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新聞

俄羅斯設計月球太空站兩室氣閘艙

畫家筆下的俄羅斯月球太空站
俄羅斯工程師提出了一個兩室氣閘(airlock)艙的概念,太空人可以在未來俄羅斯計劃的月球太空站外面,進行太空漫步。 氣閘艙有一對直徑一米的艙口,太空人在艙內可以進行裝配和修理操作,以及在月球太空站外部安裝大型硬件。

俄羅斯月球太空站,是俄羅斯在2007年公佈月球探索計劃的一部份。 計劃包括在月球建立基礎設施和環繞月球的太空站。 月球太空站將有六個對接口,高功率天線進行通訊,機動和姿態控制發動機 , 太陽能電池板和一個機械臂。

【圖、文:節譯自俄羅斯太空網頁】

歐洲南方天文台儀器顯示由新生行星塑造的原行星盤

三個由新生行星塑造原行星盤的觀測圖像
安裝在歐洲南方天文台超大望遠鏡上的光譜偏振高對比度系外行星研究儀器(Spectro-Polarimetric High-contrast Exoplanet REsearch instrument,簡稱 SPHERE)新的觀測圖像,顯示了年輕恆星周圍行星形成的行星盤。顯著的行星盤特徵可以讓天文學家觀察到年輕恆星系的複雜動力,包括正在發展的恆星系統。 三組天文學家團隊最近發表的結果證明,光譜偏振高對比度系外行星研究儀器有超強的能力,足以捕捉行星形成它們的行星盤方式,顯露新行星形成環境的複雜性。

【圖、文:節譯自歐洲南方天文台網頁】

美國太空總署明日開始發射二十四顆小衛星用於地球遙感

小衛星工作群體幫助監察颶風和颱風起源和軌跡
美國太空總署明日在加利福尼亞州范登堡美國空軍基地,使用擎天神五號(Atlas V)運載火箭,藉著發射商業衛星機會,順帶發射小型衛星,用作了解溫室氣體對全球氣候變化的影響。

然後,在12月12日,在美國佛羅裡達州卡納維拉爾角火箭發射場,再發射八顆​​​​小衛星進入軌道,組合成為一個群體工作,幫助氣象學家在熱帶氣旋,颶風和颱風的起源和軌跡能夠有更準確的預測。

【圖、文:節譯自太空新聞網頁】

飢餓的黑洞會讓明亮的星系變暗

Markarian 1018 星系中的活躍星系核
天文學家可能已經解決了在星系中心,超大質量黑洞特殊揮發性行為的謎團。來自美國太空總署的錢德拉X射線天文台(Chandra X-ray Observatory)和其它觀測機構的組合數據顯示,當黑洞沒有足夠的燃料時,它周圍明亮的星系會轉暗。

許多星系都有一個非常明亮的核心,它的物質跌落到一個超大質量的黑洞,這些所謂的「活躍星系核」,是宇宙中一些最亮的物體。

天文學家基於它們發光的性質,將活躍星系核分為兩種主要類型。一種是活躍星系核趨於比另一種更亮;通常亮度是取決於兩個因素中的一個:活躍星系核可能被周圍的氣體和灰塵遮蔽,或者其可能本質上變暗,因為超大質量黑洞的吸納速度低。

一些活躍星系核觀測數據顯示,它們會在這兩種類型之間改變。Markarian 1018 星系相關的活躍星系核,在20世紀80年代,在僅僅十年的過程中,從微弱變化到明亮的活躍星系核,然後在過去五年內,出現過兩次變回微弱的活躍星系核。天文學家觀測到少量活躍星系核使這個全週期變化,但從未有過如此詳細地研究。在類型的第二次變化期間,Markarian 1018 活躍星系核在2010和2016年之間在X射線上變得八倍衰弱。

【圖、文:節譯自美國太空總署網頁】

中國天文學家首次利用哈勃太空望遠鏡發現一批全新的強引力透鏡系統

十七個全新的星系強引力透鏡系統
中國國家天文台舒軼平博士和毛淑德研究員(兼清華大學教授)及其合作者,利用哈勃太空望遠鏡的觀測數據,發現了十七個全新的星系強引力透鏡系統(見上圖)。這一樣本對研究暗物質的本質以及高紅移萊曼α(Lyman alpha)發射體有著重要意義;這也是中國天文學家首次利用哈勃太空望遠鏡,發現星系尺度的引力透鏡系統。

暗物質是當代宇宙學模型中的一個重要成分,但是它的本質仍然是未解之謎。人們目前正在通過多種方式和實驗來研究暗物質的本質和行為,其中一種方式就是利用強引力透鏡來測量星系中暗物質子暈的性質。強引力透鏡現像是背景天體的光線在前景透鏡天體引力場的作用下發生偏折最終匯聚成多重像的現象。它是最為有效地測量前景透鏡天體中暗物質質量分佈的手段之一。在這個實驗中,能否探測到前景透鏡星系中小質量的暗物質子暈,對區分不同的暗物質模型有著決定性意義。研究表明,背景天體的本徵尺度越小,能探測到的前景天體中暗物質子暈的質量就越低。然而現有的強引力透鏡樣本中的背景天體尺度過大,還無法達到探測低於一億個太陽質量暗物質子暈的需求。

