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新聞

超級黑洞發出高能粒風暴阻止新星體產生

畫家筆下超級黑洞將星系氣體加熱
美國肯德基大學(University of Kentucky)一組以華裔天文學家嚴仁斌(Renbin Yan,譯音)為首的國際團隊,觀測和繪製一萬個鄰近星系的詳細數據,仔細研究星系中心的超級黑洞以及星系邊緣,發現一種稱為紅熱噴泉(red geyser)星系。這些古老的星系,擁有超級黑洞,裡面的超級黑洞發出高能量粒子風暴,將星系內的氣體加熱,引致無法形成新的星體。

在過去的數十億年內,一種稱為星系暖化(Galaxy warming)神秘現象,令到許多星系原來培育恆星形成的區域,變成一個缺乏新年輕恆星的地方。產生這種戲劇性轉變的機制,是星系演化過程中一個最大的未解之謎。

【圖、文:節譯自美國科學促進會網頁】

中國今日成功發射資源三號02衛星

資源三號02衛星今日中午發射情況
今日中午香港時間11時17分,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四號乙運載火箭,成功發射資源三號02衛星和兩顆順道搭載的烏拉圭NewSat微型衛星,三顆衛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

資源三號衛星02衛星原本計劃在2014年發射升空,是與資源三號01衛星實現雙星同時在軌道上運行,對於提高衛星分辨率,緩解中國衛星測繪地理信息產業對衛星測繪數據源的緊迫需求將發揮重要作用。

中國航天發展相關規划指出,計劃用十至十五年時間建立滿足中國測繪地理信息需求的測繪遙感衛星體系,包括光學立體測圖衛星、干涉雷達衛星、激光測高衛星、重力測量衛星等。

【圖、文:節錄自互聯網新聞報導;新聞訊息由林景明提供】

中國首套商業太空跳傘服亮相

中國首套商業太空跳傘服
穿戴特製的高科技太空跳傘服,搭乘超級氦氣球到達平流層,然後跳傘返回地面,這不是科幻電影中的場景,也不是美國太空總署才有的實驗,而是即將成行的中國首次太空跳傘之旅。5月19日,中國首套商業太空跳傘服在北京亮相,由三名中國挑戰者組成的隊伍有望在明年開啟國內首次太空跳傘。如果一切順利的話,太空跳傘世界紀錄也有望在明年年底被打破。

這套太空跳傘服具有真空防護、熱防護、天地通訊、定位等功能。目前,跳傘服已通過實驗室模擬測試,能滿足在平流層及太空等複雜環境中的使用需求。下一階段,跳傘服將在各種高度的跳傘活動中進行測試,以驗證其性能。該套太空跳傘服將首先應用於金海洋航天的太空邊緣跳傘項目,並可用於未來其他太空觀光活動。

【圖:互聯網;文:節錄自國家航天局網頁;新聞訊息由林景明提供】

太空人今日凌晨成功打開國際太空站畢格羅充氣式太空艙

活動擴展太空艙充氣過程
美國太空總署太空人威廉斯(Jeffrey Williams)星期五在國際太空站上測試由比格羅公司提供的微型模擬可充氣式活動擴展太空艙(Bigelow Expandable Activity Module)失敗,遇到意想不到的氣壓問題,昨日再度嘗試,經過約七小時的努力,終於今日香港時間凌晨,成功打開充氣式太空艙。太空人會在一星期之後,進入艙內做實驗。

畢格羅航天公司活動擴展太空艙重1.36公噸,擴展後尺寸逹到三米直徑、四米長,可以為太空人提供額外的日常活動空間。 按計劃,活動擴展太空艙與國際太空站對接兩年,收集數據並評估其整體性能,特別是它防範太陽輻射、太空垃圾撞擊及太空極端溫度的表現,但太空人不會居住在這個充氣艙內。

【圖、文:節譯自美國太空總署網頁】

蛇夫座心宿增四暗星雲發現新的恆星

心宿增四暗星雲有二十二顆新恆星
一組由義大利巴勒莫天文台(Palermo Astronomical Observatory)艾格納齊奧·皮里特利(Ignazio Pillitteri)領導國際研究團隊,分析歐洲太空總署的XMM-牛頓太空天文台獲得的觀測數據,發現蛇夫座的心宿增四(ρ Ophiuchi)暗星雲產星區有二十二顆年輕的新恆星。這些恆星在約五百萬至一千萬年前集聚而構成一個小星團。

