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現在我們知道為什麼太空飛行會影響太空人的眼睛
在國際太空站上度生活過的太空人中有七成會出現眼睛後部腫脹,導致在太空和返回地球時視力模糊和視力受損。有些更是永久性。了解微重力對眼睛和整個人體的影響方式是為未來飛往月球和火星的長期太空飛行做準備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了了解這些眼部問題的原因,美國南卡羅來納醫科大學的研究人員使用十二名國際太空站太空人的磁力共振掃描來測量飛行前後的頭顱內靜脈系統(將血液循環到大腦的靜脈)。結果確定,這些靜脈腫脹與眼疾發作之間存在密切聯繫。
視力不佳只是人類在太空中面臨的醫學挑戰之一。當不必對抗地球的重力時,肌肉會變得虛弱…

玉兔二號揭開月球上神秘小屋的面紗
不久之前,玉兔二號發現月球遠方有一座神秘小屋,一時間引起廣泛關注,網友猜測是廣寒宮、外星基地、……眾說紛紜。 就在玉兔二號再次醒來之時,作為駕駛員的嫦娥四號遙操作團隊也迫不及待開啟揭秘探險之路。
為了盡快揭開神秘小屋的面紗,駕駛員在玉兔二號喚醒前下功夫,他們想方設法研究如何在安全的前提下讓玉兔二號最快速地移動到目標位置。最後在綜合分析能源、熱控、移動性能、測控條件等因素後,結合月背凹凸不平的地勢,駕駛員設計出了一套高效移動策略。
首先,拍攝在感知照片的時候將相機俯仰角…

韋伯太空望遠鏡打開金眼完成最後一個主要程序
美國太空總署控制中心昨日(1月8日)打開韋伯太空望遠鏡巨大的6.5米鍍金主鏡最後一部分,在飛行控制器的命令下擺動到位,完成韋伯太空望遠鏡的展開程序。
耗資一百億美元的韋伯太空望遠鏡比哈勃太空望遠鏡更強大,它將掃描宇宙,尋找來自137億年前形成的第一批恆星和星系的影像。為了做到這一點,美國太空總署必須為韋伯配備至今為止發射的最大、最靈敏的太空望遠鏡。科學家暱稱它為「金眼」。
韋伯太空望遠鏡非常之大,以至於它不得不用摺紙方法折疊,放入兩週前從南美起飛的亞利安五號運載火箭的頂部。最危險的操作發生在本週…

瑞士天文學家發現奇怪的系外行星
由瑞士伯爾尼大學(University of Bern)領導的一隊國際研究小組,發現一顆圍繞紅矮星運行的亞海王星系外行星。紅矮星是小恆星,比我們的太陽涼爽得多。在這樣的恆星周圍,液態水可能出現在比我們的太陽系更靠近母星的行星上。系外行星與母星之間的距離是探測它是否存在的一個關鍵因素:行星離它的母恆星越近,能夠探測到的機會就越高。
離我們太陽系很遠的系外行星無法用望遠鏡直接觀察,因為它們太小,反射的光也太少。然而,探測此類行星的一種方法是用掩星觀測技術中的凌日法。這涉及使用望遠鏡尋找當行星從恆星前面…

用韋伯太空望遠鏡將能夠繪製系外行星的大氣結構
系外行星,即圍繞太陽以外的恆星運行的行星,位於離地球很遠的地方。例如,距離我們最近的系外行星比鄰星b(Proxima Centauri b)距離我們4.2番薯光年,或地球與太陽距離的二十六萬五千倍。
在肉眼看來,太陽系中的行星都是亮點。然而,使用望遠鏡,這些點從恆星中脫穎而出,顯示木星大紅斑、土星環或火星冰蓋等結構。
儘管預計在系外行星上會出現這種現象,但它們與地球的距離使我們無法直接看到它們的表面。雖然如此,還是有一些方法可以更加了解它們的大氣結構和繪製它們的地圖。
加拿大蒙特利爾大學(Un…

匈牙利天文愛好者發現今年第一顆彗星
2022年第一顆確認的彗星是匈牙利地理老師和業餘天文學家克里斯帝安·薩爾內茨基(Krisztián Sárneczky)在2022年1月2日,用0.6米f/1.5施密特望遠鏡,拍攝五張,每張20秒曝光時間的照片發現,彗星命名為薩爾內茨基彗星 C/2022 A1 (Sárneczky)。
彗星在明日(1月9日)香港時間4時20分過近地點,1月31日過近日點,但目前已經是最亮狀態,光度只有17.7等。
【圖:美國太空總署噴射推進實驗室;文:節譯…

哈勃太空望遠鏡突破十億秒大關
2022年1月1日,美國太空總署的哈勃太空望遠鏡正式突破十億秒大關。
哈勃太空望遠鏡於1990年4月25日由發現號太空穿梭機運載升空並送至太空軌道,使其運行時間達到十億秒(超過31年)。30多年來,哈勃太空望遠鏡為我們提供了突破性的科學發現和太空中具有代表性的圖像。
哈勃太空望遠鏡在這十億秒內,包括五次太空人任務(更換和修理望遠鏡的零件),以及一百五十多萬次科學觀測數據。我們只能想像在接下來的十億秒內會有什麼新發現,連同最近發射的韋伯太空望遠鏡以及未來的羅曼太空望遠鏡(Nancy Grace R…

中國天文學家在郭守敬望遠鏡時域巡天中狩獵緻密天體
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研究人員單素素博士等人聯合北京師範大學、曼徹斯特大學的研究人員利用郭守敬望遠鏡時域巡天數據開展黑洞和中子星等緻密天體的搜尋計劃,發現一個特殊的單線光譜雙星系統LTD064402+245919。該雙星系統由一顆亞巨星和一顆看不見的天體組成。這是繼2019年劉繼峰等人利用新方法證認一顆平靜態的恆星級黑洞之後,研究人員借助郭守敬望遠鏡數據優勢在狩獵緻密天體方面取得的又一項重要成果,這也是郭守敬望遠鏡黑洞獵手計劃中的一項重要進展。
黑洞神秘詭譎,人類對其知之甚少。傳統上恆星級黑洞的發現…

天文學家首次目睹一顆垂死恆星達到爆炸成超新星的過程
一組天文學家星期四(1月6日)宣佈,他們首次捕捉到一顆紅超巨星生命爆炸性結束,記錄它坍縮成 II 型超新星時的死亡陣痛。美國西北大學和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天文學家發佈一項關於恆星死亡的研究,稱這些發現是他們對大質量恆星如何死亡的理解的突破。
由於紅超巨星輻射的光量,觀測到由紅超巨星變成的超新星 SN 2020tlf 在2020年夏天首次由夏威夷大學天文研究發現。該團隊在其生命的最後130天內研究了SN 2020tlf。
之前的天文學家認為紅超巨星會悄無聲息地死亡,在它們成為超新星之前光度減弱一段…

開啟系外行星研究新階段的新年使命
英國伯明翰大學博士研究人員喬治娜·德蘭斯菲爾德(Georgina Dransfield)前往南極洲的法意協和研究站(Franco-Italian Concordia Research Station),監督在南極尋找凌日系外行星望遠鏡上安裝了最先進的新相機。
新儀器使到科學家能夠看到太陽系外更廣泛的圍繞太陽運行的行星,從而擴大我們對能夠承載生命的行星的搜索。
南極尋找凌日系外行星望遠鏡使用凌日方法檢測來自遙遠行星系統的訊號,測量行星在地球與它的宿主母星之間經過時發生的光度輕微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