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新聞

恆星學本科生畢業成為該領域專家

麗貝卡·戴維斯
澳洲國立大學天文與天體物理學院的麗貝卡·戴維斯(Rebecca Davies)與其他本科生一樣,慶祝自己的畢業。她不僅獲得學士學位,同時也發表了六篇論文,其中三篇是作為第一作者的身份而撰稿,並且兩篇已經提交給天文期刊。還以合作者的身份與他人撰寫了另三篇論文。她還將在牛津大學與劍橋大學舉辦的研討會上做口頭報告。

麗貝卡認為這些要歸功於學校提供的博士B計劃給她帶來契機,讓她更早地進入學術生涯,潛心自己的研究。

麗貝卡的研究課題是星系內的恆星如何受到巨大黑洞的影響,在未來的研究生涯中,她還將不斷地探索這個領域。

【圖、文:林景明節譯自澳洲國立大學網頁】

加州大學發明超強度輕量級金屬可用於未來太空船

新型金屬材料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的材料科學家發明出由鎂金屬與陶瓷碳化矽納米顆粒複合而成的新型金屬材料,有望改變飛機、太空船和汽車的製造。

該材料的發明者表示,這種金屬具有超高強度,最重要的是重量非常輕,其剛重比使其有別於類似的發明。研究人員表示,該金屬可能只是第一例突破性的製造材料,後續還會有更多發明。因為研究人員已經發明了一種新技術,可以在不損害金屬結構完整性的同時,向金屬注入納米顆粒。UCLA的製造與工程學教授李曉春表示,曾有理論提出,納米顆粒可真正提高金屬的強度,並且不會損害金屬的可塑性,尤其是輕量級金屬(如鎂)。但是直到現在,還沒有研究團隊能夠在熔融金屬中註入分散的陶瓷納米顆粒。採用物理注入的材料加工方式,該研究團隊的方法可通過均勻地註入高密度的納米顆粒,提高多種金屬的性能,從而滿足當今社會能源和可持續發展的挑戰。

經過加工處理後,研究人員對新註入了高密度、均勻分散的納米顆粒的鎂金屬進行了測試。該新型材料顯示出更高的強度、剛度、可塑性和高溫耐受性。先前的研究顯示,陶瓷納米顆粒在添加到金屬後,容易聚集成團,這會提高金屬強度,但又會降低其可塑性。研究人員通過在熔融的鎂鋅合金中註入分散的納米顆粒,解決了這一問題。由於鎂元素相當豐富,並且該生產技術可以很容易地擴大規模,科學家希望快速實現該金屬的工業應用。科學家認為,用不了多久將會出現具有重大潛能的新型金屬-納米顆粒複合材料。

【圖: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文:節錄自國家航天局網頁;新聞訊息由林景明提供】

火星沙丘在狂風大作時移動速度快令人生懼

火星沙塵暴的分佈與移動路線
美國太空總署好奇號火星車已在火星南部蓋爾(Gale)隕石坑附近發現了一片火星沙丘,面積達到數百平方公里。從軌道上的觀測圖像顯示,沙丘其實是會移動的。

這個現象與地球上的沙丘移動相似,在納米比亞沙漠中發現的食人沙丘與火星上發現的沙丘有異曲同工之處,移動速度快都是它們的特點。事實上,美國太空總署火星探測器在著陸火星時就遇到過一場超級風暴,風暴中烏雲密佈,如同末日大片中上演的那樣,只不過這裡是火星,不是地球。

火星軌道偵察探測器(Mars Reconnaissance Orbiter,簡稱 MRO)發現,火星沙丘的移動與風暴路線有關,在風暴途徑的路線上,沙丘移動的更快。這個推論目前得到好奇號火星車的證實,在火星沙塵暴的作用下,形成了波浪狀的外觀。

火星風暴對火星車的干擾是肯定存在的,之前美國太空總署發射的機遇號和勇氣號由於使用太陽能電池板,一旦遇到火星沙塵暴,粘性顆粒會附著在太陽能板上,影響太陽能吸收,造成火星車差點放棄任務。因此好奇號就改為核動力,避免了沙塵暴的干擾。

【圖、文:節錄自國家航天局網頁;新聞訊息由林景明提供】

俄羅斯東方航天發射場開始第一次發射前的最後測試

東方航天發射場設備
阿穆爾州東方航天發射場(Amur Oblast Vostochny Cosmodrome)開始第一次發射前的最後測試。計劃今年一月利運載火箭直接進行複雜的測試,同時一月份開始建設第二個發射台。

東方航天發射場的建設耗資1,200億盧布(港幣127億元,新台幣543億元,人民幣107億元),不包括設備成本和培訓人員在內。

【圖、文:節譯自互聯網新聞報導】

國際理論和應用化學的相關機構確定四個新元素

日本理化學研究所發現的第113號元素
理論和應用化學國際聯會(International Union of Pure and Applied Chemistry,簡稱 IUPAC ;台灣和中國大陸譯作:國際純化學和應用化學聯合會)在2015年12月30日確定原子序編號113、115、117和118這四個新元素的發現。其中,確認日本理化學研究所仁科加速器研究中心發現的元素是第113號元素,並且給予該元素的命名權,另外三個元素的發現權和命名權給予美國和俄羅斯的相關機構。

