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新聞

仙女座IV星系原來是一個孤獨富含氣體的矮星系

仙女座第四個衛星系
仙女座IV星系(=仙女座第四個衛星系)是加拿大天文學家西德尼·范·登·伯格(Sidney Van den Berghan)在1972年發現的,被認為是仙女座星系的一個不規則衛星星系。目前,一組由俄羅斯特殊天體物理天文台伊戈爾·卡拉辰特斯夫(Igor Karachentsev)領導的國際科學家團隊,利用哈勃太空望遠鏡的先進巡天相機觀測該星系獲取的數據,得出它的距離介乎一千六百萬到兩千四百萬光年之間,它的總藍色絕對星等為-12.81等。

他們還利用巨米波射電望遠鏡的觀測結果,檢測到顯著含量的中性氫,以低金屬形式存在於這個星系,而這個是孤立不規則矮星系所具有的典型特征,必定出現在演化的初級階段。這也說明,仙女座IV星系可能類似於本星系羣的矮星系,比如IC 1613。

【圖、文:林景明節譯自物理學機構網頁】研究論文發表在12月18日的論文預印本網站arXiv上。

哈勃太空望遠鏡最新觀測成功證實預測的超新星爆發重播時間及位置

乘加引力透鏡超新星
星系團巨大重力扭曲了超新星的光,透過不同模型的計算,天文學家得以預測 Refsdal超新星爆發的時間和位置。2015年12月11日經哈勃太空望遠鏡拍攝照片證實,預測成功!

參加這項史無前例創舉的研究團隊成員之一,天文所助研究員蘇游瑄 (Sherry Suyu) 表示, 台灣中央研究院天文及天文物理研究所對這次預測有重要貢獻,因為其中最準的幾個模型之一採用的星系團質量演算 是蘇游瑄和 Aleksi Halkola 共同開發的成果」。

【圖、文:節錄自台北天文館之網路天文館網頁 ;新聞訊息由林景明提供】

Refsdal 超新星是第一個發現的乘加引力透鏡超新星(multiply-gravitational lensed supernova )它的綽號是為了紀念挪威天體物理學家 Sjur Refsdal,在1964年,首次提出利用時間延遲的圖像(time-delayed images)從乘加引力透鏡的超新星,研究宇宙的膨脹速度。

【補充資料:節譯自維基百科】

料請按左下角「外部連結」觀看有關乘加引力透鏡超新星影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UMlYBeU4yE

扭絞磁場提供恆星形成新見解

畫家構思的年輕恆星塵埃盤磁力線扭曲向內旋轉
一組包括來自伊利諾伊大學厄巴納-香檳分校(University of Illinois Urbana-Champaign)天文系艾琳·考克斯(Erin G.Cox)的國際天文學家團隊,利用卡爾央斯基甚大陣列( Karl G. Jansky Very Large Array )射電望遠鏡觀測英仙座一顆距離地球大約50光年的年輕原恆星-NGC 1333 IRAS 4A,獲得了前所未有的新細節圖像。發現圍繞這顆年輕原恆星旋轉的成形材料可能被捲入恆星週圍大面積區域的扭絞磁場中,這對行星成形的材料組成的塵埃盤如何環繞年輕恆星成長有重要的影響。

【圖、文:林景明節譯自美國國家射電天文台網頁】研究論文發表於11月25日出版的《天體物理快報》

巨型彗星可能對地球上的生命構成威脅

土衛九可能是土星捕獲的半人馬星體
一組來自英國阿爾馬天文台(Armagh Observatory)與白金漢大學(University of Buckingham)天文學家團隊報告過去二十年時間里在外圍行星系統發現數百顆巨型彗星,而這意味著它們會比小行星更能對地球上的生命帶來更大的危害。

【圖、文:林景明節譯自物理學機構網頁】研究論文發表於本月的《皇家天文學會月刊:天文學與地球物理學》

有些巨型彗星,稱為半人馬星體(centaurs),歸類為軌道不穩定的小行星,並競相以神話中半人馬族的神命名。所以選擇這一族的名稱是因為它們的行為一半像小行星,另一半則像彗星。半人馬小行星的軌道會穿越或曾經穿越巨大的外行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的軌道。行星引力場可以偶爾向地球偏轉這些巨型半人馬小行星和彗星的混合星體。

