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新聞

天文學家發現最遠星系團正值恆星誕生潮

CL J1001+0220 星系團
一組法國天文學家利用美國太空總署的錢德拉太空望遠鏡、哈勃太空望遠鏡、史匹哲太空望遠鏡、歐洲太空總署的XMM-牛頓望遠鏡以及歐洲南方天文台的甚大望遠鏡提供的數據,發現了最遙遠的星系團,距離地球一百一十一億光年。這一星系團儘管年輕,但正經歷恆星誕生潮,該研究將有助於更好了解星系團及其內部星系的形成過程。

星系團由十幾個到上千個被引力束縛在一起的星系組成。最新現身的星系團名為 CL J1001+0220,這一發現也將星系團形成時間前推了約7億年。該研究負責人、法國新能源與原子能委員會的王濤(Tao Wang 音譯)表示:這一星系團之所以引人矚目,不僅因為與地球之間遙遠的距離,還因為它正經歷一個迥然不同的發展階段。新星系團的核心包含十一個大質量星系,其中九個星係正以令人難以置信的速度在造星:每年約有三千多顆類似太陽的恆星誕生。

研究團隊將最新結果同其他科學家關於星系團形成的電腦模擬相比後發現,新星系團的恆星質量很大。這可能顯示,遙遠星系團內的恆星形成速度比模擬更快;或者此類星系團極其罕見,以至天文學家在至今最大的宇宙學模擬中沒有發現它們的踪影。

【圖、文:節譯自美國太空總署網頁;新聞訊息由林景明提供】硏究全文刊登在已經出版的《天體物理學雜誌》網絡版本

香港天文學會會員今日在馬達加斯加觀測日環食

在馬達加斯加拍攝的日環食照片
香港天文學會團隊今日在非洲馬達加斯加圖阿馬西納(Toamasina)觀測和拍攝的日環食照片。期間雖然有雲,但仍然清楚看見及記錄日環食過程。雲層形成一塊天然的濾光鏡,令到當地居民在環食期間可以容易直接觀賞接近三分鐘的日環食過程。

【圖:張詠倫】

中國國家天文台發現活動星系核中罕見的X射線準週期振盪現象

高頻準週期振盪訊號
中國國家天文台高能天體物理研究團組在活動星系核1H0707-495的X射線輻射中發現了一個高頻準週期振盪訊號。X射線的準週期振盪最早發現於黑洞X射線雙星中。研究表明其產生機制應該和黑洞附近的氣體動力學過程有關,是以可以提供黑洞的重要信息,如黑洞質量及自旋。目前在一些黑洞X射線雙星中已經觀測到顯著的高頻準週期振盪訊號,該訊號的頻率和黑洞質量以及自旋的關係也引起了普遍關注。然而,在同樣是黑洞吸積系統的活動星系核中,卻鮮有高頻準週期振盪的發現。

為了在活動星系核中尋找到新的高置信度的高頻準週期探測,國家天文台研究人員利用XMM-牛頓望遠鏡對一個窄線賽弗特1類型活動星系核樣本的X射線觀測數據,通過X射線光變的功率譜分析,系統的搜尋了它們的高頻準週期振盪訊號。在活動星系核1H0707-495的一次約100KS的觀測中,發現了顯著的高頻準週期振盪訊號,高頻準週期振盪信號很好的符合了此前由高能天體物理研究團組提出的恆星級質量黑洞到超大質量黑洞這個跨越了六七個量級的區間內都成立的普遍尺度關係,這是對普遍尺度關係再一次強有力的驗證。該研究還對目前有高頻準週期振盪訊號的恆星級質量黑洞和超大質量黑洞進行了分析,發現高頻準週期振盪傾向於出現在具有高吸積率的吸積系統中,此發現將有助於相關理論模型的限制。

【圖、文:節錄自中國國家天文台網頁;新聞訊息由林景明提供】

欲重複使用火箭第二級美企推出「太空卡車」計劃

xx
近來一些太空企業在試驗回收使用火箭第一級,而由美國波音公司和洛克希德-馬丁公司聯合設立的聯合發射聯盟又提出了全新的「太空卡車」計劃,除了回收第一級的發動機外,還將重複使用火箭第二級。


