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新聞

天文學家發現新超級地球溫度適中可能有液態水

畫家構思的LHS 1140b類地等外行星
美國哈佛-史密松天體物理中心天文學家傑森·迪特曼(Jason Dittmann)團隊,利用紅矮星類地行星搜索計劃(MEarth = Earth-like exoplanets in M dwarf stars)的南邊望遠鏡陣列,觀測到一顆名為LHS 1140的M型紅矮星。紅矮星是銀河系中常見的星型,該恆星距離太陽約39光年,質量只有太陽的六成。硏究團隊發現,行星LHS 1140b運行經過LHS 1140主星時發生凌日現象。他們使用了144項徑向速度測量數據,精確地給出了該行星的半徑為地球的1.4倍、質量為地球的6.6倍以及密度,確定其由岩石構成。而且該行星的日照溫和,受主星輻射低,正位於主星的適居帶;在這個範圍內水能以液態形式存在於行星表面。科學家們認為,液態水是生命存活所不可缺少的元素。

迪特曼表示,這顆星是他在過去十年中看到的最令人激動的系外行星,下一步他們將用哈勃望遠鏡收集其大氣數據。研究團隊指出,LHS 1140b可能以類似於地球的方式在目前的位置上形成,其主星較小且距地球較近,意味著目前已有及正在興建的太空望遠鏡,能夠搜索到該行星大氣層中的特定氣體。天文學家希望,這顆行星存在大氣層。

【圖:歐洲南方天文台;文:節錄自科學網頁;新聞訊息由林景明提供】

紫金山天文台新發現一顆紫金山彗星

C/2017 E2紫金山彗星軌道圖
2017年4月13日,國際小行星中心發佈了紫金山天文台剛發現的一顆新彗星C/2017 E2,命名為Tsuchinshan(注:紫金山的威妥瑪拼法),這是第四顆以紫金山的名字命名的彗星。

2017年3月1日,紫金山天文台近地天體望遠鏡團組的科研人員觀測到一顆亮度為19.5等的移動天體,它的運動速度是每日0.30度,立即將該彗星的信息上報到國際小行星中心,隨後幾日對它進行了跟蹤觀測,並呼籲國際上其它望遠鏡也進行跟蹤觀測。 3月9日馬格達林那山天文台的2.4米望遠鏡測量了該目標的彗髮特徵。經過近一個月的觀測,確定了它是一顆週期彗星。該彗星的運行軌道比較特殊,幾乎在一個垂直於黃道面的大橢圓軌道上運行,繞日週期長達114年。

C/2017 E2 (Tsuchinshan)是紫金山天文台發現的第六顆彗星,也是近地天體望遠鏡發現的第二顆彗星。第一顆以紫金山命名的彗星是1965年元旦發現的,當晚紫金山天文台的科研人員在南京紫金山上用剛安裝不久的40厘米雙筒望遠鏡觀測發現一顆形態特殊的移動星體,報國際小行星中心後確認為一個新的短週期彗星,命名為62P/Tsuchinshan。相隔10天後,1月11日又發現了一顆新的短週期彗星60P/Tsuchinshan。當時中國現代天文學的奠基人、紫金山天文台台長張鈺哲先生非常激動,拿著他親自繪製的兩顆紫金山彗星軌道圖對大家說,我們中國有世界上最古老的彗星觀測記錄,但中國人發現並給予命名的彗星還是第一次啊!彗星是太陽系中的重要天體,被認為與地球生命起源有著密切地關聯,2016年羅塞塔彗星探測太空船在探測67P彗星時發現存在生命的基本分子,引起了科學界的高度關注。在歐洲太空總署製定羅塞塔計劃時,紫金山天文台發現的兩個紫金山彗星曾與67P彗星一起作為候選的探測目標之一。可喜的是,60P和62P將會在今、明兩年再次回歸。

【圖、文:節錄自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台網頁;新聞訊息由林景明提供】

天舟一號貨運太空船進入預備狀態安排明晚發射

畫家筆下的天舟一號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經太空實驗室飛行任務總指揮部研究決定,準備明日晚上19時41分發射天舟一號貨運太空船。