探空火箭一睹遙遠星系的面貌

天爐座螺旋星系 NGC 1365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天體物理學家斯蒂芬·麥康迪斯(Stephan R.McCandliss)領導的團隊在上週五的黎明時分,在新墨西哥州的白沙導彈靶場發射了一枚長17.68米的無人探空火箭,在超過273公里的高空,內置光譜望遠鏡目睹了巨型螺旋狀星系NGC 1365,並記錄氫氣的紫外輻射數據。

這次飛行是美國太空總署深空火箭項目的一部分,每年支持大約二十次飛行任務,目的在於以相對較低的成本探索太空。

【圖: 歐洲南方天文台;文: 林景明節譯自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網頁】

NGC 1365 是天爐座的一個一個巨型的螺旋狀星系,距離我們六千萬光年,直徑超過二十萬光年,比銀河系的直徑約大一倍。

【補充資料:維基百科】

羅塞塔號主相機定期發佈楚留莫夫·格拉希門克彗星圖像

楚留莫夫·格拉希門克彗星
羅塞塔號的主相機:光學,光譜和紅外遠程成像系統(Optical,Spectroscopic,and Infrared Remote Imaging System,簡稱 OSIRIS)團隊已經推出了一個新網站,展示楚留莫夫·格拉希門克彗星(67/P Comet Churymov-Gerasimenko)的新近圖像。這些高清圖像,無論是採用窄角或者廣角相機拍攝的,看起來就像是昨日拍攝的。一個專門的網站貼出這些圖像,感興趣的公眾可以通過訂閱郵件列表,直接通過郵件獲取圖像。圖像的釋放取決於太空船執行的科學任務時間,尤其是在特定的某天利用OISRIS進行拍攝,從太空船下載可用的圖像,預期是每週至少一張圖片,但如果訂閱了郵件最多每天一張圖片。

【圖、文:林景明節譯自馬克思·普朗克太陽系研究所網頁】

美國太空總署將推遲發射洞察號火星探測器

畫家筆下的洞察號
美國太空總署洞察號(Interior Exploration using Seismic Investigations, Geodesy and Heat Transport,簡稱 InSight)今個月中旬發現登陸器上的一件科學載荷內部結構地震試驗儀在真空容器中發生了洩漏。該儀器為洞察號登陸器在未來執行火星探測任務中的一個關鍵性科學儀器,由法國航天局提供,儀器上安裝了數個地震儀。

內部結構地震試驗儀是協助進行火星深層內部結構研究的主要科學有效載荷。該儀器是一個內部裝有三個高敏感度的地震儀的密封球體,這些地震儀需要在真空中運行,具有極高的敏感度,可以對小到原子直徑量級的地面運動有所感應。  

該儀器在球體最終安裝密封之後,研製團隊探測到有輕微的洩漏現象,這可能會影響儀器在火星表面的探測效果。目前法國國家太空研究中心(Centre national d études spatiales)和美國噴氣推進實驗室正積極修復該洩漏問題,希望能在儀器被送往法國進行儀器集成和最終環境測試之前完成修復,確保儀器最終能夠如期送往美國安裝到探測器上。

美國太空總署為確保地震儀的安裝和能夠通過嚴格的反覆測試,決定推遲發射日期。雖然熱流和物理特性包等其餘科學有效載荷均已經安裝完畢,但整個計劃必須萬無一失,問題是下個適合的發射時間要到2018年3月,延期發射對於整個計劃構成財政壓力。

【圖:美國太空總署;文:節譯自互聯網新聞報導】

國際太空站太空人成功將拋錨的軌道車推回固定位置

提摩太·科普拉在太空站外修理軌道車
美國太空總署的兩名太空人史葛·凱利(Scott Kelly)和提摩太·科普拉(Timothy Kopra)前日(12月21日)執行一次額外的太空漫步,修理連接在國際太空站外,重一噸的軌道車(Mobile Transporter rail car),成功將停止移動的軌道車推回固定位置,為俄羅斯太空船與國際太空站對接做準備。

