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新聞

羅塞塔號完成使命九月底與菲萊長眠彗星表面

羅塞塔號太空船與楚留莫夫·格拉希門克彗星
歐洲太空總署昨日證實,羅塞塔號彗星探測太空船已經完成使命,將於9月30日在受控制情況下降至楚留莫夫·格拉希門克彗星表面,光榮完成自己的歷史使命。

這個決定是因為太空船跟隨彗星遠離地球和太陽,奔向木星的軌道,導致太空船上的太陽能發電能力顯著降低,令電力不足以維持儀器的正常操,而且未來有用的科學數據將會大幅減少。這兩年太空船近距離環繞一顆塵土飛揚的彗星飛行,惡劣的環境令太空船老化程度超越過去十二年的總和,這意味著羅塞塔號已經達到它自然生命終結的時候。

不似在2011年,羅塞塔號進入三十一個月的冬眠旅途,這一次是騎在彗星旁邊,跟隨彗星遠離太陽(超過八億五千萬公里),是羅塞塔號啟航以來,未曾到過的最大距離。結果是,太空船沒有足夠的電力功率在彗星遠日點時,可以保證羅塞塔的加熱器能夠保持太空船上的設備足夠溫度可以生存。因此,在2014年羅塞塔號科學小組商討後,決定羅塞塔跟隨菲萊彗星登陸器下降到彗星表面。

在任務的最後幾個小時,羅塞塔號將會進行一個千載難逢的觀測活動,包括拍攝它墜毀前的高分辨率照片,並傳回地球,同時所有傳感器都會開啟,用於近距離量度彗星的化學環境;只有通過這樣一個獨特的過程,令到羅塞塔號可以得到珍貴的彗星特寫數據。屆時數據測量一直到通訊停止,太空船到達彗星表面,操作全面結束。

【圖、文:節譯自歐洲太空總署網頁】

黎明昨日完成對穀神星的主要探索任務

這張假色照片突出穀神星表面不同物質的差異
美國太空總署黎明號太空船環繞穀神星飛行,科學家發表研究論文,將收集所得的數據進行了全新分析,顯示這顆矮行星的神秘亮斑及它地面以下的組成成分。論文指出,穀神星的地表層下面可能存在一些液體。

世界各地將昨日定為小行星日,正好是美國太空總署的黎明號太空船完成探測穀神星主要的任務。所得結果已經超過所有人最初對於探索灶神星和穀神星探的期望。

自從2007年9月黎明號發射升空以來,它走過了五十六億公里的路程,拍攝了灶神星周圍和環繞榖神星的軌道拍攝了六萬九千張照片。黎明號的先進電離子推進系統,令到太空船在軌道上能夠對準主小行星帶中的兩個目標。太空船在探索過程中,已經啟動了大約四萬八千小時的推進動作,將太空船的軌道修正。

【圖、文:節譯自美國太空總署網頁】

黎明號顯示穀神星的亮斑及次表層成分:冰少鹽多

穀神星中最明亮的區域
美國太空總署黎明號太空船環繞穀神星飛行,科學家發表研究論文,將收集所得的數據進行了全新分析,顯示這顆矮行星的神秘亮斑及它地面以下的組成成分。論文指出,穀神星的地表層下面可能存在一些液體。

穀神星位於火星和木星之間的小行星帶,這顆星表面較為暗淡,點綴著超過一百三十個亮斑,其中最顯著的分佈在歐卡托(Occator)隕石坑附近。黎明號太空船自從2015年3月開始圍繞穀神星進行考察,已經發佈的研究顯示,這些小型明亮區域,有可能由大量的水合硫酸鎂組成,它的表面特定礦物質成分顯示,這顆矮行星應在太陽系外圍形成,但是表面以下的組成成分,此前並沒有分析結果。