長征七號運載火箭是中國為了太空站工程發射貨運太空船研製的新一代中型運載火箭,採用綠色環保的液氧煤油推進劑,於2016年6月25日在文昌航天發射場成功試飛。此次飛行任務是中國天舟貨運太空船和長征七號運載火箭組成的太空站貨物運輸系統的首次實用性亮相,將為中國太空站組裝建造和長期運營奠定重要技術基礎。

天舟一號貨運太空飛船發射升空後,將進入高度約三百八十公里的運行軌道,之後將與在軌運行的天宮二號太空實驗室進行自動交會對接。

【圖、文:綜合自互聯網新聞報導;新聞訊息由林景明提供】

小行星2014 JO25明日晚上掠過地球用小型天文望遠鏡能看到

畫家筆下小行星掠過地球情况
國際天文聯會通報,2014年1月29日發現的小行星2014 JO25明日香港時間20時24分(± 1分鐘)近距離掠過地球。在最接近地球的時候,2014 JO25 與地球的距離大約為1,758,073公里,是地球到月球距離的五倍。屆時小行星的光度約10.7星等,市民晚上使用小型天文望遠鏡在西北偏西,比較黑暗的地方就能看到。

小行星直徑估計大約650米,掠過地球時它在天空中的位置(2000.0年春分點)如下:
赤經13時31分47秒
赤緯+40度0分58秒

【圖:互聯網;文:取材自美國太空總署噴氣推進實驗室小型天體數據】

天舟一號完成技術測試最快星期四發射升空為天宮二號加添燃料

天舟一號推出發射場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宣佈,中國第一艘貨運太空船「天舟一號」今早完成所有相關的技術測試,按照計劃今個月20日至24日選擇適當時機發射升空。屆時如果一切順利,「天舟一號」將與「天宮二號」太空實驗室交會對接,並且在軌道上進行推進劑添加活動。

【圖、文:綜合自互聯網新聞報導】

兩位嫦娥二號的科學家獲得小行星命名

黃江川
2017年4月13日出版的《小行星通告》新增了七顆以華人命名的小行星。其中兩顆小行星是以嫦娥二號的科學家命名,它們分別是:

編號 10298 Jiangchuanhuang,黃江川小行星;由S. J. Bus在托洛洛山美洲際天文台1988年9月16日發現,臨時編號為1988 SU2。黃江川(1961 – )嫦娥二號太空船的首席設計師,並於2008年計劃嫦娥二號會飛掠4179號圖塔蒂斯(Toutatis)小行星。

編號 11812 Dongqiao,喬棟小行星;由S. J. Bus在賽丁泉天文台1981年3月2日發現,臨時編號為1981 EL20。喬棟 (1979 – ) 北京理工大學教授,他的工作包括為嫦娥二號再拓展試驗任務中的4179號圖塔蒂斯目標小行星選擇和軌道設計任務。

【圖:互聯網;文:節譯自國際天文學聯會小行星通告;新聞訊息由林景明提示】

研究人員拍攝得到星系之間暗物質的橋樑

兩個距離四千萬光年星系之間的暗物質
暗物質是神秘的東西,因為我們不能真正看到它。但是,這並沒有阻止天文學家從理論方面去研究。其中一個理論認為,星系之間應該有燈絲狀結構的暗物質將星系連結在一起。加拿大滑鐵盧大學(University of Waterloo)天文學家邁克·哈德遜(Mike Hudson)和塞特·埃普斯(Seth Epps)使用了一種稱為弱引力透鏡的技術,這種技術導致遙遠星系的圖像在一個看不見的質量,例如:行星、黑洞或者暗物質的影響之下出現變化。

他們將位於四十五億光年以外二萬三千多個對星系的透鏡圖像組合在一起,用這些合成圖像建立一張地圖,顯示兩個星系之間的暗物質存在。 結果發現,暗物質絲狀結構橋樑在距離不到四千萬光年的系統之間是最強。

