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新聞

俄羅斯表示長期太空飛行人體冷凍技術可於2032年前面世

科幻電影中將太空人冷凍作長途太空飛行
在2005年成立的俄羅斯人體冷凍公司(KiroRus)總經理在第二屆商用航天太空論壇(Inspace Forum 2017)上表示,他們預計用於深空飛行的人體冷凍技術可以在2032年或以前面世。

俄羅斯人體冷凍公司相信五年後可以復蘇的冷凍人體器官,再過十年就能復蘇整個人。 復蘇冷凍技術最多十五年後就能成熟。

美國由2005年起就積極展開這方面領域的實驗,科學家近期已成功復原冷凍保存的兔腦。一些接受冷凍的富豪,他們寄望未來能借助這些科技復活。

【圖、文:節譯自互聯網新聞報導】

中國首艘貨運太空船將為太空實驗室加油

電視新聞報導畫面截圖
中國計劃在4月發射天舟一號貨運太空船為天宮二號太空實驗室進行兩次在軌道上加添燃料。第一次先加一部分推進劑,分離後再對接,第二次將剩餘的推進劑加進去。

這項工作是為未來中國太空站建設鋪路,因為太空站運行在距地面380至400公里的軌道上,受引力和稀薄大氣影響,會出現軌道衰減。以前中國研製的太空船無法在軌道上加添燃料,燃料用完則壽命到期。

【圖:互聯網;文:節錄自科學網頁;新聞訊息由林景明提供】

長征五號運載火箭未來五年執行多項重大任務

長征五號運載火箭
長征五號運載火箭是中國首枚大型運載火箭,能將二十五噸級的太空船送到近地軌道。按照計劃,今年下半年,將由長征五號運載火箭承擔嫦娥五號月球探測器發射任務。未來五年,長征五號系列運載火箭還將發射中國太空站核心艙、太空站實驗艙、火星探測器等,承擔載人航天太空站建設、火星探測等多項重大航天任務。

【圖:互聯網;文:節錄自科學網頁;新聞訊息由林景明提供】

太空探索科技公司計劃送兩名遊客繞月飛行

正在回收的天龍號貨運太空船
太空探索科技公司(SpaceX)2月27日宣佈,該公司計劃明年開啟商業太空旅行項目,送兩名太空遊客環繞月球飛行,遊客將從美國甘迺迪太空中心(John F. Kennedy Space Center)39A發射台升空。

1969年,農神五號(Saturn V)火箭正是從這一位於佛羅里達州卡納維拉爾角(Cape Canaveral)的發射台升空,首次將人類送往月球。 如果一切順利,這將是人類前往探索火星之旅過程中的又一重要里程碑事件。

太空探索科技公司總裁馬斯克表示,有兩名主動找上門的太空遊客已支付巨額定金。但他沒有透露他們的身份以及這次繞月飛行的具體價格,只說兩人相互認識,。

按計劃,兩名太空遊客將於2017年晚些時候開始健​​康測試和初期訓練,2018年底搭乘太空探索科技公司的天龍號太空船和獵鷹重型大推動力火箭開啟太空之旅。 2018年剛好是美國太陽神八號首次繞月飛行五十週年。

【圖:太空探索科技公司;文:節錄自科學網頁;新聞訊息由林景明提供】

科學家推行星新定義冥王星或可被列為行星

一百一十個符合行星定義太陽系天體
科學家從天體的物理本質來定義「何為行星」,如果這項建議獲得通過,那麼不僅冥王星將翻盤,還有穀神星等其他矮行星、甚至冥衛一(Charon)和我們月球在內的約一百一十個太陽系天體將會被列入行星家族,或者說,幾乎所有太陽系中比恆星小的圓形天體都會被列為行星。

冥王星自1930年發現後,便不斷處在是否可列為行星的爭議中。最終,在2006年8月召開的國際天文聯會會員大會中,經天文學家舉手表決後,將它從「行星」改列為「矮行星」,隨同並列的有一號小行星穀神星和彼時發現不久的鬩神星。儘管被踢出行星家族,但繼續為其請命者不在少數,而且行星與矮行星之間並沒有明確的分界,行星的唯一明確定義居然只是繞太陽公轉,令人無所適從,所以相關爭議並沒有停下。更遑論同樣的狀況應用到太陽系以外之處,對那些不繞恆星公轉、自由漂流在銀河系空間的類似天體該如何定義,也是個大問題。

