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新聞

科學家認為古火星或曾經含有大量氧氣

現時火星只有稀薄的大氣層
火星表面因為含有大量的氧化鐵而有了「紅色行星」的綽號。但是除此之外,美國太空總署的好奇號火星車發現,火星蓋爾(Gale)隕石坑中的岩石內含有大量氧化錳。

法國天體物理學和行星研究所的愛納斯·吉臣(Agnès Cousin)近日在奧地利維也納舉行的地球物理聯會上作報告時表示,研究發現有3%的岩石含有高氧化錳成分,這是需要大量的水以及非常強的氧化條件,因此火星大氣層中曾經可能含有比我們認為的更多的氧氣。

現時火星大氣層95%由二氧化碳組成,其中僅包含了極少的氧氣。然而,很多科學家爭論指,火星歷史上曾有過大量氧氣。好奇號團隊表示,這是至今為止最直接的證據。

好奇號通過化學攝像機發現氧化錳,該設備可以用激光擊打岩石,分析由此產生的岩石粉末中的化學以及礦物成分。但是研究人員尚不清楚氧化錳形成的確切時間,他們希望對未來獲得的資料進行分析後可以有所發現。

【圖:互聯網;文:節錄自國家航天局網頁;新聞訊息由林景明提供】

以色列物理學家模擬微型黑洞證實霍金輻射理論

傑夫·斯坦豪爾的原子物理實驗室
霍金輻射(Hawking radiation)是以量子效應理論推測出的一種由黑體散發出來的熱輻射。此理論在1974年由天體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提出。理論說明如何降低黑洞的質量而導致黑洞蒸散的現象。

為了驗證霍金的理論,以色列理工學院的物理學家傑夫·斯坦豪爾(Jeff Steinhauer)在實驗室中,將氦冷卻到接近絕對零度,並對其快速攪拌,形成一個阻止聲波穿過的屏障,模擬出了一個與黑洞物理性質相同的情景。他發現,從這個聲波黑洞中,有一些形成光波的微弱能量洩露出來的聲子 (phonon)。現象和霍金提出的霍金輻射理論相同。

【圖:以色列理工學院斯坦豪爾原子物理實驗室;文:節譯自科學預警網頁;新聞訊息由林景明提示】

科學家發現火星遠古火山噴發證據

檢測到的礦物質顯示冰蓋之下曾經有火山爆發
美國太空總署火星偵察軌道器(Mars Reconnaissance Orbiter)發現火星上有遠古火山噴發的證據。對這些火山進行研究有助於證明火星古代有大量的冰,結合適當的熱量和濕度,這可能提供微生物類型生命有利條件的證據。

美國太空總署科學家認為,火星南極極冠之下約一千六百公里的遠古火山,噴發融化了厚厚的冰層。火星偵察軌道器上的火星專用小型偵察影像頻譜儀 (Compact Reconnaissance Imaging Spectrometer for Mars)發現火星西西弗(Sisyphi)山地區存在沸石(Zeolites)、硫化物和黏土等物質,認為這些物質是過去該地區火山頻發的證據。

【圖、文:節譯自美國太空總署網頁;新聞訊息由林景明提示】

好奇號火星車上月底橫越火星的崎嶇高原

諾克路福高原全景
美國太空總署好奇號火星車4月底到達火星上十分崎嶇的諾克路福高原(Naukluft Plateau),並且拍攝了這個高原附近地區的全景照片,場面極為壯觀。

從好奇號火星車發送回來的照片,可以看到周圍全是崎嶇不平的、由砂岩構成的岩床。

【圖、文:節譯自美國太空總署網頁】請按左下角「外部連結」觀看諾克路福高原360度全景影片。智能手提電話和平板電腦用戶配合最新版本 YouTube,向左、右移動,便可欣賞全景。

https://www.youtube.com/watch?list=PLTiv_XWHnOZofSNYaXYOg9moAgrwmBxQF&v=QI69jN_P3IA