【圖、文:節譯自美國太空總署網頁】

玉兔在月球表面發現新的月海玄武岩

月球表面發現新型月海玄武岩
2013年12月,中國成功發射嫦娥三號著陸器和玉兔號月球車,這是隔近40年來人類太空船再次登臨月球表面巡視勘察。嫦娥三號著陸於雨海北部地區(340.49°E, 44.12°N),最近國際天文聯會已將其命名為廣寒宮。與月球衛星遙感探測不同,玉兔號月球車就位巡視勘察可以獲得更為精細可靠的月表物質成分特徵,並為月球遙感研究提供新的“月面真值”。特別是,嫦娥三號著陸於一個直徑約450米的年輕月球撞擊坑−紫微坑東側的新鮮撞擊濺射物上,因而通過玉兔號巡視探測的月壤成分可以揭示該地區年輕月海玄武岩的化學成分特徵。

該項研究綜合採用玉兔號月球車所搭載的粒子激發X射線譜儀(APXS)和紅外成像光譜儀(VNIS)數據解譯嫦娥三號著陸區月壤及其代表的月海玄武岩化學元素含量與礦物成分信息。研究結果表明,與已有太陽神(Apollo)和月球號(Luna)月球取樣以及月球隕石收集過的月海玄武岩不同,玉兔號月球車發現廣寒宮附近的月海玄武岩是一種新型月海玄武岩,含有較為豐富的橄欖石和鈦鐵礦礦物。這不僅證實了之前遙感研究的推測,而且更為確切地表明橄欖石礦物成分趨向於富鐵的礦物端元。該研究聯合採用APXS和VNIS這兩套獨立的月表物質成分探測數據,推導出自洽的礦物成分結果並相互交叉驗證,從而獲得了新型月海玄武岩的可靠的礦物化學信息,為研究月球晚期火山活動和岩漿演化機制提供了新的約束。

【圖、文:節錄自山東大學新聞公佈】研究全文刊登在已經出版的《自然通訊》

天文學家檢測到六十八億年前噴發的伽馬射線

畫家筆下爆發的伽馬射線暴
今年4月,位於美國亞利桑那州的甚高能輻射成像望遠鏡陣(Very Energetic Imaging Telescope Array System,簡稱 VEITAS)捕捉到一羣旅行了宇宙一半歲月(68億年)的伽馬射線,它來自於耀變體PKS 1441+25,中心存在一個超大質量黑洞,週圍被熱氣體與塵埃組成的圓盤環繞。

來自哈佛大學史密森天體物理中心的天文學家結合甚高能輻射成像望遠鏡陣與費米伽馬射線太空望遠鏡的數據,發現伽馬射線源位於相對論噴流但卻遠離耀變體中央的黑洞。該發射區的跨度至少是十分之一光年,最有可能是五光年。

這個發現有助於深入了解河外背景光(Extragalactic Background Light,簡稱 EBL)。它來自於所有曾經存在的星系與恆星,並在一定意義上可以追蹤宇宙的歷史。

【圖、文:林景明節譯自哈佛大學史密森天體物理中心新聞公佈】研究論文發表於12月15日出版的《天體物理快報》

河外背景光是由於恆星形成過程加上活躍星系核(active galactic nuclei,簡稱 AGNs)的活動累積在宇宙中形成的瀰漫性輻射。這種輻射涵蓋的波長範圍在0.1至1000微米(這些是紫外線、光學、和紅外電磁頻譜的範圍)。河外背景光被定義為涵蓋整體電磁頻譜的瀰漫河外背景輻射(diffuse extragalactic background radiation,簡稱 DEBRA)的一部分,繼宇宙微波背景輻射之後,河外背景光是第二高的彌漫背景能量,因而成為了解宇宙能量平衡必要的條件。

【補充資料:維基百科】

Verified by MonsterInsigh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