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新聞

美國大學太空研究協會開放遠程觀測中心

凱克天文台雙凱克望遠鏡
美國大學太空研究協會今天在其位於美國馬里蘭州哥倫比亞的總部宣佈開放遠程天文觀測中心,這個消息令本地及其它地區的天文學家感到振奮。從此巴爾迪摩-華盛頓區域的天文學家不再長途跋涉前往夏威夷,藉助網絡就可以使用那些功能強大的望遠鏡,探索遙遠的星系。

美國大學太空研究協會遠程觀測中心設施和位於夏威夷的毛納基火山(Mauna Kea)山頂的凱克(W. M. Keck)天文台相連。 雙凱克望遠鏡(twin Keck telescopes)是世界上最大的光學和紅外線望遠鏡,重三百噸,以納米精度操作,研究從遙遠的星系到我們的太陽系中的行星的一切。 美國太空總署提供部分資助給予雙凱克望遠鏡,進行系外行星探測。

【圖、文:林景明節譯自大學太空研究協會新聞公佈】

嫦娥五號計劃在十一月發射升空

畫家筆下的嫦娥五號登月器
中國計劃將嫦娥五號在今年11月底,用長征五號運載火箭,從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進行發射升空。按照計劃,嫦娥五號登月器將會在月球表面自動搜集様本,完成後從月面起飛,然後在三十八萬公里外的月球軌道上與太空船交會對接,帶著月球土壤返回地球。

【圖、文:綜合自互聯網新聞報導】

鸛六號貨運垃圾收集器出現問題清理太空垃圾實驗無法進行

已經脫離國際太空站內鸛六號太空船
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鸛六號」貨運太空船去年12月13日運載多達五公噸糧食、食水、實驗儀器和其它物資抵達國際太空站,為上面的太空人補給。

完成運送補給物資後,「鸛六號」還有一個重要任務,在回程燒毀前,用一周的時間進行「太空清道夫」的實驗,放出七百米鋼絲後通電,目的是要把太空垃圾帶回大氣層,讓太空垃圾靠近大氣層燃燒殆盡。但是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發現鋼絲未能正確安裝,原定的垃圾清理工作實驗無法進行。

「鸛六號」預計2月6日進入大氣層燒毀。

【圖、文:節譯自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網頁】

如何順利抵達南門二

畫家構思的紫外光帆太空船
去年四月份,億萬富翁尤里·米爾納( Yuri Milner)宣佈了突破攝星計劃(Breakthrough Starsho)。他計劃投入一億美元用於開發紫外光帆,可以將速度加速到光速的兩成,不到二十年就可以抵達南門二(Alpha Centauri)。問題是一旦抵達如何減速呢?哥廷根太陽系研究所的倫尼·赫勒(René Heller)與他的同事提出利用南門二的輻射與引力降低太空帆的速度,從而順利抵達。

【圖、文:林景明節譯自馬普太陽系研究所新聞公佈】研究全文刊登在已經出版的《天體物理學雜誌》

請按左下角「外部連結」觀看有關影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roy9zGEfPk

研究發現二十億年前火星上火山活動的跡象

2012年在非洲發現的火星隕石
一組由美國休斯頓大學(University of Houston)地質學教授湯姆·拉彭(Tom Lapen)領導的研究團隊,根據對2012年在非洲發現的火星隕石進行研究,經過分析認為至少在二十億年前火星存在火山活動的跡象,證實這顆紅色行星那時候可以找到一些活火山。

我們所知道的關於火星的火山岩組成的大部分來自地球上發現的火星隕石。 不同物質的分析提供了關於火星隕石的年齡,岩漿來源,它停留在太空時間長短以及這塊火星隕石在地球表面上的時間的數據。

一百萬年前,大流星撞擊火星的表面,擊中了火山或熔岩平原。 將岩石彈出太空。 這些岩石的碎片越過地球的軌道,成為隕石落在地球表面。

【圖、文:林景明節譯自休斯頓大學新聞公佈】研究論文2月1日發表於《科學進展》期刊

幽靈粒子或能加深我們認知宇宙

測量中微子振蕩的新設備
每時每刻,都有數兆的中微子(neutrino )穿越我們的身體,但我們卻渾然不覺。科學家雖然知道這個事實,但因為量度它們非常困難,無法知曉它們在宇宙中扮演的角色。

