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新聞

完成縱火實驗天鵝座太空船明日進入地球大氣層焚毀

火焰實驗模塊
在太空停留將近3個月後,美國軌道ATK公司天鵝座無人駕駛貨運太空船6月14日脫離國際太空站。當太空船完成任務返回地球大氣層時,美國太空總署在太空船上遙控放火,以了解太空微重力環境對火情的影響。

這場人造火災將是美國太空總署太空船火焰實驗的一部分。美國太空總署說,儘管該機構已從事太空飛行幾十年,但對火災在太空微重力環境下的燃燒擴散情況了解不多,而太空船發生火災又是該局與國際太空探索界最大的擔憂之一。

該項目負責人之一加里·拉夫(Gary Ruff)表示:太空船火焰實驗將是至今在太空最大的一次人造火災。此前我們只是在太空站微重力環境中做過一些小型燃燒實驗。而在太空船火焰實驗中,我們將安全地燃燒體積大一些的材料,而不會對太空站或站內的太空人帶來額外風險。

拉夫說,更好了解火災在太空環境下的擴散情況,將有助於研製更好的防火材料與技術,從而幫助提高太空旅行的安全性。

火焰實驗在天鵝座太空船上一個長0.9米、寬0.9米、高1.5米的模塊中進行。在太空船從國際太空站脫離一段距離後,地面人員將遙控點火,燃燒物是長1米、寬0.4米的特殊布料。以前太空站上實驗燃燒的材料長與寬都不超過10厘米。

天鵝座無人駕駛貨運太空船將於明日點火以進入地球大氣層,最終在太平洋上空焚毀。

【圖:美國太空總署;文:節錄自國家航天局網頁 ;新聞訊息由林景明提供】

ATK = Alliant Techsystems

中國硬X射線調製望遠鏡核心科學提案徵集建議

畫家筆下的硬X射線調製望遠鏡
硬X射線調製望遠鏡(Hard X-ray Modulation Telescope,簡稱 HXMT)是中國第一顆X射線天文台,將於2016年底發射升空,用來觀測宇宙各類X射線輻射和爆發活動。

為獲得高科學價值的觀測數據,並利用已有地面天文觀測設備進行天地一體化聯合觀測,HXMT在軌運行前需要在國內天文界廣泛徵集觀測提案,以優化HXMT科學觀測計劃、實現科學產出的最大化。

昨日HXMT項目正式發佈《HXMT(第一輪)核心科學提案徵集白皮書》,面向全國天文界發出提案徵集邀請函,並開放提案徵集網站。

【圖:互聯網;文:節錄自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網頁;新聞訊息由林景明提供】

更詳細資料請按左下角「外部連結」

http://proposal.ihep.ac.cn/

天文學家發現近距離新生系外行星能夠提供行星起源的線索

畫家筆下的K2-33b系外行星
一組以美國德克薩斯州大學奧斯汀分校(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安德魯·曼(Andrew Mann)博士為首的天文學家團隊,利用美國太空總署刻卜勒太空望遠鏡,發現一顆只有一千一百萬歲的年輕系外行星。行星編號K2-33b,位於天蠍座,距離母體恆星只有0.05個天文單位,是水星到太陽距離的十分之一。它的體積是地球的五倍,距地球約四百七十光年,被形容為「超級海王星」。

K2-33b是至今為止天文學家發現的極少數新生行星之一,它每5.4日圍繞母星公轉一周。天文學家認為,這顆新生行星可以提供有關太陽系內的行星如何形成及演化的線索。

天文學家在已經發現的三千多個系外行星中證實,大多數系外行星都是處於中年期,年齡超過十億年。今次發現如此年輕的行星,可為科學家研究地球的早期階段提供一個難得的機會。

