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新聞

板垣公一發現雙魚座超新星

雙魚座超新星發現照片
日本山形縣板垣公一於9月26日13時(世界時),發現雙魚座NGC 7816出現一顆17.9等超新星候認體,天體位置如下(春分點2000.0):

赤經:00時03分49.21秒
赤緯+07度28分00.10秒

該天體獲得正式編號SN 2017gww後,北京天文台通過分光光譜觀測,確認其為II 型超新星。

到今年9月30日為止,板垣公一共發現累計128顆超新星。

【圖:板垣公一;文:林景明節譯自日本天文藝術網頁】

中國計劃發射24顆微型衛星探測重力波電磁對應體

天格計劃標誌及硏制的微型衛星
清華大學天體物理中心和天儀研究院昨日公佈「天格計劃」,將發射由二十四顆微型衛星組成的星座,探測重力波電磁對應的星體。

重力波是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所預言的一種時空波動,探測它的存在對人類探索宇宙起源和發展、認知自我具有重要意義。但重力波的產生非常困難。地球圍繞太陽以每秒三十公里的速度運行,發出的重力波功率僅為二百瓦。宇宙中大質量天體的加速、碰撞和合併等事件,才能形成強大的重力波,但波源距離地球都很遙遠,傳到地球時已經非常微弱。人類經過近百年努力,直到2015年9月才利用激光干涉儀重力波天文台(LIGO),首次直接探測到重力波。

「天格計劃」的目標是探測重力波在伽馬射線波段的電磁對應天體。這是一種伴隨引力波暴發產生的電磁輻射,其探測對理解極端條件下的天體物理過程非常重要。清華大學工程物理系及天體物理中心教授馮驊表示,與LIGO事件成協的伽馬射線短暴具有明亮、稀有等特點,可利用立方星平台搭載先進閃爍體探測器實現探測,通過衛星組網逐步實現全天覆蓋,利用訊號的時間延遲進行定位。目前該項目已完成初步科學論證設計報告,成功研製了實驗室測試系統,其科學意義和可行性得到了相關領域專家的認可。

天儀研究院作為微型衛星太空實驗服務商,在項目中負責微型衛星平台的研製與發射、運營、維護服務。該公司CEO楊峰介紹,「天格計劃」首顆技術驗證星將於2017年底完成研製工作,計劃在2018年乘搭快舟十一號火箭發射升空。全部二十四顆衛星的發射組網預計在2023年完成。

【圖、文:綜合自互聯網新聞報導;新聞訊息由林景明提供】

水星北極比想像寒冷得多而且藏有大量冰塊

水星北極區域全年都沒有陽光照射的隕石坑
過去三十年的研究顯示,水星灼熱的表面似乎不太可能發現冰塊,但美國布朗大學的最新研究發現,在水星北極附近的隕石坑內,大面積地表沉積物和小規模礦床同時存在,可能增加水星北極的冰塊儲量,水星北極可能比之前想像的冷得多。

上世紀九十年代,地球雷達望遠鏡在水星兩極附近的幾個火山口內發現了高反射區域,科學家們據此提出了水星可能會結冰的假設。因為水星軸線並沒有太多傾斜,所以它的極地幾乎沒有陽光直射,一些火山口底部根本接受不到陽光的照拂耀。鑑於水星並無保持表面熱量的大氣層,因此,這些被陽光遺忘的永恆陰影中的溫度被認為足夠使冰的溫度保持穩定。

2011年,美國太空總署的信使號太空船進入水星軌道,探測到與地球北極一致的訊號,從而推動了對這一假設的驗證。

在新研究中,科學家仔細分析信使號轉送回來的數據,還專門查看了太空船中用於繪製高程和跟踪表面反射率的激光高度計指標。結果發現,隕石坑中水星冰存量的總面積約為3,400平方公里。

研究人員還發現四個直徑小於五公里的沉積物區域,但更多的是從一公里到幾厘米尺寸不等的小型礦床,其可能大大增加水星的冰庫存。這與月球有點像,月球兩極也存在類似的小型冰層沉積物。