在《自然》雜誌 ​​的論文中,意大利國家天文物理研究所瑪利亞·克里斯蒂娜·德桑克蒂斯(Maria Christina De Sanctid)和她的研究團隊,分析了黎明號在距離穀神星一千四百公里時,太空船上的可見光和紅外線光譜儀收集到的數據。結果發現,歐卡托隕石坑底部的明亮物質,是由大量碳酸鈉混合一種深色成分,少量層狀矽酸鹽以及碳酸銨或氯化銨組成的。研究團隊表示,這些化學成分是通過一種水介反應,在歐卡托撞擊坑形成後從穀神星內部輸送到表面的。

在《自然—地球科學》刊登的論文中,美國地質調查局米高·布蘭德(Michael Bland)和他的研究團隊報告指出,穀神星最大撞擊坑的深度顯示,這顆矮行星岩石外層之下的次表層不太可能主要由冰組成。他們認為,此表層中可能只有三成到四成是冰,其餘六成到七成是由岩石和低密度、含水鹽類和絡合物混合組成。

【圖:互聯網;文:節錄自國家航天局網頁;新聞訊息由林景明提供】

南京南站附近發現明代天文學家貝琳墓

外形似日月的貝琳夫婦合葬墓地
南京發現了明代天文學貝琳夫婦的合葬墓。貝琳生前擔任過欽天監副(相當於現在的國家天文台副台長),夫婦倆人埋葬的都是簡樸土坑墓,由圓形和半圓拼接的方式,修建在一條長二十八米的黑土帶上。這樣的墓葬形式在南京是首次發現,對應的可能是太陽、月亮和銀河。目前已經將古墓整體保護起來,向公眾開放參觀。

貝琳,1429年出生,1482年辭世,享年53歲。字宗器,號竹溪拙臾,祖籍寧波定海,生於金陵(今南京市)。

貝琳家屬軍籍,其父遷居南京,貝琳於是地出生。少聰慧,修習儒學,希望以學術脫軍籍。北上至京師習天文歷算,正統年間因邊事入伍,英宗天順元年(1457年),回到欽天監任漏刻博士之職。因天象示警,受明英宗皇帝召見,擢升為五官靈台郎,成化六年(1470年)升任欽天監副。任監副後的第三年(1472年),赴南京定居。此後,貝氏家族子承父業,傳承七代,皆任職於欽天監,至明亡乃止,可謂天文世家。

貝琳著有《七政推步》一書,共七卷,以回回曆為基礎,用白羊、金牛等十二宮為不動之月,以一至十二大小月為動月,各有閏日,而不設閏月。

【圖、文:維基百科及互聯網新聞報導;新聞訊息由劉炎提供】

自動化日冕物質拋射三角系統追蹤太陽爆發立體圖景

自動化日冕物質拋射三角系統觀測日冕物質拋射方向
英國阿伯里斯特威斯大學(Aberystwyth University)的科學家開發了一種自動方法,追蹤太陽上日冕物質拋射的立體圖景。自動化日冕物質拋射三角(Automated CME Triangulation,簡稱 ACT)系統採用三個環繞太陽的探測器在不同位置獲得的數據,令科學家從不同角度觀測太陽與日冕物質拋射。ACT卓越的能力,可以追蹤日冕物質拋射是否朝向地球,何時可能到達地球。這將顯著改善太空天氣的預報精準度。

【圖、文:林景明節譯自英國皇家天文學會新聞公佈】

天文學家利用無人機監測光污染

監測光污染的無人機開發團隊
夜空是人類重要的遺產,但是由於人為因素製造的光污染,令全世界三分之一的人口看不到銀河。監測與控制光污染,從而改善目前的局面。

日前在英國諾定咸大學舉辦的全國天文會議上,來自諾定咸特倫特大學(Nottingham Trent University)本科生阿什利·富勒(Ashley Fuller)領導的研究團隊,報告了他們的工作。他們開發了一種搭載於無人機上輕便而低成本的系統,幫助人們監督與控制光污染。