為了獲得更高的質量靈敏度,國家天文台的舒軼平博士等首先通過對近一百萬條星系光譜的分析,挑選出二十一個強引力透鏡候選者,其中的背景天體都是紅移二到三的萊曼α發射體。與現有的強引力透鏡樣本相比,萊曼alpha發射體的本身尺寸小三到五倍,從而能將質量靈敏度提高一個數量級左右。之後,國家天文台舒軼平博士和美國猶他大學亞當·博爾頓(Adam Bolton)教授等利用哈勃太空望遠鏡對這一樣本進行後續觀測,二十一個候選者中的十七個證認為強引力透鏡系統。通過對哈勃太空望遠鏡數據的研究,舒軼平及其合作者發現背景的萊曼alpha發射體一般由多個成分構成,是目前發現背景星系尺度最小的樣本,為更深刻顯示小質量暗暈和暗物質本質提供了極佳基礎。

【圖、文:節錄自中國科學院國天文台網頁 ;新聞訊息由林景明提供】

楚留莫夫·格拉希門克彗星比以前想像的年輕

楚留莫夫·格拉希門克彗星
瑞士伯恩大學(University of Bern)的天體物理學家馬田·則池(Martin Jutzi)和威利·平治(Willy Benz)根據電腦模擬,得出結論,在四十五億年前的太陽系形成期間,楚留莫夫·格拉希門克(Churyumov–Gerasimenko )彗星並非現時的小鴨形狀。 雖然它包含了太陽系初生時的原始材料,但它變成目前的形狀不超過十億年。

基於羅塞塔(Rosetta)太空船所得的數據,科學家假設楚留莫夫·格拉希門克彗星源自太陽系形成階段,它的鴨形結構是大約四十五億年前,由兩個小天體的溫和碰撞而產生的。但是則池指出,楚留莫夫·格拉希門克彗星這樣形狀不可能存活這麼長的時間,而沒有破裂。

【圖、文:節譯自伯恩大學新聞公佈】研究全文刊登在已經出版的《天文及天體物理學報》

請按左下角「外部連結」觀看有關楚留莫夫·格拉希門克形成的電腦模擬影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WyaAbKLh-A

研究發現星系UGC 3672為三個富含氣體矮星系併合的非尋常星系

UGC 3672的變化
UGC 3672位於近鄰天貓-巨蟹星系際空隙的中央,距離地球五千九百萬光年,近來成為詳查巡天觀測的一個目標。

2015年9月,一個由印度浦那(Pune)國家射電天文中心賈伊拉姆·成伽魯爾(Jayaram Chenglur)領導的研究團隊,利用巨米波射電望遠鏡(Giant Metrewave Radio Telescope,簡稱GMRT)觀測UGC 3672的氫線,並分析斯隆數碼巡天(Sloan Digital Sky Survey,簡稱SDSS)獲得該星系的光學量度數據,以便更詳盡地研究這個星系。

該團隊經過分析認為該星系實際上是由三個富含氣體的矮星系合併形成的大星系。

【圖、文:林景明節譯自物理學機構網頁】研究論文本月4日發表於論文預印本網站arXiv上

人馬座新星光度上升在黑暗地點肉眼可見

人馬座新星尋星圖
上月底發現的人馬座新星,它的光度持續上升,現時已經達到5.9等,市民可以在日落後,前往較黑暗的郊外,用肉眼看見這顆新星。它是近兩年來,北半球中北緯度看到最亮的新星。

新星臨時編號是:ASASSN-16ma,曆元2000.0 春分點位置為:

赤經18時20分52.25秒
赤緯-28度22分12.1秒

【圖:美國變星觀測者協會;新聞資訊由林景明提示】

美國用微小衛星協助從另一角度研究地球

畫家筆下微小衛星進行各種地球觀測任務
從本月開始,美國太空總署推出一套六顆新一代微小衛星地球觀測任務,用創新方法,研究我們不斷變化的地球。

這些微小衛星的大小從一個麵包到一個小洗衣機,重量從幾公斤到一百八十公斤。 它們的細小尺寸令到開發和發射成本下降,因為它們可以利用其它火箭發射任務時,一些剩餘有效載荷,以低廉的價格送上太空,測試新技術和進行便宜的科學研究。

【圖、文:節譯自美國太空總署網頁】

歐洲太空總署利用新組合彩色濾光片突顯小寶石星雲色彩

NGC 6818 小寶石星雲
NGC 6818,暱稱為小寶石星雲,是位於人馬座的行星狀星雲,距離地球約六千光年,直徑約0.5光年。在1787年由天文學家威廉·赫歇爾(William Herschel)發現。哈勃太空望遠鏡在1997年、1998年和2000年曾經拍攝過NGC 6818的照片,今次用新組合的彩色濾光片,重新拍攝這個行星狀星雲,顯示它所有美麗的色彩。

小寶石星雲大約三千五百年前形成,當時一顆像太陽的恆星,到達它的生命的盡頭,發生爆炸,將它的外層物質拋射進入太空。 照片中心的白色恆星,它的物質從核心擴散,最終變成現時的形狀。

【圖、文:節譯自歐洲太空總署網頁】

Verified by MonsterInsigh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