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新聞

板垣公一發現飛馬座超新星

飛馬座超新星發現照片
日本山形縣板垣公一於5月11日19時(世界時)發現飛馬座星系UGC 12655出現一顆16.4等的超新星候認體,該天體春分點2000.0位置如下:

赤經23時32分28.9秒
赤緯+23度56分11.20秒

該天體獲得編號SN 2017dzs後,東廣島天文台進行分光光譜觀測,確認這是一顆Ia型超新星。

這是板垣公一今年4月以來發現的第四顆超新星,到5月末為止,他目前總共發現126顆超新星。

【圖:板垣公一;文:林景明節譯自日本天文藝術網頁】

紫丁香一號衛星順利從國際太空站釋放

紫丁香一號衛星
由哈爾濱工業大學紫丁香學生衛星團隊研製的紫丁香一號衛星從國際太空站日本實驗艙機械臂彈射釋放,正式開始工作。 衛星首次經過哈爾濱上空,與地面站進行了雙向通訊,証實衛星狀態良好。

紫丁香一號是哈爾濱工業大學學生研發的科學試驗立方體衛星,重約兩公斤,為標準的2U結構。衛星搭載了離子與中性粒子質譜儀、新體制業餘無線電轉發器、低分辨率CMOS相機3個有效載荷,用於開展大氣低熱層組成研究、業餘無線電通訊試驗與太空攝影任務。 今年4月18日,這顆衛星同參與國際QB50工程的其它二十七顆立方體衛星一起,搭乘宇天鵝座貨運太空船,前往國際太空站。

【圖:哈爾濱工業大學;文:綜合自互聯網新聞報導;新聞訊息由林景明提供】

香港昨晚出現一顆明亮的火流星

太空館遙控天文台全天相機捕捉火流星掠過低空
昨晚22時42分,香港太空館西貢遙控天文台全天攝影機捕捉到一顆火流星掠過東面的低空。經過初步分析與最近的寶瓶座η流星雨無關,應該屬於偶發流星。

部分市民及本會會員劉柱光亦表示看見這顆火流星,它的速度好慢但好光亮,在天空出現五至六秒後消失。

【圖:香港太空館;文:節錄自香港太空館Facebook網頁;新聞訊息由劉柱光提供】

中國科學家正在繪製全月球數碼地質圖有望於2020年完成

尚未公開出版的全月球地質圖
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月球與行星科學研究中心科學家正牽頭研製和完善1:250萬全月球數碼(digital)地質圖,細緻描繪月球的地質面貌及其歷史演變。地質圖有望於2020年與公眾見面。

全月球數碼地質圖包括對整個月球的岩相、岩性、構造演化、岩漿活動、資源分佈等多種要素,研究成果將以中英文雙語、網絡版的形式向社會公開。

【圖: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文:節錄自科學網頁;新聞訊息由林景明提供】

歐洲南方天文台開始動工興建人類歷史上最大口徑望遠鏡

智利女總統巴切萊特主持奠基儀式
位於智利北部,歐洲南方天文台帕瑞納天文台(Paranal Observatory)內的歐洲極大望遠鏡(European Extremely Large Telescope,簡稱 E-ELT)昨日舉行動工典禮,由智利首位女總統米歇爾·巴切萊特(Michelle Bachelet Jeria)主持奠基儀式。望遠鏡造價10.55億歐元(大約港幣91.8億元,新台幣354.9億元,人民幣80.8億元)預計2022年完工,在2024年正式使用。

歐洲極大望遠鏡直徑39.3米,由798塊六角型鏡片組成,集光面積達到978平方米,它的重量有三千公噸,整個圓頂重五千公噸。望遠鏡除了配備自適應光學組件之外,還有六組的激光定位星系統,透過射向天空的激光穿過大氣時的偏離資訊,通過電腦來對鏡片做矯正,消除大氣抖動影響。歐洲極大望遠鏡配備可見光和紅外線光譜的觀測設備,是哈勃太空望遠鏡集光力的256倍,將會對系外行星、黑洞、暗物質等方面的研究做出貢獻。

