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新聞

火星上隨季節反復出現的條紋是流沙不是水

美國太空總署火星偵察軌道器(Mars Reconnaissance Orbiter)在火星斜坡上發現的一條條暗色紋線,以前認為是水下流動的證據。但是最新研究解釋為沙粒和沙塵向下滑落而形成黑色條紋(稱之為季節性斜坡條紋recurring slope lineae),而不是由於滲水使地面變黑。

美國地質調查局天體地質科學中心(U.S. Geological Survey's Astrogeology Science Center)、美國亞利桑那大學和行星科學研究所(Planetary…

碳氫霧霾讓冥王星表面溫度比預期冷

行星大氣的組成成分通常可決定可在大氣中留住多少熱能。然而對冥王星而言,根據其已知大氣組成所做的溫度預測,卻比新視野號(New Horizons)太空船在2015年飛掠冥王星時測到的還要高。聖塔克魯茲加利福尼亞大學(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ta Cruz)助理教授張輝(Xi Zhang)等人最新研究顯示:這個預測和實測的差異,來自冥王星冰凍大氣中的霧霾粒子所具有的奇特降溫機制。

張輝等人表示:冥王星大氣是第一個行星級天體中,已知大氣能量貯藏方式是被固態霧霾粒子主宰,…

天文學家發現雪茄型狀的星際小行星

天文學家證實發現編號1I/2017 U1的小行星(舊稱 A/2017 U1、C/2017 U1 泛星彗星)是一顆好像雪茄的長條形狀小行星。這項發現可望為其它太陽系的形成之謎提供線索。

發現者將這顆小行星暫叫「首使」ʻOumuamua(ʻOu mua mua 是夏威夷語,意思是:是首個來自星際的使者)。小行星長四百米,形狀十分狹長,闊四十米,自轉一次大約7.3小時。這顆小行星形狀古怪,與我們太陽系內生成並觀測到的約七十五萬顆小行星和彗星截然不同。天文學從它的軌道數據得出結論,是經過太陽系的一顆星際天…

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宣佈繼續支持阿雷西博天文台

波多黎各阿雷西博天文台(Arecibo Observatory)最近受到颶風瑪麗亞的襲擊,幸運的是,評估結果顯示,該天文台的很多儀器似乎都沒有遭到破壞。但颶風損失可能會威脅到阿雷西博天文台的未來運營。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近日宣佈,將繼續支持阿雷西博的工作,但會大量縮減經費。

有五十四年歷史的阿雷西博天文台曾是世界上最大的單碟射電望遠鏡,之後被中國五百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項目超前。阿雷西博天文台用於一系列科學研究,包括深空射電天文學和行星、小行星和地球大氣的雷達研究。

【圖:互聯網;文:節錄自科學網…

研究揭開宇宙射線和中微子的可能來源

宇宙射線和中微子是來自太空,而且每天都在轟擊地球的亞原子粒子的一部分。不過,是什麼產生了這些難以探測的粒子?一組由來自德國電子同步加速器(Deutsches Elektronen-Synchrotron )研究所博士生丹尼·彪(Daniel Biehl)為首的硏究團隊,發現白矮星上的潮汐力瓦解事件或者要對此負責。

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的塞西莉亞·龍娜仙妮(Cecilia Lunardini)副教授指出,當恆星離黑洞太近導致其被強引力撕裂時,潮汐力瓦解事件便會發生,被摧毀…

天文學家揭露木星大紅斑這麼紅的原因

木星大紅斑獨特顏色一直是個謎。如今研究人員對於它如何變得這麼紅有了一定了解,紅色是由於雲蓋含有豐富的氨,加上持續千百萬年的強烈太陽輻射形成。

氨形成了木星大氣的頂層。下面則是由在地球溫度下會分解但在木星上保持穩定由硫化銨化合物構成的雲層。最低的雲層是水。所有三種氣體形成了白色雲層。

來自美國北亞利桑那大學的馬克·利那(Mark Loeffler)懷疑,來自太空的高能輻射使雲層中的分子分裂,碎片則結合在一起形成人眼看上去是紅色的複雜化合物。

利那發現,用高能質子輻射硫化銨會產生帶顏…

第六次再度發現重力波

日前科學家宣布第六度偵測到重力波訊號,這次的訊號名為GW170608,顧名思義,是在2017年6月8日偵測到的。

這次的重力波是由兩個小質量黑洞合併所造成,兩個黑洞的質量分別為七倍和十二倍太陽質量,距離我們約十億光年遠,合併後所造成的黑洞約有十八個太陽質量,約有相當於一個太陽質量的能量,在碰撞中以重力波的形式釋放出來。

【圖、文:節錄自台北天文館之網路天文館網頁;新聞訊息由林景明提供】…

【訃告】本會前任委員李尚宜先生逝世

本會前任委員李尚宜先生今早離世,享年六十歲。

李尚宜先生在上世紀七十至九十年代活躍於香港天文界。期間他積極參與學會的工作,包括學界活動、天文展覧、天文大會,並且擔任第七屆候補委員、第九屆總務委員和第二屆天文大會籌委會主席;他多次得到本會的服務獎。

對於他的離世,本會仝人深感惋惜。

【資料由梁家明、梁淦章及李尚宜太太提供】

擁有47平方度超廣視野的帕洛馬瞬變工廠望遠鏡開光

台灣中央大學及清華大學聯合組成的探高計畫,過去幾年在科技部的支持下參與由美國加州理工學院所主導的大型國際合作計劃:帕洛馬瞬變工廠(Palomar Transient Factory,簡稱為PTF),並獲得豐碩的科學成果。該計劃於今年初達成階段性任務後功成身退,並將於今年底邁入另一個重要的里程碑,且更名為「史維基瞬變探測器(Zwicky Transient Facility,簡稱為ZTF),原先使用在PTF上的7平方度廣視野相機將更換成擁有47平方度視野的超廣角相機(一幅影像可同時容納213個月亮),…

外星人可能比原本認為的還要與人類相似

人類對於外星人的長相,有著各式各樣的想像,絕大部分都與人類迥異。牛津大學動物學系(Zoology)科學家山姆·萊文(Sam Levin)首度把演化論(theory of evolution)物競天擇(natural selection)概念,就科學家在地球上所見的化學、地質和物理等各方面,給予不同的趨近途徑,利用演化論來預測和地球情狀無關的外星生命會演化到什麼樣的複雜程度。透過這樣的應用,能對外星人可能有的行為模式有更深入的瞭解。研究結果顯示:外星人經歷的演化過程和機制(如天擇論)會影…

Verified by MonsterInsigh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