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新聞

美國太空總署再次推遲發射洞察號火星探測器

畫家筆下的洞察號
美國太空總署洞察號(Interior Exploration using Seismic Investigations, Geodesy and Heat Transport,簡稱 InSight)去年12月中旬發現登陸器上的一件科學載荷內部結構地震試驗儀在真空容器中發生了洩漏。該儀器為洞察號登陸器在未來執行火星探測任務中的一個關鍵性科學儀器,由法國航天局提供,儀器上安裝了數個地震儀。

內部結構地震試驗儀是協助進行火星深層內部結構研究的主要科學有效載荷。該儀器是一個內部裝有三個高敏感度的地震儀的密封球體,這些地震儀需要在真空中運行,具有極高的敏感度,可以對小到原子直徑量級的地面運動有所感應。  

該儀器在球體最終安裝密封之後,研製團隊探測到有輕微的洩漏現象,這可能會影響儀器在火星表面的探測效果。目前法國國家太空研究中心(Centre national d études spatiales)和美國噴氣推進實驗室正積極修復該洩漏問題,希望能在儀器被送往法國進行儀器集成和最終環境測試之前完成修復,確保儀器最終能夠如期送往美國安裝到探測器上。

美國太空總署為確保地震儀的安裝和能夠通過嚴格的反覆測試,決定推遲發射日期。雖然熱流和物理特性包等其餘科學有效載荷均已經安裝完畢,但整個計劃必須萬無一失,原定的發射時間已經改到2018年3月,現在就需要再次將發射時間推遲至2018年5月,當局正在評估發射推遲造成的損失,有關數字預計將在今年8月公佈。

【圖:美國太空總署;文:節譯自互聯網新聞報導】

俄羅斯專家相信中國能夠如期啟動多艙式在軌太空站

畫家筆下的中國多艙式在軌太空站
俄羅斯戰略和技術分析中心專家相信,中國有足夠能力獲得必要的經驗,以便在2022年之前成功啟動多艙式在軌太空站。雖然中國沒有參與國際太空站項目。專家表示,中國正在從兩個渠道汲取經驗發展自己的項目。首先,中國上個世紀九十年代與俄羅斯合作,獲得了大量的有關載人航天基礎技術。其次是天宮實驗艙,中國發射天宮二號旨在獲取必要的經驗。

俄羅斯專家又表示,中國能夠如期實現自己的計劃,計劃也制定得非常不錯。從中國最近數十年來的經驗顯示,計劃制定方面非常理性,並配備必要的資源來實現計劃。 

【圖:互聯網;文:節錄自國家航天局網頁;新聞訊息由林景明提供】

明日香港出現日偏食預測天氣晴朗

明日雲量預測
明日(星期五)出現日全食,全食帶通過印尼群島、北太平洋區域。能看見日偏食的地區包括東亞、澳洲北部以及夏威夷。最大食分為1.0450。

預測明日在日偏食期間天氣晴朗,香港市民可以看見日偏食現象。
今次香港見日偏詳情如下:

初虧:8時05分,方位角103°,仰角19°
食甚:8時58分,方位角110°,仰角31°
復圓:9時57分,方位角120°,仰角43°

中國計劃發射比哈勃太空望遠鏡視場闊三百倍的巡天望遠鏡

哈勃太空望遠鏡
中國計劃在2020年前後建成太空站,會單獨發射一個十幾噸的光學艙,與太空站保持共同軌道飛行狀態。

計劃在光學艙裡架設一套口徑兩米的巡天望遠鏡,分辨率與哈勃太空望遠鏡相當,視場是哈勃太空望遠鏡的三百多倍。如果正常工作十年,可以對百分之四十以上的天區,約一萬七千五百平方度天區進行觀測。

【圖、文:節錄自互聯網新聞報導;新聞訊息由林景明提供】

香港天文學會參與國際天文聯會印尼特納提日食推廣活動

參加者大合照
國際天文聯會在印尼的特納提(Ternate)與印尼的國家太空組織(LAPAN)及當地政府教育部門向當地教師及學生教授日食觀測知識,教導全島的老師和學生安全正確觀看太陽的方法,全島老師共三百多位老師及五百多個學生學生參加。

