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新聞

在水星發現的巨大山谷

立體地形圖中的深藍色是水星上巨大山谷
科學家使用美國太空總署的信使號(MErcury Surface, Space ENvironment, GEochemistry and Ranging,簡稱 MESSENGER)探測衛星拍攝的照片,建立了一個高分辨率的立體地形圖像,顯示水星上一處長達一千公里的寬闊山谷,延伸到林布蘭(Rembrandt)盆地,是水星上最大和最年輕的衝擊盆地之一 。 水星的大山谷大約四百公里闊,三公里深,比火星的水手號山谷(Valles Marineris)小,但比北美洲的大峽谷大,比東非大裂谷(Great Rift Valley)更廣闊和更深。

【圖、文:節譯自美國太空總署網頁】

火星一號計劃公佈太空衣設計

「火星一號」移民火星計劃
荷蘭「火星一號」計劃在2015年7月1日,與美國「無敵太空發展公司」Paragon Space Development Corporation 簽署合約,開發適合在火星生存的人類維生系統。系統模擬及製造人類在地球上所需要的空氣與水,供應前往火星居住人類生存的環境條件。

無敵太空發展公司昨日公佈太空衣設計,用於「火星一號」計劃的火星表面探測太空衣包括壓力套件和便攜式生命支持系統(Portable Life Support System)相關的軟件和硬件,為人類在棲息火星外面的壓力套裝中提供必要的功能。

【圖、文:節譯自火星一號及無敵太空發展公司新聞公佈】

俄羅斯削減開支明年減少派駐國際太空站的人數

國際太空站
美國美國太空總署今日表示,俄羅斯航天集團公司為削減成本,明年減少派駐國際太空站太空人的數目,2017年3月聯盟號運載火箭只會搭載兩名太空人前往國際太空站,是自從2000年首批太空人進駐以來,國際太空站首次將出現空缺。

俄羅斯已經將這個決定通知歐洲太空總署及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讓這些機構可以考慮購買太空人空缺的席位或是攜帶更多的補給物資。

【圖:美國太空總署;文:節譯自互聯網新聞報導】

日本十二月發射探測環繞地球強輻射帶衛星

畫家筆下的地球空間探測衛星
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昨日公佈,12月20日香港時間19時至20時之間,在鹿兒島內之浦宇宙空間觀測所,利用ε火箭發射地球空間探測衛星(Exploration of energization and Radiation in Geospace,簡稱 ERG),用來探測環繞地球強輻射帶。

屆時地球空間探測衛星將會進行近地輻射帶、磁暴發展機制和發開展順序觀測 。

【圖、文:節譯自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網頁】

中國衛星電話售價一萬元起通話每分鐘一元

中國智能手提衛星電話展覧様品
中國發射首顆流動通訊衛星天通一號01星之後,開發的新款智能手提衛星電話,覆蓋中國陸地與整個南海地區,預計兩三個月後上市。在今後五年,中國會發射一系列天通衛星,把覆蓋面擴展到全球。新的智能手提衛星電話專為緊急通訊設計,能夠服務於偏遠地區的救災人員,或者在地面通訊網絡遭遇自然災害或事故時發揮作用。

新的提衛星電話除了利用衛星通訊外,還兼容多種地面4G LTE和3G網絡,支持數據傳輸功能,可以自由切換衛星通訊與地面通訊模式。中國的智能衛星電話售價一萬元起,通話每分鐘一元,是現時流動國際衛星電話的十分之一。

【圖、文:綜合自互聯網新聞報導】

中國測試太空旅行的旅行者二號飛行器因系統故障實施緊急著陸

預備升空的旅行者二號飛行器
11月9日晚上,臨近太空邊緣的旅行者二號飛行器,在新疆博斯騰湖基地搭載一隻烏龜升空試飛。飛行器升至十二公里高度時,部分通訊和控制系統出現異常,旅行者二號按地面指示緊急降落,返回地面。

旅行者二號氣球直徑四十米,充入經過精密計算的氦氣後,攜帶按照0.6倍比例,直徑2.5米、高3.5米,重量超過一噸的主艙。主艙內搭載了一個小型生命保障系統。如果今次試驗成功後,未來的載人旅行者號系列,將包括浮空系統、密封載人艙系統、應急救生系統等,具有超高安全性和舒適性,可將六人帶到離地面二十至二十四公里的臨近太空邊緣。除了載人外,旅行者號系列還可在通訊、氣象、遙感等應用上進行探索,也可為宇宙物理學、太陽物理學等學科提供科學探索平台。