【圖:美國太空總署;文:節譯自國家光學天文台新聞公佈】

日本的DSN-1軍事通信衛星運往發射場途中受損

DSN-1軍事通信衛星
日本的DSN-1 X頻段軍事通信衛星在從日本運往歐洲南美圭亞那航天發射場途中受損,將錯過搭載原本計劃今年夏天發射的阿里安5重型運載火箭,計劃一同發射的印度GSAT-18通信衛星也將被迫推遲。  發射服務運營商阿里安航天公司說,該公司在6月18日發射阿里安5火箭之後,下一次任務要到8月24日,將攜帶國際通信衛星組織擁有的兩顆衛星IS-33e和IS -36。  業界官員稱,帶有C頻段和Ku頻段的GSAT-18衛星有可能會在9月初與澳大利亞的Sky Muster 2 Ka頻段用戶寬帶衛星一起發射,如果國際通信衛星組織的衛星發射沒有延遲的話。  2013年,日本防衛省批准為DSN公司的兩顆衛星項目提供資金,這是當時日本首次實施私人融資計劃。建立了一個被稱為DSN公司的合資企業,從頭至尾管理該項目,包括衛星的訂購、發射及在軌運行15年。  Sky Perfect JSat公司是日本最大的衛星運營商,該公司是DSN項目的協調者,並擁有DSN公司65%的股份。日本電氣股份有限公司擁有DSN公司17.5%的股份,是這兩顆DSN衛星的主承包商,也在該項目中佔有17.5%的份額,負責地面網絡管理與維護。

【圖:互聯網;文:節錄自國家航天局網頁】

中國天文學家發現原恆星質量外流中高速旋轉的子彈

從CO分子譜線觀測得到的SVS13的外流速度結構
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台陳學鵬研究員及其國際合作團隊,利用位於美國夏威夷的亞毫米干涉陣射電望遠鏡(Submillimeter Array,簡稱 SMA)對NGC1333恆星形成區中具有變星特徵的原恆星SVS13進行了觀測研究。SVS13驅動了目前已知的最高速度的分子質量外流;這個分子外流由一串高速的子彈組成。基於SMA高分辨率的觀測,該團隊首次發現這些子彈具有清晰的旋轉結構。這些旋轉的子彈所攜帶的角動量極其可觀,可以高效、迅速地將原恆星系統中的角動量釋放到外界。這個發現將有助於解決困擾大家已久的角動量難題,並印證了質量外流在恆星形成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作用。此外,基於這些子彈的速度結構,該團隊分析得出它們由星周盤約六至七天文單位半徑處噴發,極大地支持了外流起源的盤風理論。

【圖、文:節錄自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台網頁;新聞訊息由林景明提供】

中國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八月發射

畫家筆下的量子科學實驗衛星
中國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計劃原定七月發射,現改為八月發射,屆時將會是世界上首次實現衛星和地面之間的量子通訊,結合地面已有的光纖量子通訊網絡,初步構建一個廣域量子通訊體系。

中國計劃在2030年建成全球化的量子通訊網絡,因此在2011年啟動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的研制,2013年啟動了光纖量子通訊骨幹網工程項目。

量子通訊是指利用量子糾纏效應進行信息傳遞的一種新型的通訊方式。量子通信主要涉及:量子密碼通信、量子遠程傳態和量子密集編碼等。基於量子力學的基本原理,量子通訊具有傳統通訊方式所不具備的絕對安全特性。

【圖、文:節錄自互聯網新聞報導;新聞訊息由林景明提供】

亞利安火箭成功發射兩顆通訊衛星

亞利安五號火箭發射情況
法屬圭亞那太空中心,昨日香港時間5時40分成功利用亞利安五號火箭,將一顆名為 EchoStar-18 美國高凊電視廣播及通訊衛星和印尼一顆 BRIsat 廣播及通訊衛星送入太空軌道。

這是亞利安五號火箭今年第三次發射,總計10.73噸的載重量創下該火箭的載重紀錄。

【圖、文:節譯自歐洲太空總署網頁】

雲南天文台新真空太陽望遠鏡首次觀測到磁場重聯釋放磁扭纏的物理過程

模擬重現了暗條爆發過程中磁重聯的產生
中國科學院雲南天文台以薛志科為首的國際天文學家團隊,利用雲南天文台撫仙湖太陽觀測與研究基地在活動區暗條爆發與小尺度磁重聯關係方面取得了重要研究進展,首次觀測到磁重聯可以釋放磁紐纏這一新的物理現象。

