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新聞

2016年英仙座流星雨提早出現較預期光亮

10日至11日德國柏林附近的流星記錄
英仙座流星雨極大期間,香港天氣欠佳,市民無緣觀賞壯觀流星雨現象。根據全球觀測2016年英仙座流星雨觀測情況,國際流星組織數據基於2,150個時段,14,791份觀測報告,流星雨極大期間較預測早了十五小時,流星數目與預測相近,但出現的流星較預期明亮。

綜合觀測數據如下:

天頂每時出現率 ZHR:119 ± 2 顆 (預測:100顆)
出現時間:8月12日7時43分 (預測:8月12日22時47分)
亮度指標 r :2.0 (預測:2.6)

【圖:Sirko Molau;文:節譯自國際流星組織數據】

中國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八月下旬發射

電視新聞報導量子科學實驗衛星情況截圖
中國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計劃原定七月發射,現改為八月下旬發射,目前這顆衛星在發射前的準備工作已經基本完成。量子科學實驗衛星系統總師朱振才表示,我們完成了衛星在發射狀態的一個全面的測試和檢查。在前幾天,配合發射場和我們的運載和我們的測控系統,完成了發射場的第四次總檢查。

量子衛星7月初運抵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後,相關部門對衛星開展了為期二十多日的技術區測試與檢查工作,包括衛星的光學性能、電性能,及安裝精度的檢驗,另外為衛星供電的太陽能陣帆板也已經安裝完畢。

【圖、文:節錄自科學網新聞報導;新聞訊息由林景明提供】

量子通訊是指利用量子糾纏效應進行信息傳遞的一種新型的通訊方式。量子通信主要涉及:量子密碼通信、量子遠程傳態和量子密集編碼等。基於量子力學的基本原理,量子通訊具有傳統通訊方式所不具備的絕對安全特性。

美國太空總署出版系外行星巡天衛星填色畫冊

填色畫冊內頁的例子
美國太空總署的系外行星巡天衛星(Transiting Exoplanet Survey Satellite,簡稱 TESS)計劃在2018年發射升空,搜尋鄰近太陽系的系外行星。當一個系外行星通過母恆星前方時,該恆星亮度會稍微下降,凌日法就是藉由偵測恆星週期性的亮度變化找出系外行星。美國太空總署設計了一套填色畫冊向學童介紹這項太空任務,並學習系外行星知識,開放讓民眾下載印出,供學生、孩童寓教於樂用。

【圖:美國太空總署;文:節錄自台北天文館之網路天文館網頁;新聞訊息由林景明提供】

請按左下角「外部連結」下載填色畫冊

https://tess.gsfc.nasa.gov/documents/Exoplanets_Coloring_Book_07-22-2016.pdf?linkId=27373455

科學家發現宇宙中最孤獨恆星

畫家筆下的 CX330 恆星
在遠離任何其它已知天體的銀河系荒漠太空之中,一顆獨立的恆星正在急速生長。 既沒有恆星為鄰,也缺少行星做伴,這顆誕生只有一百萬年的年輕恆星被美國太空總署稱為「宇宙中最孤獨的恒星」。

美國太空總署的錢德拉X射線天文望遠鏡(Chandra X-Ray Observatory)在2009年首次發現了這一顆編號CX330的恆星,這顆孤獨的恆星與1936年至1937年間爆發的恆星獵戶座FU星類似,但CX330結構更緊湊、溫度更高,也更巨大。

類似CX330的恆星非常罕見,天文學家迄今只發現過10顆,它們均位於恆星形成區,通常恆星形成過程中需要在這一區域持續吸收周圍的氣體和塵埃。 讓天文學家大惑不解的是,CX330距離最近的恆星形成區超過1000光年。 他們認為,這顆恆星可能展示出了恆星形成的不同機制,可以説明我們理解恆星在不同條件下成長的秘密。

通過分析廣域紅外巡天望遠鏡(Wide-field Infrared Survey Explorer,簡稱 WISE)對CX330周圍區域拍攝的紅外圖像,研究人員發現這一區域存在大量高熱塵埃,它們可能來自這顆恆星的爆發。 去年8月對CX330進行的最近一次觀測顯示,這顆天體仍在爆發。 將廣域紅外巡天望遠鏡2010年在這一區域所獲資料與史匹哲太空望遠鏡(Spitzer Space Telescope)在2007年所獲資料對比,研究人員發現,這顆天體在短短三年內的亮度就增加了數百倍。

【圖:美國太空總署;文:節錄自國家航天局網頁;新聞訊息由林景明提供】研究全文刊登在已經出版的英國《皇家天文學會月刊》

天宮二號發射場任務進展順利

天宮二號太空實驗室展覧模型
天宮二號太空實驗室任務進展順利,已成功完成總裝並交付電器測試。天宮二號總設計師朱樅鵬介紹,天宮二號發射場任務主要分為三階段,分別是總裝、電器測試和加註與扣罩。其中,電器測試階段分為供電檢查、分系統電測、模擬飛行測試等三個環節。目前,天宮二號已進入分系統電器測試環節。

電測階段完成之後,天宮二號還要進行二次總裝,將水和其他剩餘設備放置於實驗艙內。屆時,實驗艙將被封閉,天宮二號將重新恢復垂直狀態,經過測試檢查之後進入到加註與扣罩階段。按照計劃,天宮二號將於9月中旬發射。