研究主要作者艾瑞爾·德思奇(Ariel Deutsch)表示:水星表面的冰水主要存在於大型隕石坑中,但我們現在發現了小規模含冰水礦床存在的證據,從而增加了水星地表的冰量庫存。

【圖:布朗大學;文:節錄自國家航天局網頁;新聞訊息由林景明提供】研究全文刊登在已經出版的《地球物理研究》期刊

天文學家找到一顆幾乎不反光的系外行星

畫家筆下幾乎不反光的系外行星
加拿大蒙特利爾麥基爾大學(McGill University)科研團隊從哈勃太空望遠鏡觀測的數據中,發現距離地球1400光年有一顆編WASP-12b的巨大系外行星,它的反照率只有0.064,能吸收約94%的可見光,這讓它看起來比新鮮的瀝青還黑許多。,相比之下,月球的反照率為0.12,地球反照率為0.37,而太陽系冰冷的土衛二的反照率高達1.4。

WASP-12b的體積大約是木星的兩倍,每1.1個地球日繞母體恆星一周。超近距離的公轉軌道使其成為一個奇怪的世界。主恆星的強引力將其拉成了一個雞蛋形狀,溫度高達攝氏2600度。

自從2008年發現以來,WASP-12b已經受到廣泛的研究,但2016年10月,當泰勒·貝爾(Taylor Bell)研究團隊再次通過美國太空總署哈勃太空望遠鏡成像光譜儀觀察它的時候,發現它的反照率低得驚人。雖然還有其它已發現的巨大熱行星極其黑暗,但總體來說都比WASP-12b要冷,它們吸收光的主要原因可能是雲層和鹼金屬。但對WASP-12b而言並非如此,因為它太熱了,分子氫在WASP-12b的大氣中分解為原子氫,正是原子氫和氦氣共同組成了黑暗星球的輪廓。

WASP-12b是第二顆用光譜測量方法確定反照率的系外行星,另一顆編號HD 189733b的黑暗行星,似乎是深藍色的。貝爾指出兩顆星體的顯著差異顯示,進行這類光譜觀察非常重要。雖然WASP-12b幾乎沒有反射可見光,但它本身卻散發出波長比可見光更長的紅外光。

【圖:美國太空總署;文:節錄自科學網頁;新聞訊息由林景明提供】

台灣福衛五號傳回的首批照片全失焦

畫家筆下的福爾摩沙衛星五號
台灣研發的福爾摩沙衛星五號光學遙測衛星(簡稱福衛五號)9月7日傳回的首批遙測影像照片模糊不清,據初步分析,可能是遙測取像儀的焦距產生偏移。目前正對遙測取像儀進行系統調校對焦,太空中心也同步在地面做實體模擬測試,嘗試各種提升影像品質的遙控方式。 如果經過遙控校準仍無改善,衛星拍照功能恐怕失效報廢。

【圖、文:綜合自互聯網新聞報導】

中國和阿根廷合作40米射電望遠鏡項目建設取得新進展

中阿40米射電望遠鏡選址基石
中國與阿根廷合作,在阿根廷聖胡安省聖胡安大學的小獅子山天文台設立40米的中阿射電望遠鏡(China-Argentina
Radio Telescope,簡稱 CART)與國際VLBI、天文觀測、大地測量、深空探測等領域合作研究。40米射電望遠鏡建成後將是南美洲最大口徑的射電望遠鏡,也是中國放置在海外的首台中大型天文觀測設備。

【圖:互聯網;文:節錄自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網頁;新聞訊息由林景明提供】

【訃告】本會前任學術及活動委員梁建南先生逝世

本會前學術及活動委員梁建南先生於10月12日在家中猝然離世,享年六十歲。

梁建南先生在上世紀七十至九十年代活躍於香港天文界,他擅長天文觀測和攝影。期間他積極參與學會的工作,包括學界活動、天文展覧、天文大會,也協助編寫觀測手冊。他曾經是本會第六、第九、第十屆學術委員,第十一、第十二屆活動委員,第十三屆辦事處委員及第十四屆後補委員 ; 並多次得到本會的服務獎。

