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新聞

人類最快可以在六十九年內訪問另外一顆恆星

畫家構思的光帆驅動探測器
在天空中所有恆星中,你可能會認為距離太陽最近的一顆最容易造訪。不過,這並非實情。德國哥廷根(Göttingen)馬普學會(Max Planck Institute)太陽系研究所的宏利·海納(René Heller)博士指出,人類可在僅僅在六十九年內抵達夜空中最明亮的天狼星。雖然它與太陽系的距離是距離太陽最近的恆星南門二(Alpha Centauri)的兩倍,但是去到南門二卻要花費至少九十年才能到達。

一個叫作「突破攝星」(Breakthrough Starshot)的私人計劃打算派出一隊小型、輕量的探測器造訪南門二,並探索它可望而不可及的行星。「突破攝星」計劃的推測認為,如果以五分之一光速前進,它們可以在僅僅二十年內抵達南門二。但這一個是為一次飛掠任務,僅僅在幾秒內經過該恆星。

這並沒有多大用處,因為如果希望在附近觀測到任何情況,探測器需要把速度降下來。今年年初,海納博士和獨立研究人員米高·希普奇(Michael Hippke)展示了來自這些恆星的光可如何可以用於降低由光帆驅動的探測器。但這種技術可能讓南門二處於不利位置。例如,海納博士計算出,這樣的任務會讓光帆探測器處於南門二軌道周圍一百四十年左右。

這一結果一開始讓海納博士很吃驚,不過他說,其中的算法非常簡單。飛往恆星系統並在那裡停留的時間是通過距離除以光度的平方根在發揮作用,所以到達天狼星的時間將會比到達南門二更少。

【圖:互聯網;文:節錄自科學網頁;新聞訊息由林景明提示】

美國太空人惠森打破女太空人停留太空最長紀錄

佩吉·惠森博士
美國五十七歲女太空人佩吉·惠森(Peggy A. Whitson)博士昨日以534日的時間,打破女太空人停留太空最長紀錄。美國總統特朗普(Donald Trump,台灣譯做:川普)通過視像電話向惠森表示祝賀。

惠森到目前為止在美國太空史上持有多項紀錄,包括她共完成第八次太空漫步,歷史上第一位女性國際太空站指揮官,她亦打破進入太空的女性太空人最大年齡紀錄。惠森將會在今年9月返回地球,屆時她在太空停留的時間將會長達666日。

現時停留在太空最長紀錄保持者是俄羅斯宇航員帕達卡(Gennady Padalka),他停留在太空長達879日。

【圖、文:節譯自互聯網新聞報導】

中國計劃興建十二米大型光學紅外線望遠鏡在北京召開設計方案專家諮詢會

畫家筆下的十二米大型光學紅外望遠鏡
中國計劃興建十二米大型光學紅外線望遠鏡,光學系統設計方案專家諮詢會4月19日至20日在國家天文台召開,副台長薛隨建介紹了計劃中的望遠鏡背景情況和諮詢要點。諮詢專家組由具有豐富光學望遠鏡建造和運行經驗的國際著名專家組成,包括:丹麥哥本哈根大學的 Johannes Andersen、歐洲南方天文台的 Bernard Delabra 和 Lothar Noethe、加拿大卑詩大學的 Paul Hickson、日本國立天文台的 Kyoji Nariai、德國波茲坦萊布尼茲天體物理研究所的 Jesper Storm、加拿大-法國-夏威夷望遠鏡看的 Kei Szeto 以及澳洲天文台的 Peter Gillingham 參加視像會議,此外還有兩位專家對設計方案給出了書面意見。

圖:互聯網;文:節錄自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網頁;新聞訊息由林景明提供】

古雕刻引証曾經有彗星撞擊地球並引發小冰河時期

哥貝克力石陣一塊石頭上的古老雕刻符號
土耳其南部一個名為哥貝克力石陣( Gobekli Tepe)的考古遺址一塊石頭上雕刻的古老符號,講述一萬三千多年前曾經出現一次毀滅性彗星撞擊地球,並且引發起一次小冰河時期的事件。