印度成功發射第七顆導航衛星進​​入預定軌

IRNSS-1G導航衛星發射情況
印度4月28日利用PSLV-C31運載​​火箭成功發射IRNSS-1G導航衛星,是印度第七顆型號相同的導航衛星。採用的運載火箭是PSLV-C33型號,是最後一顆印度研製的區域導航系統衛星(Indian Region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簡稱 IRNSS)。

印度現在是全球僅有的五個具有自己的衛星定位系統的國家。

【圖、文:節譯自印度太空研究組織新聞公佈;新聞訊息由林景明提示】

印度區域導航衛星系統是一個由印度太空研究組織發展的自由區域型衛星導航系統,印度政府對這個系統有完全的掌控權。因為在敵對的狀況下,無法保證可以取得GPS的訊號,因此需要這個一個導航系統。印度區域導航衛星系統將提供兩種服務,包括民用的標準定位服務,及供特定授權使用者(軍用)的限制型服務。

此系統將包含七顆衛星及輔助地面設施。其中三顆為同步衛星,分別位於東經34度、83度及132度。另外四顆衛星位於傾角29度的軌道上,分別與赤道交於東經55度及111度。這樣的安排意味著七顆衛星都可以持續地與印度控制站保持連絡。衛星負載將包含原子鐘及產生導航訊號的電子裝備。

【補充資料:維基百科】

第十六屆中學生天文訓練計劃學生完成考試

學生在學太空館進行望遠鏡組裝評核
由香港太空館、香港中文大學物理系及香港天文學會合辦第十六屆「中學生天文訓練計劃」,共有四十八間中學合共七十位同學參加。計劃目的是讓本地中學生有機會接受較全面的天文學訓練,從中培養及深化其對自然科學的興趣,並且將所學回饋所屬學校,在校內協助推廣天文活動,讓更多同學能夠領略箇中樂趣。

訓練由去年10月至今年4月,包括六個講座課程、五個工作坊、三次觀星實習和一次肄業觀測營。學生在4月30日完成評核考試。畢業典禮將會在5月17日香港太空館演講廳舉行,屆時將由香港太空館館長梁偉明先生、香港中文中文大學物理系講師梁寶健教授、香港天文學會會長楊光宇先生以及香港天文學會教育部部長余甘楓先生出席頒發證書。

【圖:方煒壹】

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完成鏡面鍍金工序

完成鏡面鍍金工序的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
美國太空總署上月底宣佈,詹姆斯·韋伯(James Webb)太空望遠鏡相關儀器,已經在馬里蘭州戈達德太空飛行中心(Goddard Space Flight Center)工場的巨大無塵淨室(clean room)中完成鏡面鍍金工序。

為了增強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的紅外線反射能力,鏡面表層鍍了一層只有幾微米(micron)厚度的極薄金層,同時要令鏡片又輕又堅固,望遠鏡使用鈹(beryllium)元素來製造,十八塊鏡片每塊重量約20公斤,並且都有多個調節焦距用的輔助馬達。

【圖、文:節譯自美國太空總署網頁 ;新聞訊息由林景明提供】

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原名「新一代太空望遠鏡」(Next Generation Space Telescope),2002年以美國太空總署第二任局長詹姆斯·韋伯的名字命名。望遠鏡的主要的任務是調查大爆炸理論的殘餘紅外線證據(宇宙微波背景輻射),即觀測今天可見宇宙的初期狀態。為此它配備高靈敏度紅外線傳感器、光譜器等。為便於觀測,機體要能承受極度低溫,也要避開太陽光與地球反射光等等。為此望遠鏡附帶了可摺疊遮光板,以屏蔽會成為干擾的光源。因其處於拉格朗日點,地球、太陽與望遠鏡三者的視界總處於一定的相對位置,不用頻繁的修正位置也能讓遮光板發揮功效。

【補充資料:維基百科】

歐洲太空總署第二期火星外太空生物探測任務推​​遲至2020年

火星外太空生物探測任務的設備
歐洲太空總署今日宣佈,原定於2018年進行的火星外太空生物探測任務(Exobiology on Mars,簡稱 ExoMars)第二個項目將要推遲至2020年。
  