磁重聯,又稱磁場湮滅,是天體物理中一種非常重要的快速能量釋放過程。普遍認為太陽上的能量釋放就是磁重聯導致的。利用雲南天文台撫仙湖一米新真空太陽望遠鏡的高時間和空間分辨率Hα波段觀測數據,結合太陽動力學天文台(SDO)觀測的紫外線(UV)、極紫外線(EUV)和矢量磁場數據,以及日出(Hinode)和GOES等太空望遠鏡的X射線數據,詳細研究了發生在2014年10月3日活動區12178中的暗條爆發中的磁重聯過程,發現了在暗條細絲和周圍的色球纖維之間發生了磁重聯,並首次觀測到通過磁重聯把暗條的磁扭纏快速釋放出去的物理過程。

【圖、文:節錄自國家航天局網頁;新聞訊息由林景明提供】研究全文刊登在已經出版的《自然-通訊》期刊

藍源太空公司今日第四次成功回收使用的無人駕駛太空船

新謝帕德號太空船回收情況
亞馬遜(Amazon.com)創辦人貝佐斯(Jeff Bezos)的藍源太空公司(Blue Origin),但今日香港時間22時36分在美國德克薩斯州,第四次成功回可多次使用「新謝帕德號」(New Shepard)太空船。

太空船採用BE-3火箭引擎,試飛上離地球101公里的太空軌道,頂部攜帶可乘六人的無人搭乘的乘客艙與火箭脫離後,火箭開始降落,離地面1.1公里處重新啟動引擎,完整無缺、再次慢慢垂直降落至發射台。

「新謝帕德號」降落時原本要使用三個降落傘,但這次藍源太空公司故意只打開兩個,測試太空船在這種情況下能否安全降落。

【圖、文:節譯自藍源太空公司新聞公報】

請按左下角「外部連結」觀看第四次成功回收火箭有關影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YYTuZCjZcE

行星或衛星的高壓冰層下可能藏匿生命

木衛三地下海洋可能有生命存在
圍繞其它恆星運轉的一些行星,甚至是太陽系的一些衛星,可能在不可思議的高壓冰層下隱藏著生命,而這些冰層位於比地球海洋更深的海水中。極端的壓力會創造不同尋常的冰的形式。這些冰的形式在地球上極其罕見。為探尋這對於其他行星意味著什麼,來自比利時皇家天文台的萊娜·諾珂(Lena Noack)等研究人員對位於極深海洋的岩石世界進行模擬。他們發現,在一顆擁有地球質量的行星上,高壓冰層會在海洋中約一百七十公里深處形成。這個深度是地球海洋最深深度的十五倍。  

考慮到來自行星內部的充足熱量,水能在冰下維持著液態,足以維持生命生存狀態。該模型對地球質量十倍及以下的行星有效。此外,行星引力造成的壓力會阻止第二層水在冰下形成。

諾珂表示,可能存在上述海洋的地外行星是在2013年發現的Kepler 62e和62f。它們的半徑分別是地球的1.6倍和1.4倍,並且儘管其質量並不確定,但可能擁有高含水量的密度。雖然此類建模是推測性的,但它同樣適用於太陽系中的世界。木衛三(Ganymede)擁有很多水作為其質量的一部分,而且比地球上的水更多。來自內部的熱量使木衛三上可能存在覆蓋液態層的高壓冰。諾珂計劃將她的模型應用於這顆衛星。

來自美國康奈爾大學的喬納森·路寧(Jonathan Lunine)表示,土衛六(Titan)可能是諾珂建立的模型的更好實驗對象,因為與木衛三相比,土衛六有更強有力的證據證明存在地下海洋。

【圖:美國太空總署;文:節錄自國家航天局網頁;新聞訊息由林景明提供】

Verified by MonsterInsigh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