十年後的今日,新視野號(New Horizon)任務科學家柯比·丹尼爾·魯尼恩(K.D. Runyon)等人指出他們提出的行星新定義,可以同時滿足科學歸類和大眾直覺,一次解決持續近百年的行星爭議。

他們的行星地球物理(geophysical)定義為:亞恆星(sub-stellar)質量天體,沒有核融合反應,但自身重力足以讓它形成接近球形外觀,能以無關乎其公轉軌道參數的三軸橢球體予以描述之。或者,簡而言之,就是「只要比恆星小的圓形天體」就是了。這項定義著重在行星本身的物理本質,而不是它與其他天體交互作用的物理性關連。因此,在此定義下,有約一百一十個太陽系天體都符合這樣的定義,包含了冥王星等矮行星,也包含了許多繞行星公轉的衛星。

【圖、文:節錄自台北天文館之網路天文館網頁;新聞訊息由林景明提供】

非比尋常的寧靜活動星系核

活動星系核的黑洞活動性基本面關係圖
活動星系核和黑洞X射線雙星是高能天體物理的重要研究方向。人們發現,它們的黑洞質量、X射線波段的光度、射電(無線電)波段的光度之間在對數空間裡存在非常簡單的線性相關。這個相關關係被稱為黑洞活動性的基本面關係,對研究活動星系核、噴流的形成機制具有重要意義。

跟人類一樣,黑洞需要通過進食來獲得發光發熱的能量,並提供相對論性噴發的噴流所需要的能量。有趣的是,近鄰宇宙的大部分星系的中央黑洞均處於嚴重飢餓(無法得到足夠的氣體)狀態,因此這些星系的核區非常不活躍,屬於所謂的很乖很安靜的寧靜活動星系核。在黑洞活動性基本面研究中,一個重要的問題是,寧靜活動星系核的基本面關係跟其他更活躍的活動星系核相同還是不同。來自上海天文台的副研究員謝富國及袁峰研究員最近通過統計研究,在寧靜活動星系核基本面研究上取得新進展。他們對上述重要問題做出了回答:寧靜活動星系核的射電/X射線相關關係與一般的活動星系核顯著不同。他們進一步提出需要基於新的參數空間來研究基本面關係。

【圖、文:節錄自中國科學院上海天文台網頁;新聞訊息由林景明提供】

雲南天文台科學家及合作者發現仙女座星系中疑似暗物質的神秘伽瑪輻射

仙女座星系伽瑪射線輻射(中心白色部分)
費米國際高能衛星大面積望遠鏡(Fermi LAT)國際合作組(中國科學院雲南天文台侯賢副研究員王建成研究員和周明助理研究員和法國國家科研中心、圖盧茲天體物理和行星研究所研究員皮埃里·馬田(Pierrick Martin)共同發現仙女座M31星系中疑似暗物質的神秘伽瑪輻射。

伽瑪射線是一種高能電磁波,通常由宇宙中最為劇烈的天文現象產生。伽瑪輻射在星系中普遍存在,它主要由近光速運動的高能宇宙射線與星際介質和星光作用而產生,並且該輻射與恆星形成區和塵埃團的分佈相關,空間呈現彌散分佈狀態,通常沿星系盤分佈。

最近Fermi LAT研究組利用費米衛星大面積望遠鏡的數據研究發現,M31的伽瑪輻射集中於星系中心,而不是沿星盤彌散分佈。對在M31中意外發現的這種與銀河系中心的未知集中輻射類似的現象,用高能宇宙射線的輻射機制難以解釋。科學家認為M31的伽瑪輻射可能來自於其它未知的源,其中包括迄今仍未被探測到的宇宙中含量最高的神秘物質:暗物質。

【圖、文:節錄自中科院雲南天文台網頁 ;新聞訊息由林景明提供】研究全文刊登在已經出版的《天體物理學報》

中國天文學家揭露短週期類地行星的形成機制與軌道特徵

兩顆氣態巨行星的行星系統演化
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員季江徽對短週期類地行星的形成機制與軌道特徵的研究得到成果,顯示行星系統的形成演化具有重要意義。

目前系外行星已發現了超過三千五百顆。美國太空總署刻卜勒(Kepler)太空望遠鏡用掩星法發現了大量的短週期系外類地行星。 2015年11月10日,該計劃科學團隊發布了4,696顆行星侯選體,其中1,030顆證認為系外行星。觀測數據顯示短週期類地行星在系外行星系統中較常見,然而這與太陽系的類地行星觀測事實迥然不同,那麼這些短週期類地行星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它們具有哪些特徵?