在3月14日,歐洲太空總署的火星外太空生物探測任務衛星在拜科努爾火箭發射場升空,展開七個月前往火星的旅程,目前正在前往火星途中,如果一切順利,它可於今年10月抵達火星。火星外太空生物探測任務的第一個項目是研究這顆紅色星球上的微量氣體,向火星表面投放一個登陸器來測試火星探測車登陸火星表面所需要的技術。火星探測車是火星外太空生物探測任務的第二個項目,原定於2018年啟動,對火星進行地面考察並尋找生命跡象。
  
由於歐洲和俄羅斯兩方面的機械建造工作以及相關科研設備出現延遲,歐洲太空總署認為推遲第二階段任務啟動時間是目前的最佳選擇。因此,決定將火星登陸器和火星車的發射時間推遲到2020年7月,並要求相關合作夥伴制定新的工程進度表。

【圖、文:節譯自歐洲太空總署網頁;新聞訊息由林景明提示】

沸水可能是形成火星條紋地貌的主要原因

模擬火星大氣壓力下水沸騰對火星沙土的影響
一隊由法國、英國和美國科學家組成的研究小組,利用電腦建立模型和模擬火星演化條件,跟進一項2015年研究,有關液態水支援火星上生命發展的先決條件。

硏究發現由於火星大氣的氣壓很低,水不會以液態形式長期存在,水很容易達到沸點或者結冰。火星上的水和我們地球上的水因為不同的自然條件,故此對週邊自然環境影響的過程也不完全相同。

法國南特大學(Université de Nantes)瑪少·文(Marion Masse)的研究團隊,建立一個模擬火星大氣環境的實驗箱,進行了一系列實驗和研究,觀測火星表面,在火星不同條件下水和沈積物之間發生的互動作用。其中一項實驗是在一個沙堆頂部放了一塊冰,藉此觀察冰融化後產生的水如何通過沙向下滲流。在地球的類似條件下,水滴對山坡的影響幾乎可以忽略,但在火星低氣壓環境下,情況完全不同。研究人員發現,水會沸騰,令到沙粒出現噴射和堆積現象,過程會令到沙堆坍塌,產生的小溝渠和觀測到火星季節變化時沙丘出現的水溝相似。

【圖:南特大學;文:節譯自物理學機構網頁;新聞訊息由林景明提示】 研究全文刊登在已經出版的《自然地球科學》期刊

料請按左下角「外部連結」觀看有關研究和實驗影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yq7P4N7jJs

距離地球僅四十光年三顆系外行星可能有生命存在

畫家筆下的系外行星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比利時列日大學(Liège in Belgium)和其他天文學家組成的國際研究小組,首次發現三顆系行星環繞一顆相當低溫的矮恆星,這顆原來編號 2MASS J23062928 – 0502285 的矮恆星(現時簡稱為 TRAPPIST-1)距離地球只大約只有四十光年。它的行星大小和表面溫度與地球和金星相似,令到它們成為至今為止,在太陽系外尋找可能存在生命的最佳目標。

研究團隊利用位於智利歐洲南方天文台的拉西拉(La Silla)天文台「小望遠鏡用凌日法搜索微行星」(TRAnsiting Planets and PlanetesImals Small Telescope,簡稱 TRAPPIST),系統的六十釐米自動化望遠鏡,追踪六十顆矮恆星。由於這些矮恆星的體積不大、熱度不高,難以用光學望遠鏡觀察。

研究結果顯示,其中一顆稱為TRAPPIST-1的低溫矮恆星,距離地球約三十九光年,體積是太陽的八分之一,溫度比太陽低。

研究人員發現有至少三顆行星環繞TRAPPIST-1公轉,公轉期分別為1.5、2.4日和較遠的介乎4至73日。這三顆行星都處於有液態水的環境及適合生命發展的條件。

【圖、文:節譯自麻省理工學院新聞公佈;新聞訊息由林景明提示】研究全文刊登在已經出版的《自然》期刊

Verified by MonsterInsigh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