到目前為止,自然界發現的元素只是到第92號元素鈾,93號及以上的元素都是人工合成的。日本的研究小組使用加速器使第30號元素鋅(Zinc)的原子加速,然後撞擊第83號元素鉍(Bismuth)的原子,令兩個原子核融合在一起而得到113號元素。他們從2003年開始實驗,在2004年、2005年和2012年共三次成功合成了113號元素。

按照慣例,新元素命名一般用國名、地名和人名等加上um 形式,目前暫時採用Japonium作為第113號元素的候選名字。

【圖、文:節譯自日本理化學研究所新聞公佈 ;新聞訊息由林景明提示】

到目前為止超重元素發現至第118號,暫時未發現更新元素。115的暫時名字是Ununpentium;117暫時名字是Ununseptium;118暫時名字是Ununoctium。116號元素名稱已確定為「鉝」Livermorium。

歐洲太空總署計劃未來二十年內在月球建造基地

畫家構思立體打印建造的月球基地
歐洲太空總署計劃未來二十年,利用月球上的表岩屑(regolith)在月球建造基地。表岩屑是覆蓋在固體岩石上的數層寬鬆的異種物質,它包括塵埃、土壤、破碎的岩石,存在於月球和一些小行星表面。

歐洲太空總署計劃在2020年代將機械人送上月球南極的沙克爾頓(Shackleton)隕石坑收集數據,再利用立體打印技術,將月球上的表岩屑做材料,建造月球基地,預期2030年代人類可以在月球上長期活動,為人類到火星定居這項終極目標鋪路。

計劃在2013年1月底提出,至今才有整個計劃的時間表。

【圖、文:節譯自歐洲太空總署網頁】

請按左下角「外部連結」觀看有關影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k9PWUGkz7o

天馬望遠鏡成功獲得甚長基線干涉測量條紋

常溫Q波段接收機
2015年12月7日起,上海天文台65米口徑天馬望遠鏡與由韓國三台站VLBI網(KVN)和日本四台站VERA組成的KaVA聯合開展的43 GHz 甚長基線干涉測量觀測獲得成功。

天馬望遠鏡使用常溫Q波段接收機,上海天文台DiFX處理機和韓日硬件相關處理機分別進行了條紋搜索相關處理,均獲得干涉條紋。

【圖、文:節錄自中國科學院上海天文台網頁 ;新聞訊息由林景明提供】

明日凌晨象限儀座流星雨極大時預測天陰有雲

象限儀座流星雨輻射點位置
明日凌晨,象限儀座流星雨極大,預測極大時間15時53分。香港1月4日凌晨高峰時間6時06分。市郊地區高峰時估計天頂每時出現率( Zenithal Hourly Rate 簡稱 ZHR)只有5顆,而很黑地區凌晨高峰時估計天頂每時出現率只有14顆。條件欠佳,加上香港天氣預測多雲有雨,市民可見流星機會極低。

象限儀座是個已經廢棄的星座,流星雨原名「天龍座流星雨」,因為它是個主要的流星雨,為了避免與十月出現的另外一個主要流星雨「天龍座流星雨」(這個流星雨原本應該叫做「十月天龍座流星雨」,但很多人卻簡稱為「天龍座流星雨」!) 混淆,故此採用個廢棄了的星座來命名,亦是國際天文聯會唯一的一個用不存在星座來名命的流星雨。

【圖:國際流星組織】

有關今次天象更詳細資料請按左下角「外部連結」

http://forum.hkas.org.hk/thread-9223-1-1.html

天文學家發現新方法量度遙遠恆星表面的萬有引力

恆星表面的萬有引力
一組以維也納大學(University of Viennas)的托馬斯·卡林格(Tomas Kallinger)領導的包括卑詩大學(The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台灣譯作:英屬哥倫比亞大學,中國大陸譯作: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 )傑米·馬修斯(Jaymie Mattews)教授以及來自德國,法國,澳洲的天文學家團隊發現了一種新方法,用於量度恆星表面的萬有引力。對於擁有行星環繞的遙遠恆星而言,這個訊息對於確定這些行星能否承載生命也顯得至關重要。

這項新技術被稱作自相關函數時間尺度技術,或者短時間尺度技術,可以令天文學家量度恆星表面萬有引力的精度達到約百分之四。它也被應用在加拿大恆星微小變動與振蕩(Microvariability and Oscillation of STars,簡稱MOST)項目以及美國太空總署的刻卜勒衛星中,記錄遙遠恆星微小的光度變化。

【圖、文:林景明節譯自物理學機構網頁】研究論文發表於1月1日出版的《科學進展》期刊

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首次向公眾發佈重大成果

國家天文台新聞發言人薛隨介紹天文觀測新成果
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成立十五年來,今日首次對外發佈三項天文觀測新成果。第一項是郭守敬望遠鏡,成功獲取高質量恆星光譜四百六十二萬個,比世界上所有已知光譜巡天項目獲取的數據總數還要多。第二項是國家天文台研究人員在參與的國際合作項目,發現了快速射電暴,可能是一個近期的超新星遺跡或是活躍的恆星星雲。第三項是國家天文台研究團隊聯合美國科學家,成功測量了距離地球約一萬六千光年的一個黑洞數據。他們發現黑洞質量是太陽的十一倍,其轉動速度是每秒鐘三百七十九轉。

【圖、文:節錄自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網頁;新聞訊息由林景明提供】

Verified by MonsterInsigh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