梁先生亦曾是本會掩星組的一位活躍組員,進行了很多日、月食及掩星的觀測及推廣工作,對於他的離世,本會及掩星組仝人深感惋惜。

【圖:Edwi…

中國天文學家揭開射電噪活動星系核的演化模式

無量綱化的密度演化和光度演化
中國科學院雲南天文台袁尊理、王建成團隊結合全面的觀測數據,充分考慮樣本譜指數分佈的影響,利用貝葉斯方法計算了活動星系核的射電光度函數,發現射電噪活動星系核的演化遵從由密度演化和光度演化共同主導的混合演化模式,並給出了無量綱化的密度演化和光度演化。

【圖、文:節錄自中國科學院雲南天文台網頁】研究全文刊登在已經出版的《天體物理學報》

中國天文學家利用郭守敬望遠鏡數據發現四顆新的DA型脈動白矮星

四顆脈動白矮星的光變曲線以及光變曲線的頻譜
北京師範大學博士後蘇杰和付建寧教授等人從已發表的基於郭守敬望遠鏡數據的白矮星星表中,發現了4 顆新的DA 型脈動白矮星。

白矮星是中、小質量恆星演化的晚期階段,是一種由電子簡併態物質構成的緻密天體。由於銀河系中大約98% 的恆星最終都會演化成為白矮星,因此白矮星的研究對於認識和了解恆星演化規律以及銀河系演化歷史具有重要意義,而DA 型白矮星則是所有已知白矮星中數量最多的一類。當DA 型白矮星的有效溫度在12500 K 到10500 K 之間時,白矮星的整體結構會發生振動,從而表現出亮度的變化,成為脈動白矮星。通過對脈動白矮星光變的觀測和分析,可以確定白矮星的基本參數並了解其內部結構。目前已知的DA 型脈動白矮星數量大約為二百顆,為了更全面地研究脈動白矮星性質並進行星震學研究,搜尋新的脈動白矮星是很有必要的。

蘇杰等人首先利用已發表的基於郭守敬望遠鏡數據的白矮星星表中的恆星有效溫度,篩選出位於脈動不穩定帶內的候選體,然後分別利用麗江2.4米和興隆2.16米望遠鏡進行時序測光觀測,以確定它們是否存在光變。在最近完成的工作中,有4 個候選體被發現具有顯著的光度變化,可以確認是脈動白矮星。附圖展示的是這四顆脈動白矮星的光變曲線以及光變曲線的頻譜,可以看到它們具有顯著的光變特徵。

【圖、文:節錄自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網頁】

中國天文學家在黑洞迷你爆發的研究取得新進展

迷你爆發的態躍遷光度比主要爆發小十倍
至今為止,天文學家在銀河係發現了大約60個黑洞雙星系統,其中的絕大部分都是暫現源,也就是在大部分的時間里黑洞都處於寧靜態,輻射光度(發光本領)非常低,突然某一天開始爆發,輻射光度隨後可以增加成千上萬倍甚至上百萬倍,通常幾個月之後又回到了寧靜態。在這類系統中,在相當長的伴星演化時期裡,由於黑洞強大的引力,伴星物質會發生轉移,在黑洞周邊形成吸積盤。在黑洞爆發期,物質吸積過程活躍,吸積盤內區的溫度可以達到幾百萬度,從而發出強烈的X射線。

暫現源還存在一種迷你爆發,對應的光度和爆發時間都比主要爆發更小。但由於其光度低,持續時間短,目前對迷你爆發的觀測研究還很少,對它的產生機制還不了解。近日,上海天文台的余文飛研究員帶領的團隊對GRS1739-279這顆暫現源的兩次迷你爆發進行了研究,發現這兩次迷你爆發中都存在經典的X射線能譜態躍遷,顯示了黑洞譜態躍遷產生的光度跨越了極大的範圍,而且,低光度下的黑洞吸積流不止一種模式。

【圖、文:節錄自中國科學院上海天文台網頁;新聞訊息由林景明提供】研究全文刊登在已經出版的英國《皇家天文學會月刊》

Verified by MonsterInsigh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