設立在南極的冰立方中微子天文台通過量度中微子振蕩,可以幫助我們了解中微子的基本特徵及功能。

在華盛頓召開的美國物理學會會議上,密歇根州立大學(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物理學和天文學副教授迪揚(Tyce DeYoung)展示了量度中微子振蕩的新方法。它們或能填補標準模型的關鍵空隙。

【圖、文:林景明節譯自密歇根州立大學新聞公佈】

小行星2017 BH30今日中午近距離掠過地球

2017 BH30 小行星軌道圖
國際天文聯會通報,2017年1月29日發現的小行星2017 BH30今日香港時間12時51分(± 1分鐘)近距離掠過地球。在最接近地球的時候,2017 BH30 與地球的距離大約為51,864公里,只有地球同步衛星軌道35,786公里距離的1.4倍。是今年至目前為止,距離我們地球表面最近的小行星。

小行星直徑估計介乎4米至10米之間。

【圖:美國太空總署噴氣推進實驗室;文:節譯自國際天文聯會網頁】

鸛六號貨運太空船昨日脫離國際太空站

鸛六號太空船脫離國際太空站情況
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鸛六號」貨運太空船昨日完成運送補給物資後,脫離國際太空站。「鸛六號」還有一個重要任務,在回程燒毀前,進行「太空清道夫」的實驗,放出七百米鋼絲後通電,目的是要把太空垃圾帶回大氣層,讓太空垃圾靠近大氣層燃燒殆盡。

「鸛六號」預計2月6日進入大氣層燒毀。

【圖、文:節譯自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網頁】

中國天文學家利用宇宙學原理精確測量銀河系的塵埃消光

銀河系的塵埃的全天紅化數值圖(SFD消光圖)
銀河系是一個盤狀星系,在銀盤上有很多氣體和塵埃,因此形成了我們肉眼可見的壯觀的黑色星雲。在沿著銀盤的方向(低銀緯)上,由於塵埃的嚴重消光,我們在光學波段幾乎無法看到銀河系以外的天體。因此,一般來說,銀河系外(河外)天體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遠離銀盤(高銀緯)的天區。儘管如此,由於銀河系的盤存在一定厚度,而太陽處於銀盤厚度上的中心位置,我們從任何方向看出去依然存在一定程度的銀河系塵埃消光。

因此,對於河外天體來說,銀河系的塵埃消光是一個必須改正的效應。近二十年來,天文研究領域應用最廣泛的銀河系消光圖是1998年Schlegel 等人基於紅外衛星(COBE和IRAS)測量到的銀河系的塵埃輻射所給出的結果(簡稱SFD消光圖)。自SFD消光圖發表以來,陸續有很多工作對銀河系的消光進行了獨立的測量,從而對SFD圖進行進一步的檢驗。在這些檢驗方法中,一個巧妙而優美的方法是利用宇宙學原理來對銀河系的消光進行獨立測量。

上海天文台的博士研究生李琳琳在導師沈世銀研究員的指導下,從宇宙學原理出發,基於塵埃在短波段消光較強的特徵,首次利用u波段(光學範圍內波長最短的波段)的海量觀測數據對銀河系的消光進行了系統的統計研究。該工作所利用來自中國天文學家主導的南銀冠u波段巡天項目的數據。該工作的創新點在於首次同時將銀河系塵埃的消光(通過星系計數獲得)和紅化(通過星系顏色獲得)效應結合起來,在海量數據的支持下獲得了高精度的統計結果。

【圖、文:節錄自中國科學院上海天文台網頁;新聞訊息由林景明提供】

歐洲太空總署今早成功發射小型地球同步通訊衛星

畫家筆下的Hispasat 36W-1小型地球同步通訊衛星
歐洲太空總署今日香港時間9時3分,利用俄羅斯聯盟號運載火箭,從法屬圭亞那庫魯(Kourou)太空,中心發射升空,成功將Hispasat 36W-1小型地球同步通訊衛星送入軌道。

通訊衛星攜帶20個Ku波段轉發器和3個Ka波段轉發器,用於向西班牙、葡萄牙、加那利群島和南美洲提供通訊服務。衛星設計特點是模組化,無需對衛星進行重大修改,就可以根據用戶需求組裝不同的模塊,成為不同功能的衛星。減少衛星組裝的時間和節省成本,提高了衛星的可靠性和靈活性。

【圖、文:節譯自歐洲太空總署網頁】

Verified by MonsterInsigh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