禿鷹石柱上雕刻的證據顯示,一群彗星碎片在公元前一萬一千年左右曾撞擊地球。考古學家從一個無頭男性的圖像,認為是標誌著人類的災難和生命的消失。

科學家利用電腦軟件匹配石刻上的動物(認為是天文學符號)和公元前10,950年左右的恆星模式相符。來自格陵蘭冰芯的其它撞擊證據也顯示了事件出現大致相同的時段。這次災難帶來了持續一千年的寒冷氣候,它有可能源於太陽系一顆巨大彗星的爆炸引發。

英國愛丁堡大學工程學院的首席研究員馬田·史屈文(Martin Sweatman)指出,哥貝克力石陣很有可能是以前用來監測夜空的一個天文台,其中一塊石柱似乎是記錄了可能是冰河時代末期以來,地球上最糟糕的一場災難性事件。

科學家表示,數千年以來,這些雕刻似乎對於哥貝克力石陣附近的人們非常重要,顯示這一事件件具有非常嚴重和持續性的影響。

很多石柱符號還顯示出地球旋轉軸的很多長期變化,已經由早期的天文學家通過圖畫的形式記錄了下來。這個發現還支持了由於地球軌道與彗星碎片互相交叉環繞,地球曾經經歷過彗星頻繁撞擊時期的理論推測。

【圖、文:節錄自科學網頁;新聞訊息由林景明提供】

卡西尼號今日展開最後一次飛掠探測土衛六任務

畫家筆下的卡西尼號最後飛掠土衛六任務示
美國太空總署卡西尼號太空船在今日下午香港時間14時08分進行最後一次飛掠土衛六(Titan)觀測任務。屆時太空船以時速二萬一千公里速度,距離土衛六表面979公里掠過,近距離觀察分散在土衛六北極地區的液體碳氫化合物湖泊和海洋,最後一次利用卡西尼號強大的雷達來刺穿陰霾,並製作出細緻的表面圖像。

【圖、文:節譯自美國太空總署網頁】

天舟一號成功與天宮二號太空實驗室對接

天舟一號與天宮二號太空實驗室對接情況
天舟一號貨運太空船在今日中午12時16分與天宮二號太空間實驗室進行首次交會對接,整個對接過程只是用了七分鐘,完成對接後,形成的組合在太空軌道上飛行,並將進行首次補加推進劑,將太空船攜帶的燃料補加給天宮二號,稍後還將會進行多項實驗。

【圖:中央電視台新聞畫面截圖;文:綜合自互聯網新聞報導】

美國太空總署雷達圖像顯示2014 JO25小行星是雙葉結構

小行星2014 JO25的雷達影像
小行星2014 JO25星期三(4月19日)香港時間20時24分近距離掠過地球。在最接近地球的時候,2014 JO25 與地球的距離大約為1,758,073公里,美國太空總署利用雷達追蹤這顆小行星,圖像顯示它是一顆花生形狀的小行星,大約每五小時自轉一次。

圖像的分辨率為每個像素7.5米,顯示出這顆小行星是雙葉結構(two lobes structure),好像由兩片連接在一起,最長的一邊長620米。

【圖、文:節譯自美國太空總署噴氣推進實驗室網頁】

中國高等學府研發微型衛星進入太空

組裝後的南理工二號微型衛星
南京理工大學微型衛星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研發的「南理工二號」以及由哈爾濱工業大學微型衛星團隊研發的「紫丁香一號」,搭乘天鵝座貨運太空船發射升空,抵達國際太空站後將選擇適當時機拋射入軌。
  
南理工微型衛星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張翔老師介紹,「南理工二號」衛星除了執行低熱層大氣探測任務之外,還將進行新型納米衛星平台的在軌演示、COTS器件在太空應用的可行性、可展開帆板技術和零動量控制等多項微型衛星關鍵技術的檢驗和驗證任務。「南理工二號」是雙單元立方衛星架構,重2.3千克,除了歐盟QB50項目提供的FIPEX載荷外,還搭載了新型控制載荷和高精度GPS接收機兩項載荷。