香港天文學會的日食觀測團隊亦參與協助當地的天文推廣活動。老師及學生平日較少機會接觸天文設備,而且日全食是個特殊天象,活動受到當地教師及學生歡迎。

【圖:國際天文聯會外展辦事處張師良】

冥王星上雪山冰雪成分主要是甲烷

去年7月14日新視野號從冥王星旁邊飛掠時拍攝
美國太空總署新視野號探測太空船項目團隊有最新發現。研究人員根據新視野號傳回照片分析,發現在冥王星一塊非正式命名為克蘇魯(Cthulhu)的深色區域中,有一條長約420公里的山脈, ​​山頂有冰雪。

克蘇魯是冥王星赤道地區一個狹長區域,長約3,000公里、寬約750公里,表面覆蓋著一層稱為索林(tholins)的暗紅色物質,索林是甲烷接觸太陽光後形成的複雜分子。克蘇魯裡有高山,有隕石坑,地形多變,是冥王星上最好辨認的地區之一。

最新發現的山脈位於克蘇魯的東南部區域。美國太空總署公佈的圖片顯示,這條山脈周圍有著眾多的撞擊坑,低窪的山谷把一個個山峰隔開,山峰上覆蓋的明亮積雪與周圍平原的暗紅色形成鮮明對比。

科學家認為,這些冰雪的主要成分是冥王星大氣中的甲烷,冷凝後降到山頂上。新視野號項目團隊科學家約翰·斯坦斯伯里(John Stansberry)在一份聲明中說,這種物質只覆蓋在山峰頂部,這意味著甲烷就像地球大氣中的水那樣,會在高緯度凝結成冰雪。

【圖:美國太空總署;文:節錄自國家航天局網頁;新聞訊息由林景明提供】

本月15日日本天文學會舉辦新天體發現者表彰會

長年堅持觀測的天文同好
本月14日至17日,東京首都大學舉辦日本天文學會2016年春季年會,在15日於東京都立川市舉辦新天體發現者表彰會,獎勵新星,彗星,超新星發現領域的日本天文同好,另外對長年堅持天文觀測的同好予以讚賞。

受褒獎者如下

天體發現獎:板垣公一,小鳩正,椛島冨士,櫻井幸夫,鳩邦博,野口敏秀,藤川繁久,西村健士

天體發現功勞獎:
高尾明,中村祐二,西村栄男,藤川繁久,山本稔

天體功勞獎:
永井個男,佐藤英貴,向井優

【圖、文:林景明節譯自日本天文藝術網頁】

宇宙化學家找到太陽系形成不穩定重元素證據

這塊四十五億年的隕石含有放射性元素鋦
芝加哥大學的科學家在隕石找到稀有元素鋦(curium),是太陽系的形成過程中,首次發現的證據。這個發現結束鋦在早期太陽系中可能存在的一個為期三十五年的爭辯。科學家需要重新評估恆星演化和恆星的元素合成的至關重要作用。

【圖、文:節譯自芝加哥大學新聞公佈】研究全文刊登在已經出版的《科學進展》期刊

鋦是一種放射性超鈾元素,符號為Cm,原子序為96,屬於錒系元素,以研究放射性的科學家瑪麗·居禮(Marie Curie)和其丈夫皮埃爾·居禮(Pierre Curie)命名。

【補充資料:維基百科】

印度太空組織參加「印度製造週」

印度太空研究組織攤位
印度太空研究組織(Indian Space Research Organisation,簡稱 ISRO)積極參加了上個13-18號在印度孟買舉辦的「印度製造週」活動,是次活動的展覽展示了印度太空研究組織的潛在實力。在2月17日當天還舉辦了半天以「印度製造-空間」為主題的研討會,凸顯空間領域的巨大商機。

【圖、文:林景明節譯自印度太空研究組織網頁】

阿爾瑪捕捉到氣體湧入原恆星盤細節

原恆星 TMC-1A 的合成影像
一組由東京大學麻生有佑,日本國立天文台大橋永芳領導的團隊,利用阿塔卡瑪毫米波/亞毫米波陣列射電望遠鏡(Atacama Large Millimeter Array 簡稱:ALMA 阿爾瑪)觀測一顆位於金牛座,距離我們450光年的原恆星TMC-1A,它週圍依然環繞著大量氣體,研究人員直接觀測到氣體湧入原恆星盤,並纏繞著這顆初生的恆星。這個發現填補了我們了解恆星演化早期階段重要的缺失環節。

【圖、文:林景明節譯自阿塔卡瑪毫米波/亞毫米波陣列網頁】

Verified by MonsterInsigh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