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新聞

中國天文學家揭露大質量恆星誕生中物質聚積過程

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南美觀測站袁敬華博士和李金增研究員帶領的國際團隊揭露了大質量恆星誕生過程中物質從分子云到原恆星聚積的完備圖景。

作為宇宙中電離輻射和重金屬元素的主要貢獻者,大質量恆星在星際介質物理與化學演化、星團與星系形成和演化中扮演重要角色。數目少、距離遠、演化快且早期階段嵌埋深等特點致使大質量恆星誕生過程謎團重重。其中一個關鍵問題是大質量恆星如何在形成過程中實現物質聚積。

主流大質量恆星形成模型提供了兩種不同的圖景。單體吸積模型(Monolithic Accretion )把大質量恆星形…

羅塞塔號收集的三萬五千粒灰塵暴露彗星的化學成分

歐洲太空總署羅塞塔號太空船上的質譜儀收集了三萬五千粒灰塵,其中包含已知的最原始、富含碳的物質,經分析後得到了楚留莫夫·格拉希門克彗星(67P/ Churymov-Gerasimenko)的化學成分列表。研究人員表示,這顆彗星的成分自太陽系形成至今,幾乎沒有變化。

楚留莫夫·格拉希門克彗星誕生於約四十六億年前的太陽系形成初期,它的平均直徑約4公里,被視為一個飛行著的冰箱,儲存著最原始的物質。而羅塞塔號太空船是歐洲太空總署的無人太空船計劃,於2004年發射升空。2014年8…

超大質量黑洞附近竟然有年輕的恆星

阿塔卡馬大型毫米波/次毫米波陣列(Atacama Large Millimeter/submillimeter Array,簡稱 ALMA)的最新觀測結果顯示,即使在銀河系最動蕩的區域,也具備誕生恆星的條件,而這種情況可能在整個宇宙中都存在。

人馬座A位於距離地球二萬六千光年處的銀河系中心,那裡有相當於四百萬個太陽質量的超大質量黑洞,因具有強大的潮汐力和強烈的紫外線及X射線輻射,一直認為不利於恆星的誕生和形成,尤其是像太陽這樣的低質量恆星。但是研究數據顯示,在距人馬座A黑洞中心僅三光年的地方,發現…

伽利略自由落體理論通過太空驗證

等效原理是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的基本假設之一,四百多年前,伽利略提出自由落體理論並在比薩斜塔對等效原理進行了當時最精確的實驗測試。現在,這種自由落體理論首次在太空獲得驗證。

法國微型衛星對等觀測系統 (Micro-Satellite à traînée Compensée pour lʻObservation du Principe dʻEquivalence,簡稱 MICROSCOPE )試驗組證明,該旋轉衛星上的兩個物體在經歷一千五百多次繞地…

天文學家首次測得銀河系外恆星運動參數

美國太空總署的哈勃太空望遠鏡與歐洲太空總署的蓋亞(Gaia)太空望遠鏡聯手,得以首次測量到銀河系外星系中的恆星運動參數。

時至今日,通過測量由都卜勒效應(Doppler effect,中國大陸譯作:多普勒效應)引起的紅移,天文學家已能掌握一些朝向或遠離我們的恆星運動。但是,測量宇宙中的“自然運動”則困難得多,因為要做到這一點,需要經年曆久地精確測量恆星的位置,而其涉及巨大的天文距離。這就意味著從地球角度看,我們銀河系中的許多恆星在天空中幾乎是絲毫不動,更不用說銀河系外的恆星…

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悟空獲得迄今最精確高能電子宇宙線能譜

中國科學院日前舉行新聞發佈會,宣佈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Dark Matter Particle Explorer,簡稱DAMPE,)「悟空」取得首批重大科學成果。利用「悟空」採集到的數據,科研人員獲得了世界上迄今最精確的高能電子宇宙線能譜。

「悟空」於2015年12月17日發射成功,在軌運行的前五百三十天共採集了約二十八億顆高能宇宙射線,其中包含約一百五十萬顆25GeV以上的電子宇宙射線。基於這些數據,科研人員成功獲取了目前國際上精度最高的電子宇宙射線探測結果。「悟空」的電子宇宙射線的能量測量範圍…

聯盟號運載火箭發射失敗十九顆衛星未能送入軌道

俄羅斯東方航天發射場今日香港時間13時41分發射「聯盟-2.1B」運載火箭,火箭發射升空約一小時後,首顆流星M 2-1衛星應飛入過渡軌道,並開始向地面發送遙測訊號,但到了17時54分,所有衛星都無法建立通訊,俄羅斯聯邦航天局宣佈此次發射的火箭未能將所攜帶的十九顆衛星送入預定軌道,發射任務失敗。

這次是東方航天發射場自從2016年啟用以來的第二次發射任務。俄羅斯聯邦航天局成立調查小組,尋找今次發射失敗的原因。

【圖、文:綜合自互聯網新聞報導】…

著名的行星攝影及觀測者在港進行月球行星拍攝及觀測研討會

由香港天文學會主辦的月球行星拍攝及觀測研討會,今日在香港科學館舉行,共有二百多天文同好及天文攝影愛好看參加。世界著名的英國達米安·皮治(Damian Peach)和菲律賓華裔吳華鎮(Christoper Go)兩位行星攝影及觀測者分別利用智利一米的望遠鏡及參與哈勃太空望遠鏡進觀測及拍攝了高解像的太陽系天體照片,而本地及大中華地區同好於研討會發表月球行星觀測的經驗。此外硏討會中有頒發小行星命名牌匾給予達米安·皮治、梁淦章和余惠俊三位的紀念儀式。

【圖:香港天文學會】 …

星際小行星「首使」的真實面貌是暗紅而扁長的大石塊

天文學家前陣子剛確認發現了第一顆來自太陽系以外的小行星。後續利用歐洲南方天文台位在智利的超大望遠鏡(Very Large Telescope,VLT)和世界各天文設施進行聯合觀測研究後,顯示這顆獨特的小行星進入太陽系之前,已經在太空中旅行了數百萬年之久。而整顆小行星是色調偏暗紅色,外型極扁長,含有金屬含量極高的岩質天體。

由於「首使」ʻOumuamua( ʻOu mua mua 是夏威夷語,意思是:首個來自星際的使者)已經通過軌道近日點,現在已經處在遠離太陽系內側,航向太陽系外的旅程上,遠離速度相…

第二代粒子和天體物理氙探測器團隊發表軸子探測最新結果

第二代粒子和天體物理氙探測器(Particle and Astrophysical Xenon Detector II,簡稱 PandaX II)暗物質探測國際合作組在軸子(axion)探測方面的最新實驗結果未發現軸子的蹤跡,從而進一步壓縮了軸子所可能存在的參數空間。

軸子是理論物理學家為了合理解釋強相互作用中CP守恆而提出的一種玻色子。同時軸子及一些類軸子粒子(axion-like partiles)也能作為暗物質的一種候選粒子,因此目前國際上有很多合作組正在進行軸子的搜索。根據理論預測,軸子可…

Verified by MonsterInsigh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