新監控系統基於一個微控器與標準伺服電機,採集的數據可以存儲在SD卡上。更重要的是,它足夠輕便,可以搭載於無人機上,進入一些無法進入的區域,繪製更全面的光污染地圖。

【圖:諾定咸特倫特大學;文:林景明節譯自英國皇家天文學會新聞公佈】

「諾定咸大學」台灣譯作:諾丁漢大學,中國大陸譯作:诺丁汉大学

輕微合併是恆星形成的主要驅動力

NGC7714 形狀受到鄰近星系扭曲
根據斯隆數碼巡天的數據,本地宇宙大約一半的恆星形成來自於星系之間輕微的兼併。對Strpe 82進行反復觀測,從而獲得螺旋星系的高質量圖像。由於其最小的近鄰與它們相互作用,從而破壞它們的形狀,進而加快恆星形成。

【圖:美國太空總署;文:林景明節譯自英國皇家天文學會新聞公佈】

俄羅斯和美國計劃於2020年在月球軌道建立太空站

畫家筆下的月球太空站
科羅廖夫能源火箭航天集團(S. P. Korolev Rocket and Space Corporation Energia)
新聞處主任羅曼諾娃(Irina Romanova)表示,已經開始就太空平台未來外形以及對組件的要求進行討論。據悉,未來建造國際繞月太空站以及運行的計劃將在2017年上半年展示給國際太空站夥伴航天機構的負責人。繞月太空站將在2020年前投入運行。探索遠太空的項目包括研究火星、小行星以及近月太空和月球本身。

開發月球計劃是俄羅斯載人航天的戰略目標。計劃在2030年實現載人登陸月球,之後將設置月球基地。月球基地的設計工作由科羅廖夫能源火箭航天集團和中央精密機械研究中心(TsNIIMash)負責。俄羅斯航天集團公司載人計劃執行主任克里卡廖夫(Sergei Krikalev)此前表示,有必要將月球上的基地建造成有人常駐的,而月球軌道上的基地只是臨時的基地,因為那裡的輻射水平比國際太空站要高很多。

【圖:互聯網;文:節錄自國家航天局網頁;新聞訊息由林景明提供】

美國太空總署成功測試新型火箭推進器

新型火箭推進器測試過程
美國太空總署6月28日成功完成在地面進行「太空發射系統」固體火箭助推器測試。

「太空發射系統」是美國太空總署為深空探測任務研製的大推力運載火箭,稱為世界上威力最強的運載火箭。它的兩個固體火箭助推器,每個助推器的推力可達1,633公噸。

當日當地時間上午,美國太空總署在位於猶他州的普羅蒙特里(Promontory)測試基地對固體火箭助推器進行了兩分鐘的點火測試。這是「太空發射系統」2018年執行測試飛行任務前對其助推器進行的第二次、也是最後一次地面測試,目的是測試在攝氏4.4度低溫環境下助推器最的性能。在2015年3月,美國太空總署已經在攝氏32度的溫度環境下進行了助推器測試。

「太空發射系統」火箭將在2018年執行首次測試飛行任務,屆時將發射新一代獵戶座太空船和十三顆立方體衛星。如果一切順利,這次任務將成為美國火星之旅等深空探測項目的重要里程碑。

【圖:美國太空總署;文:節錄自國家航天局網頁;新聞訊息由林景明提供】

請按左下角「外部連結」觀看有關測試影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hxSk70r8dw

中國成功發射實踐十六號02衛星

實踐十六號02衛星發射情況
昨日11時21分,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利用長征四號乙運載火箭,成功將實踐十六號02人造衛星發射升空,衛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

實踐十六號02衛星主要用於開展太空環境探測及技術試驗。這是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的第231次飛行。

【圖:互聯網;文:節錄自國家航天局網頁;新聞訊息由林景明提供】

Verified by MonsterInsigh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