火箭通常包括兩級,其中第一級的任務是把火箭發射上天,第二級的任務是把火箭送到目標地點。火箭第一級是火箭上最昂貴的部分,因此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 試圖通過回收完整的火箭第一級來降低發射成本,並已多次成功完成回收試驗。聯合發射聯盟曾於2015年宣佈研製新一代火箭「火神」,該型號火箭的第一級發 動機在與火箭分離後,通過降落傘減速,可派直升機在空中進行回收。


而聯合發射聯盟此次提出的火箭第二級回收計畫,是要讓火箭第二級停留在太空中進行重複利用。

「我們認為,為了達到能重複使用的目標,不一定非要讓它返回地面,」聯合發射聯盟首席執行官托裡·布魯諾近日對美國「石英」網站說,「這是思維方式的一個大轉變。」

按照聯合發射聯盟的設計方案,火箭第二級外形看上去像燃料箱,尾部配備4個發動機,最大的特點是能在太空加油、再次點火啟動,能夠在太空軌道上停留數周 甚至數月。以前,火箭都是把貨物送至目的地,但現在送至近地軌道就夠了,所以火箭的有效載荷能力得到大幅提高。至於貨物剩下的旅程,可以全部交給等待在軌 道上的這個火箭第二級完成。因此,這個第二級被聯合發射聯盟稱為「太空卡車」。


按照聯合發射聯盟的設想,未來5年內,人類將開始在近地軌道上建造用於太空採礦與探索的基礎設施,到2050年將在月球上建設人類活動基地。而「太空卡車」將發揮類似貨物傳送帶的作用,使太空貨運活動變得經濟可行。

布魯諾說:「「太空卡車」將幫助建設大型太空基礎設施、支持太空經濟活動,它將會成為地月之間的交通系統,是實用的微重力生產與商業基地,將能應用在小行星探礦方面。」


聯合發射聯盟是由波音公司和洛克希德-馬丁公司於2006年設立的合資企業,佔據美國70%的發射市場。但聯合發射聯盟面臨太空探索技術公司的強勁競 爭。據「石英」網站報導,太空探索技術公司2015年的火箭發射成本已降至1億美元以下,特定商業發射低至6200萬美元,而聯合發射聯盟的火箭發射成本 最低也要1.64億美元。

模擬火星生活任務完成六位科學家重返地球

六位科學家離開居住艙
六位元科學家去年在夏威夷毛納基火山(Mauna Kea)開啟為其一年的模擬居住火星實驗。這一實驗於當地時間8月28日結束,六位「封閉」生活了一年的科學家終於「重返」地球。

來自美、德、法三國的六位科學家、醫生、建築師及飛行員,過去一年在「居住艙」裡過著與世隔絕的生活,就算外出也要穿太空服。在「歡迎返回地球」的歡呼聲下,六位科學家在28日早9點走出居住倉。實驗期間,測試者只能進食粉狀乳酪、罐頭金槍魚等食物,外出時必須穿著太空服,甚至連上網也受到限制,儘量模擬火星上的環境。


在記者會上,住在「火星「一年的法國科學家韋爾索(Cyprien Verseux)表示,人類在不久將來前往火星是「可以實現的」,「技術和心理障礙都可克服」。另一位「住客」、德國女科學家海恩克(Christiane Heinicke)表示,科學家成功在乾燥的環境中找到了水。不過,海恩克也忠告稱,居住在「火星」的最大敵人是苦悶,人們要學習互相遷就,做不到就不要去。


美國太空總署首席研究員賓斯特德(Tristan Bassingthwaighte)表示,六人出艙後,希望投身海洋之中,也想吃些新鮮生果或在居住艙內吃不到的食物。這項模擬火星生活實驗由美國太空總署資助,是繼俄羅斯長達520日的類似任務後,第二個長時間的火星生活實驗任務。

【圖:互聯網;文:節錄自中國新聞網;新聞訊息由林景明提供】

朱諾號昨晚成功繞過近木點軌道

朱諾號距離木星七十萬三千公里外拍攝的照片
美國太空總署木星探測太空船朱諾號(Juno)昨晚香港時間21時44分抵達近木點,朱諾號成功點火減速,在木星雲層上空四千二百公里,朱諾號以時速二十萬八千公里掠過,並且拍攝有關照片,是它的首次木星探測任務。