【圖、文:節譯自滑鐵盧大學新聞公佈】研究全文刊登在已經出版的英國《皇家天文學會月刊》

美國太空總署公佈太陽系九顆有海洋的星球

木星其中二顆有地下海洋的衛星
美國太空總署公佈太陽系九顆有海洋的星球,除了地球以外 ,其餘八顆可能有海洋的星球包括
木星的三顆衛星:木衛二(Europa)、木衛三(Ganymede)、木衛四(Callisto);
土星的三顆衛星:土衛一(Mimas)、土衛二(Enceladus)、土衛六(Titan);
海王星衛星:海衛一(Triton)
和冥王星。

除了地球以外,太陽系其它星球的海洋都是在它們的地穀之下。

【圖、文:節譯自美國太空總署網頁】

卡西尼科學家宣佈土衛二海洋有飼養生命存活的化學物質

土衛六的海底岩石和水相互作用產生氫氣
美國太空總署卡西尼科學家托馬斯·社波申(Thomas Zurbuchen)指出,土衛二(Enceladus)的地下海洋,含有飼養生命存活的化學物質。他表示從海底熱液活動湧入土衛二的地下海洋,而氫氣的存在可能為生命提供化學能源。

土衛二地下海洋中存在充足的氫氣,意味著微生物(如果存在的話)可以通過將氫氣與溶解在水中的二氧化碳結合來獲得能量。這種化學反應稱為「甲烷生成」,因為它產生甲烷作為副產物,是地球上生命之樹的根源,甚至可能是我們星球上的生命起源的關鍵。

我們知道的生命需要三個主要成分:液態水、新陳代謝的能量來源和正確的化學成分,這些化學成分主要是碳、氫、氮、氧、磷和硫。雖然卡西尼號太空船尚未發現土衛二海洋有磷和硫存在,但是這顆遠離地球和太陽的冰冷衛星幾乎擁有所飼養生命存活的化學物質。

卡西尼號太空船在2015年10月28日的最後一次深近距離飛掠土衛二期間,檢測到噴發的氣體和冰冷物質中的氫氣。卡西尼號還在早些時候在飛行前採集了噴射羽流組成的樣本,科學家確定噴射羽流中近98%的氣體是水,約1%是氫氣,其餘的是包括二氧化碳,甲烷和氨在內的其他分子的混合物。

美國太空總署在加州的噴氣推進實驗室的卡西尼項目科學家琳達·斯皮爾(Linda Spilker)表示:確認生命存活所需要的化學能源存在於土衛二的地下海洋中,是我們尋求地球以外可居住的世界的重要里程碑。

【圖、文:節譯自美國太空總署網頁】

三名台灣天文學家獲得小行星命名

林省文博士
2017年3月12日出版的《小行星通告》新增了七顆以華人命名的小行星。

其中三顆小行星是以台灣天文學家命名,它們分別是:

編號 10679 Chankaochang,章展誥小行星;由賽丁泉天文台在1979年6月25日發現,臨時編號為1979 MH6。章展誥(1976 – )台灣國立中央大學的研究員,工作包括利用帕洛馬瞬變工廠 (Palomar Transient Factory)巡天數據,尋找快速旋轉的小行星的自轉速度和分佈的研究。

編號 11259 Yingtungchen,陳英同小行星;由帕洛馬天文台在1978年11月7日發現,臨時編號為1978 VD3。陳英同 (1981 – ) 台灣中央研究院天文與天體物理研究所博士後研究員,他利用大型調查數據研究外太陽系物體。

編號 11462 Hsingwenlin,林省文小行星;由賽丁泉天文台在1981年3月3日發現,臨時編號為1981 ES23。林省文 (1982 – ) 台灣國立中央大學博士後研究員,專長研究主帶小行星,古柏帶天體。

【圖:互聯網;文:節譯自國際天文學聯會小行星通告;新聞訊息由林景明提示】

Verified by MonsterInsigh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