心宿增四暗星雲是一個位於蛇夫座,距離我們四百六十光年的佈滿氣體與塵埃的暗星雲,是距離我們最近的恆星苗圃之一。這種密集恆星的巢穴是天文學家尋找新生恆星的完美目標。

【圖、文:林景明節譯自物理學機構網頁】研究論文5月24日發表於論文預印本伺服器arXiv上

中國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計劃七月發射

畫家筆下的量子科學實驗衛星
中國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計劃七月發射,將會是世界上首次實現衛星和地面之間的量子通訊,結合地面已有的光纖量子通訊網絡,初步構建一個廣域量子通訊體系。

中國計劃在2030年建成全球化的量子通訊網絡,因此在2011年啟動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的研制,2013年啟動了光纖量子通訊骨幹網工程項目。

量子通訊是指利用量子糾纏效應進行信息傳遞的一種新型的通訊方式。量子通信主要涉及:量子密碼通信、量子遠程傳態和量子密集編碼等。基於量子力學的基本原理,量子通訊具有傳統通訊方式所不具備的絕對安全特性。

【圖、文:節錄自互聯網新聞報導;新聞訊息由林景明提供】

科學家從楚留莫夫·格拉希門克彗星發現有機物質

彗星上甘氨酸和磷的證據
歐洲太空總署科學家首次確認,彗星探測太空船「羅賽塔號」上的科學儀器偵測到彗星表面有生命起源的重要有機物質。這些物質包括:氨基酸中的甘氨酸(glycine)和磷。甘氨酸是其中一種用作組成蛋白質的基本物質;磷是組成去氧核糖核酸(DNA)的重要元素。

雖然甘氨酸在星塵號(Stardust)太空船採集維爾特二號彗星(Wild-2)的樣本上發現過,但有關樣本送回地球時受到環境污染,科學界一直無法確定「甘氨酸」是來自地球本身,還是來自彗星。

科學界一直認為,有機物質可能由小行星和彗星帶到地球上。今次的發現令科學家相信,水及其它有機物質在宇宙中天體組成的成份,意味生命亦有可能在其主地方出現。

【圖、文:節譯自歐洲太空總署網頁】

獵鷹九號火箭今早第三次成功降落海面回收

獵鷹九號火箭第三次成功降落海上回收台
繼5月6日第二次成功降落海面回收平台,太空探索科技公司今日利用獵鷹九號火箭,在佛羅里達州的卡納維拉爾角(Cape Canaveral)空軍基地,發射泰國通訊衛星ThaiCom 8升空後,第三次成功把火箭降落在大西洋中一艘由平底駁船改裝的火箭回收降落台。

太空探索科技公司第三成功在海上回收獵鷹九號火箭,證明技術已經成熟,可以減輕火箭發射成本及應用在登陸火星之上。該公司計劃2018年發射新一代稱為「紅飛龍」太空船前往火星。

【圖:太空探索科技公司;文:節譯自互聯網新聞報導】

美國太空總署昨日發佈冥王星最佳特寫照片

部分地區的截圖
美國太空總署昨日發佈新視野號拍攝冥王星最佳特寫照片。太空總署將新視野號拍攝得到的高清照片合併成一長條形狀的圖片,而圖片的解像度達到每個像素顯示80米地形。由冥王星的邊緣至它的晝夜交界線,濶度由北端的90公里至南端的75公里。

【圖、文:節譯自美國太空總署網頁】請按左下角「外部連結」觀看冥王星最佳特寫照片的影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EdvyrKokX4

天文學家發現一顆不尋常演化緩慢的超亮超新星

超新星爆發前(左)和高峰時(右)的對比照片
一組由加州理工學院拉格希爾德·倫南(Ragnhild Lunnan)領導的國際研究團隊在2013年11月利用泛星一號望遠鏡檢測到一顆超新星PS1-14bj,隨後世界其它地方的望遠鏡對這顆超新星進行後續的跟蹤觀測。天文學家發現這顆貧氫超亮超新星有一些特殊的屬性。它非常緩慢地達到極大光度,隨後又慢慢變暗,這是迄今為止一顆變亮時間持續最長的超新星。

【圖、文:林景明節譯自物理學機構網頁】研究論文5月17日發表於論文預印本伺服器arXiv上

Verified by MonsterInsigh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