【圖:互聯網;文:節錄自國家航天局網頁;新聞訊息由林景明提供】

中國預計在2020年左右發射一顆火星探測衛星

在珠海航展展出的火星車模型
中國國家航天局局長許達哲在新聞發佈會透露,火星探測任務已經批准立項,預計在2020年左右發射一顆火星探測衛星。火星探測任務要一次實現環繞、著陸、巡視任務。

火星探測要二十六個月才能遇到一個時間窗口,所以專家們正在嚴密地制定工程計劃,爭取在2020年這個窗口發射中國第一個火星探測衛星。這個火星探測衛星將繞火星進行大橢圓軌道飛行,對火星進行全面觀測,並由進入艙載著火星車登陸火星,火星車會在火星上走動。

每隔兩年或三年,才有一次火星距離地球最近的機會,在這個時間點上發射火星探測衛星,對運載火箭來說是最省能量的。考慮到火星探測衛星的質量,將由長征五號運載火箭來完成發射任務。

【圖:互聯網;文:節錄自國家航天局網頁;新聞訊息由林景明提供】

天氣欠佳市民可能無緣觀賞今年的英仙座流星雨

香港流星出現數目分佈圖
英仙座流星雨,預測極大時間 12日22時47分(100顆),香港高峰時間8月13日凌晨5時02分。月齡十一,估計香港極黑地區高峰期 ZHR 可達96顆,是今年最好條件的流星雨。可惜天氣預報顯示多雲,有幾陣驟雨。稍後雨勢漸轉頻密及有幾陣雷暴。週末期間天氣仍不穩定,有驟雨及幾陣雷暴。市民可能無緣觀賞今年的英仙座流星雨。

【圖:香港天文學會討論區】

古代火星水中硫酸鹽含量高

由古老湖泊蒸發形成的岩石
英國公開大學(Open University)和萊斯特大學(University of Leicester )科學家證實,火星蓋爾隕石坑(Gale Crater)曾長時間處於有積水。

蓋爾隕石坑之所以長期以來備受關注,是因為它可以幫助科學家了解遠古時期的火星。為了了解水下岩石的礦物成分,科學家使用了好奇號火星車收集的數據。經過研究,科學家得出結論,火星表面的岩石由古老湖泊蒸發形成。

萊斯特大學新聞中心援引教授約翰·布里奇斯(John Bridges)指出:這種​​火星水的味道也許非常不好,其中硫酸鹽和鈉的含量約是普通瓶裝水的二十倍。科學家表示,這些成果再次證明,蓋爾隕石坑內的水歷史悠久,歷盡滄桑。

【圖:美國太空總署;文:節錄自國家航天局網頁;新聞訊息由林景明提供】

化石記錄二百萬年前超新星活動

天空中大質量恆星耗盡核燃料會變成超新星死亡
研究人員發現了二百萬年前一顆超新星留給地球的禮物。當時,被一顆超新星拋入太空的鐵原子在地球留下痕跡。

當一顆大質量恆星作為II型超新星結束其生命時,這場爆發把鐵-60拋射到星際介質中。在地球自然界中,這種鐵的放射性同位素並不存在。因此,地球上的鐵-60很可能是造訪太陽系的超新星物質。

德國慕尼黑工業大學(Technical University of Munich)的肖恩·比索(Shawn Bishop)及其同事發現磁鐵礦晶體化石鏈裡存在鐵-60原子。這種晶體被一種名為趨磁細菌的微生物製造,來源於兩個太平洋沉積物岩芯中。研究人員使用加速質譜儀對這些化石以及其他含鐵的次生礦物進行了化學萃取,然後根據鐵-60大約260萬年的半衰期,重建了這些材料的沉積時間線。

由於這兩個獨立的岩芯跨越了一個沉積作用率、沉積環境和磁鐵化石濃度缺乏實質性變化的共同窗口,作者推理說,這些鐵-60原子記錄了超新星物質可能在二百六十萬至二百八十萬年前的更新世到來。研究人員表示,這時恰逢海洋軟體動物、螺和雙殼動物群出現了一場公認的滅絕事件以及一個全球變冷的階段。

【圖:互聯網;文:節錄自國家航天局網頁;新聞訊息由林景明提供】

板垣公一今個月連續發現兩顆超新星

兩顆顆超新星發現照片
板垣公一本月發現兩顆超新星

日本山形縣板垣公一本月5日6時(世界時)在英仙座方向發現一顆17.8等的超新星候認體,該天體位置(春分點2000.0)如下:

赤經 03時20分31.42秒
赤緯 +41度30分40.90秒

兩天後的7日17時在御夫座星系UGC 3375附近發現一顆17.7等的超新星候認體。該天體位置(春分點2000.0)如下:

赤經 05時55分24.09秒
赤緯 +51度54分45.90秒

中國雲南天文台張居甲等利用麗江2.4米望遠鏡對它們進行分光光譜觀測,確認它們為Ia型超新星,目前獲得正式編號分別為SN 2016eqa,SN 2016esm。

這是今年以來板垣發現的第四,五顆超新星,到目前為止,他總共發現了119顆超新星。

【圖、文:林景明節譯自日本天文藝術網頁】

Verified by MonsterInsigh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