【圖、文:節譯自歐洲南方天文台新聞公佈;新聞訊息由林景明提示】

https://youtu.be/dq7QJEsrAGI

朱諾號發現木星比我們想像的更動盪和複雜

木星兩極龐大暴風雨系統和磁場
美國太空總署的朱諾號(Juno)太空船近距離探測木星,初步的科學成果顯示,木星兩極有相當於地球大小的極地旋風和反氣旋。這些巨大的暴風雨系統一直深入到木星的深處,同時木星有一個龐大塊狀的磁場,它的位置比原先科學家估計的更加靠近木星表面。

【圖、文:節譯自美國太空總署網頁】

美國太空總署明年預算輕微下調0.8%

美國太空總署標誌
美國政府5月22日向國會提交的2018年預算草案,其中輕微下調了美國太空總署的支出。根據公佈的文件,美國太空總署2018財年自2017年10月1日開始,預算預計在191億美元左右,較本財年下降0.8%。

草案指出,與總開支下降的情況相反,預計將對美國總統特朗普認為的一系列優先方向會增加撥款,包括對行星探測項目投入19億美元。根據白宮行政管理和預算局資料,一部分資金將用於火星和木衛二的探測。另外39億美元或者用於製造獵戶座載人太空飛行項目。

美國太空總署在新一屆政府僅僅輕微下調預算的部門之一。相比之下,國務院預算跌幅達29%。為使該草案成為法律,需經國會兩院通過,並在之後由總統簽名確認。

【圖:美國太空總署;文:節錄自國家航天局網頁;新聞訊息由林景明提供】

美國太空總署公佈朱諾號拍攝的木星照片

木星上的暴風雲
美國太空總署公佈朱諾(Juno)號在今年5月19日,香港時間14時,利用朱諾相機(JunoCam),在距離三千五百公里的高度拍攝木星的巨大暴風雲,顯示風暴和周圍雲層的豐富細節。

【圖、文:節譯自美國太空總署網頁】

中國啟動北斗三號導航衛星系統建設

中國北斗導航衛星工作示意圖
中國衞星導航系統管理辦公室主任冉承其昨日表示,中國已經開始北斗三號系統建設。計劃在今年下半年發射六至八顆導航衞星,明年完成發射另外十八顆衞星,預計到2020年,將會建成由五顆地球同步衞星和三十顆低軌道衞星組成的北斗三號全球衞星導航系統。

冉承其指出,北斗三號系統建基於北斗二號系統之上,與其它導航系統訊號兼容程度更高。由於採用更高精度的原子鐘和衛星之間通訊連接技術,能夠大幅提升定位的準確程度。

【圖、文:綜合自互聯網新聞報導;新聞訊息由劉柱光提供】

邵逸夫獎今日公佈得獎者名單

邵逸夫獎標誌
邵逸夫獎基金會於今天5月23日(星期二)在香港舉行新聞發佈會,公佈今屆共有五位科學家獲頒獎項,得獎者名單如下。

「邵逸夫獎」設有三個獎項,分別為天文學、生命科學與醫學、數學科學。每年頒獎一次,由去年開始每項獎金由一百萬美元增加至一百二十萬美元。今年為第十四屆頒發,頒獎典禮定於9月26日(星期二)舉行。

「邵逸夫獎」得獎者如下:

天文學獎頒予
頒予西蒙.懷特 (Simon D M White) 德國馬克斯普朗克天體物理研究所所長

以表彰在理解宇宙裡結構形成的貢獻。他運用強大的數值模擬證實在早期的宇宙中的微小密度漲落怎樣發展成現今宇宙所看見的星系和其他非線性結構,提供了有力的證據支持具有平直幾何、並由暗物質和宇宙常數所支配的宇宙模型。

生命科學與醫學獎平均頒予
平均頒予伊恩.吉本斯 (Ian R Gibbons) 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分子與細胞生物系客席研究員和羅納德.韋爾 (Ronald D Vale) 美國加州大學三藩市分校細胞與分子藥理學教授及學系副主任暨美國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研究員

以表彰他們發現微管相聯的馬達蛋白:驅動人類發育至關重要的神經細胞生長和染色體遺傳的發動機。

數學科學獎平均頒予
亞諾什.科拉爾 (János Kollár) 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數學教授和克萊爾.瓦贊 (Claire Voisin) 法國法蘭西學院代數幾何講座教授

以表彰他們在多個代數幾何核心範疇所取得的卓越成果。這些成果革新了這領域,使一些長期令人束手無策的問題因而得以解決。

【圖:互聯網;文:邵逸夫獎基金會新聞公告】

Verified by MonsterInsigh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