(flat spectrum),這個模型也可以預測雲層對該行星氣候造成的影響,未來像詹姆斯韋伯(James Webb)太空望遠鏡將探測收集到這些訊息。

【圖、文:林景明節譯自華盛頓大學新聞公佈】研究全文發表於10月22日出版的《天體物理學報》

美國太空總署發佈冥王星新月照片

新視野號飛掠冥王星後拍攝冥王星的照片
美國太空總署發佈一張新視野號7月14日飛掠冥王星後15分鐘拍攝冥王星新月形狀的照片。該張圖像是由新視野號太空船上的多光譜可見光成像相機(Multispectral Visible Imaging Camera,簡稱 MVIC)拍攝,在離冥王星約17,702公里距離拍攝。張照片展示了冥王星朦朧的大氣層,以及冥王星表面不規則溝槽切割的史波尼克高原(Sputnik Planum)的山脈。

【圖、文:節譯自美國太空總署網頁;新聞訊息由林景明提示】

Verified by MonsterInsigh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