【圖、文:綜合自互聯網新聞報導】

天文學家發現微弱遙遠星系含有大量氫氣

GASS 3505星系微弱的氫氣噴流(左邊)
在早期的宇宙,星系都是規模較小,它們吸積增長過程緩慢,而且溫度也普遍較低,因此天文學家需要觀測近鄰星系來研究這些緩慢成長星系的吸積過程。通常近鄰的星系通常都比較明亮,而且有明顯的結構,例如:拖尾、橋接、環狀結構、翹曲盤以及可能是由聚集氣體導致的傾斜等結構。

哈佛-史密松天體物理中心(Harvard-Smithsonian Center for Astrophysics)以肖恩·莫蘭(Sean Moran)博士為首的天文學家團隊,利用星系演化探測器阿雷西博史隆數位巡天(GALEX Arecibo SDSS Survey,簡稱 GASS),尋找富原子氫星系,選定GASS 3505星系來進行研究。

選擇GASS 3505星系的原因,是它有近一百萬個太陽質量的原子氫,在光學上具有圓形,相對無結構的外觀。莫蘭博士團隊使用美國央斯基甚大天線陣(Karl G. Jansky Very Large Array),追蹤氫氣發射和繪制深層的射電圖。

溫度較低的中性氫原子,提供了在遙遠到我們鄰近星系中形成恆星的儲存層,了解它如何聚集到星系是至關重要,因為新鮮的氣體燃料,正在吸積形成恆星。星系在宇宙漫長的時間上,有更大質量的星系中在該過程中受到沖擊加熱,在較小的星系中,灌注材料保持相對冷。由於早期宇宙中的星系較小,所以這種低溫生長過程,對它們來說是更典型。

【圖、文:節譯自物理學機構網頁】

明年一月一日加一閏秒

明年一月一日添加一閏秒
協調世界時將在香港時間一月一日上午7時59分59秒和8時0分0秒之間加上一閏秒。香港天文台表示:由於香港標準時間為協調世界時加八小時,因此香港標準時間亦會同時撥慢一秒。

協調世界時是以原子鐘內的原子振動頻率為依據的時間標準,是十分穩定而且均勻的時標,亦是現時國際所採用的民用時間標準。

根據地球自轉而釐定的天文時標是另一常用時標。由於大氣運動及其他的地球物理現象,地球的自轉速度並不平均,並逐漸減慢,現時以天文時標定義的一秒比標準的原子鐘時間的一秒稍長,因此每隔數年便需要引進閏秒,使天文時標和協調世界時之間的差距保持少於0.9秒。

協調世界時自1972年獲採納以來,總共加了二十七次閏秒,而上一次調校時間是在2015年7月1日。

【圖、文:綜合自互聯網新聞報導;新聞訊息由劉柱光提示】

系外行星加速母星自轉

畫家筆下的系外行星加速母星自轉
我們知道,大質量的恆星掌控著環繞它們運行行星的軌道。但是一個大型,距離非常貼近母星的行星可以影響母星的自轉。

由普林斯頓大學卡羅央·比尼夫(Kaloyan Penev)領導的一項研究中,利用匈牙利自動望遠鏡南部凌日巡天網絡,發現一顆兩倍木星質量,半徑是木星半徑1.3倍的系外行星,距離地球二千光年。編號為HATS-18b。這裡顆熱木星每0.84天繞轉母星一圈,其軌道半徑比水日距離還近二十倍,幾乎掠過母星表面。

在這種狀況下,兩者之間的潮汐作用導致母星的潮汐散逸,進而另行星軌道半徑縮小,收縮而損失的角動量沉積到母星上,從而加速母星自轉速度加快。

【圖、文:林景明節譯自美國天文學會新星網頁】研究論文刊登於10月21日出版的《天體物理學報》

黑洞噴流通過驅散與加熱星際氣體影響星系中的恆星形成

星系中通過在大面積上分散和加熱大量氣體形成恆星
由卡利羅皮·達斯拉(Kalliopi Dasyra)博士領導的天體物理學家團隊,根據歐洲南方天文台阿塔卡瑪大型毫米波/亞毫米波陣列對近鄰星系IC 5063的觀測獲得的數據進行分析,表明黑洞噴流可以在大範圍內驅散與加熱大量的星際氣體,進而影響星系內恆星形成活動。

以前發現星系IC 5063有多股噴流,被認為與黑洞有關聯。在大約一億六千萬年前,流向黑洞的帶電粒子被補獲,束縛在磁力線中,進而成束狀被高速向外排出。這些噴流在星系內傳播的距離超過三千光年。當它經過氣體盤,與星際云碰撞的地方驅動強烈的恆星風,根據觀測結果表明這些恆星風存在了五十多萬年。

【圖、文:林景明節譯自物理學機構網頁】研究論文刊登於11月1日出版的《天文學與天體物理學》期刊

Verified by MonsterInsigh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