短週期類地行星的形成可能有以下機制:一種可能是它們在本地形成,這就要求在其形成之初原行星盤具有較大質量,方可為生成多個類地行星提供足夠的原材料;另一種可能是行星胚胎在行星盤中經歷向內軌道遷移而形成,尤其是行星胚胎的第一類軌道遷移和氣態巨行星第二類軌道遷移過程的影響,行星胚胎遷移將促使系統內部物質的累積從而增大形成類地行星的概率。而氣態巨行星的遷移過程則會激發其軌道以內星子與行星胚胎的軌道偏心率,從而增大它們之間的碰撞機率,因此可形成更大質量的短週期超級地球。

在證認的行星系統中發現了許多行星的軌道公轉週期接近簡單整數比,如三顆行星公轉週期之比接近於4:2:1。在太陽系中,木星的三顆伽利略衛星的軌道周期也呈現這樣的規律,即構成所謂的拉普拉斯共振(Laplace resonance)。但是在系外行星的群體中,這類行星的近共振構型是如何形成的,在行星系統中是否普遍存在?

在該項工作中,研究人員基於行星盤的模型並針對不同天體的運動特點,開展了大量的數值模擬研究,討論了氣態巨行星(如木星質量或土星質量的行星)的軌道遷移、巨行星的數目多少、只存在類地行星等不同情形,探討了短週期類地行星的可能形成機制和軌道分佈特徵。研究表明,在氣態巨行星的遷移作用影響下,所研究的行星系統中均可生成短週期類地行星,且有兩組演化結果出現了類地行星與兩顆氣態巨行星之間形成了近4:2:1共振,這從而可以解釋刻卜勒-238與刻卜勒-302這兩個行星系統構型的形成。研究人員還針對只存在類地行星的情形進行了數值模擬,通過35組模擬發現,大約有17%的算例在第一類軌道遷移作用下系統中也可形成近4:2:1共振構型。這些研究進而可解釋其他類似行星系統形成與演化規律。這項研究不僅有助於人們深入理解短週期類地行星的形成機制和軌道特徵,對於認識我們太陽系的起源演化也有重要科學意義。

【圖、文:節錄自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台網頁;新聞訊息由林景明提供】

俄羅斯進步號貨運太空船成功與國際太空站對接

進步號貨運太空船靠近國際太空站的情況
俄羅斯進步號MS-05貨運太空船今日香港時間16時38分,成功與國際太空站自動對接。貨運太空船攜帶2.5公噸各種補給物資,包括維持太空站運行的燃料、補充設備、食品、水、氧氣以及科研用具,運送至太空站。

【圖、文:節譯自俄羅斯互聯網新聞報導】

太空望遠鏡發現一顆矮恆星有七顆類地行星部分可能存有液態水

畫家筆下的
美國太空總署今日凌晨召開記者招待會,表示科學家從史匹哲太空望遠鏡(Spitzer Space Telescope)利用掩星的凌日法,發現多三顆類似地球的岩石行星,連同早前發現,總共有七顆行星,環繞在距地球39.5±1.3光年外,一顆名為「TRAPPIST-1」的矮恆星運行,這三顆行星位於適居帶,可能存在液態水,適合生命存活,令科學家認為可能會比預期快在太陽系外找到外星生命。

Trappist-1質量是木星的84±8倍(大陽的0.080±0.007倍),表面溫度只有2,559±50 K。雖然Trappist-1又小又冷,新發現的三顆行星非常靠近母星,意味著這些行星上可能存在液態水,甚至是生命。

七顆行星之中,其中六顆的數據如下:
b質量是地球的0.9倍,公轉週期1.51日,表面溫度127°C;
c質量是地球的1.4倍,公轉週期2.42日,表面溫度69°C;
d質量是地球的0.4倍,公轉週期4.05日,表面溫度15°C;
e質量是地球的0.6倍,公轉週期6.09日,表面溫度-22°C;
f質量是地球的0.68倍,公轉週期9.21日,表面溫度-54°C;
g質量是地球的1.3倍,公轉週期12.35日,表面溫度-74°C。

【圖、文:節譯自美國太空總署網頁】

請按左下角「外部連結」觀看有關影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list=PLTiv_XWHnOZrNBx4W9OMDy7SPlPcKWUq_&v=bnKFaAS30X8

Verified by MonsterInsigh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