【圖:互聯網;文:節錄自科學網頁;新聞訊息由林景明提供】

天文學家目擊胚胎恆星正在吸食「塵埃漢堡」

理論模型推導出的吸積盤影像和觀測一致
台灣中央研院天文所李景輝團隊利用強大的阿塔卡瑪大型毫米及次毫米波陣列望遠鏡(Atacama Large Millimeter/submillimeter Array,簡稱ALMA)取得一張超精細的天文影像,捕捉到一顆非常年輕的原恆星(胚胎時期的恆星)正在吸食「塵埃漢堡」;一個天文界苦尋多年的最早期塵埃吸積盤。這一項研究確認了在恆星形成初期會形成吸積盤,挑戰現有的吸積盤形成理論。同時也是首度顯示出吸積盤的垂直結構,並對行星形成初期的塵埃顆粒如何長大和沉澱過程提供線索。

天文所研究員李景輝博士說:「能看到一個最年輕的吸積盤之細部結構,真是太棒了。因為,多年來天文學家一直在找恆星形成最早期階段的吸積盤,想確定它們的結構、如何形成、吸積過程怎麼發生。現在我們借用ALMA最優異的解析力,不只偵測到吸積盤,並且很清楚呈現其中許多結構細節,尤其是來自其垂直剖面的部分。」

維珍尼亞大學(University of Virginia)李志雲教授表示,「理論天文學一直沒辦法好好解釋,在恆星形成最早階段的盤是如何產生,因為磁場會減緩塌縮物質的旋轉速度,這使得早期新生原恆星周圍形成環繞的盤在理論上很難成立。這項新發現意味著磁場阻撓盤形成的效果,可能不如我們過去以為的那麼強大。」

HH212是位在獵戶座的一個原恆星系統,距離地球一千三百光年。在這個系統的中心恆星年齡是4萬年,相當於太陽年齡的十萬分之一,質量則為太陽五分之一;具有強力的雙極噴流,顯示出它吸積的效率應該很高。在過去,當望遠鏡解析力最多能看到此系統中央約二百個天文單位(一個天文單位為太陽到地球的平均距離)時,只能看到有個扁平包層朝中心盤旋,預期在靠近原恆星的地方,可能有個小小塵埃盤。現在ALMA解析力提升到8個天文單位,比原來好二十五倍,不僅實際偵測到塵埃盤,而且在次毫米波段,成功解析這個盤的結構。

觀測上看到的這個盤,幾乎是以它的側面面對著地球,半徑約60個天文單位,盤中間有一道明顯的暗帶,夾在兩個明亮構造之間,此特徵形成原因是由於這道暗帶的溫度比較低而且不透明。本次是首度在次毫米波段偵測到這個暗帶,造成盤子看起來像個漢堡形狀,和其他在可見光或近紅外光波段看過的一些散射光造成的盤的剪影很相似。這道暗帶的結構清楚地顯示出,塵埃盤呈喇叭狀,中心較薄外圍較厚,與吸積盤理論模型相符。

這項觀測對未來更多運用ALMA高解析度成像力,去直接偵測並描繪環繞在新生原恆星周圍之小吸積盤,開啟相關研究的可能,並對恆星盤形成理論提出見解。在盤的垂直結構上所得到的觀測成果,還對行星形成最早期階段的塵埃顆粒如何長大和移動過程提供線索。

【圖、文:節錄自台北天文館之網路天文館網頁;新聞訊息由林景明提供】 研究全文刊登在已經出版的《科學進展》期刊

請按左下角「外部連結」觀看有關影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6927OxAkRY

天舟一號文昌天舟一號將今晚在文昌發射場發射

天舟一號在發射台等待發射升空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宣佈,「天舟一號」貨運太空船已經垂直轉運到發射台,太空應用部門、海南島南昌發射場、測控通訊、太空站等系統,都已經做好執行「天舟一號」飛行任務的各項準備工作。按照計劃「天舟一號」太空船將於今晚香港時間19時41分發射升空。如果一切順利,「天舟一號」將與「天宮二號」太空實驗室交會對接,並且在軌道上進行推進劑添加活動。

【圖、文:綜合自互聯網新聞報導;新聞訊息由林景明提供】

Verified by MonsterInsigh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