朱諾號的任務是研究木星的組成、重力場、磁場、磁層和磁極。朱諾號也要搜索和尋找這顆行星是如何形成的線索,包括是否有岩石的核心、存在大氣層深處的含水量和各種氣體的質量分佈。

【圖、文:節譯自美國太空總署網頁;新聞資訊由劉柱光提示】

「重力場」中國大陸譯作:引力場

今日剛發現一顆非常近地小行星2016QA2

近地小行2016QA2追蹤照片
今日剛發現一顆非常近地,臨時編號2016QA2的小行星,今日香港時間9時26分(誤差少於一分鐘)在距離地球只有86,557公里掠過,相當於月球與地球距離的五分之一,仍然屬於安全範圍之內,不會對地球構成威脅。在香港時間10時41分距離月球388,356公里掠過。

【圖、文:節譯自虛擬望遠鏡網頁及噴氣推進實驗室數據】

美國太空總署找到失蹤二十二個月的太陽探測衛星

日地關係天文台結構和畫家構想圖
美國太空總署8月23日公佈,由2014年10月1日至今年8月21日失去聯繫的日地關係天文台(Solar Terrestrial Relations Observatory,簡稱STEREO)B號的太陽探測衛星已經重新取得聯繫。

日地關係天文台是美國太空總署和約翰·霍普金斯大學聯合研製的兩顆太陽探測衛星,在2006年發射升空,分別位於地球繞太陽公轉的軌道前方和後方,目的是在不同的角度對太陽進行立體觀測,拍攝太陽的立體圖像。

在2014年10月1日,在一次指令丟失計時測試中,STEREO-B衛星與地面失去聯絡。 在接下來的七十二小時中,美國太空總署曾經不斷試圖恢復訊號聯繫,但由於當時STEREO-B衛星所處的位置問題,測試進行後所有的恢復聯繫的指令全部被太陽擋住,而STEREO-A號衛星則正常運行。

美國太空總署工作人員經過一個月的不懈努力,運用屬下的太空跟蹤網,終於在時隔二十二個月後重新建立與STEREO-B號的聯繫。

【圖:互聯網;文:節錄自國家航天局網頁;新聞訊息由林景明提供】

歐洲南方天文台發現南門二適居帶有系外行星

畫家筆下系行星上的地面景貌
歐洲南方天文台昨日宣佈,發現距離我們4.22光年的鄰居南門二,在適居帶(Habitable Zone)有一顆編號南門二b,質量是地球1.3倍的岩石類型系外行星,以11.186日繞母星公轉,行星表面溫度大約是234K(攝氏零下40度)。母星是顆紅矮星,質量只是太陽的0.12倍,表面溫度3050K。是顆最有可能探索是否能夠有生命發展的系外行星。

【圖、文:節譯自歐洲南方天文台新聞公佈】

好奇號拍攝火星高原酷似地球沙漠

好奇號拍攝的火星表面貌似地球上的沙漠
美國太空總署近日發佈一張火星表面的全景圖,體現出其表面存在棕色和赤褐色的高原和孤峰。 當天正值這輛火星車登陸火星蓋爾隕石坑四周年紀念日。 從畫面中可以看到火星車周圍荒蕪的沙漠一般的景象,其中滿是遭受侵蝕的平頂山和孤丘,給人的印象和地球上的一些荒漠地區驚人的相似。

整個拍攝區域是一片被稱作「默里構造」Murray Buttes 的岩層的一部分,它是一個古老的沉積地層。 這塊區域是以行星學家布魯斯·默里(Bruce Murray)命名的,他是美國太空總署噴氣推進實驗室的前任主管,在2013年離世,好奇號火星車是由噴氣推進實驗室負責的專案。 美國太空總署表示,圖像中位於「好奇號」機械臂左側的暗色平頂山高度大約十五米,距離火星車大約有九十米的距離。

【圖:美國太空總署;文:節錄自國家航天局網頁;新聞資訊由林景明提供】
好奇號最初的主要目的是為了研究火星表面,並探尋是否存在曾經適宜生命生存的跡象。 而在後續的任務延長期間,「好奇號」開始逐漸攀登夏普山並沿途對年輕的出露地層開展研究。 其主要目標是想要弄清楚火星表面的淡水湖泊環境是如何逐漸演變成為今日火星上所見的嚴酷荒蕪世界的。

Verified by MonsterInsigh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