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新聞

日本發現地球周圍有壯觀氫原子大氣層

日本立教大學等研究小組通過探測衛星首次確認,圍繞著地球有一層薄薄的氫原子大氣,其範圍相當於從地球到月球約二十四萬公里的距離。該研究成果發表在美國《地球物理學研究雜誌》(電子版)上。

這一現象最初是在1972年由太陽神十六號從月球表面觀測到的,但至今不知其擴展範圍究竟有多大。該研究小組通過2014年與小行星探測太空船「隼鳥二號」一起發射的超小型探測衛星「南河三」對距地球約一千五百萬公里處用萊曼阿爾法攝影機(Lyman Alpha Imaging Camera)拍攝到的畫像進行分析,探明了地球周圍大致…

凱克天文台利用近紅外階梯光柵光譜儀獲取開光數據

凱克天文台(W. M. Keck Observatory)的天文學家成功達到一個新的里程碑。他們利用加州理工學院製造的近紅外階梯光柵光譜儀(Near-Infrared Echellete Spectrometer,簡稱 NIRES),獲取了第一批科學數據。

凱克天文台-加州理工學院NIRES團隊利用NIRES進行開光測試,得到行星狀星雲NGC 7027的光譜圖像。

凱克天文台台長希爾頓·劉易斯(Hiton Lewis)表示凱克天文台不斷努力提供符合科學界高需求的儀器,並且滿足不斷變…

超大質量黑洞控制星系恆星形成

天文學家發現星系中心的黑洞質量,和這個星系的恆星形成歷史大有關係!年輕星系有大量的新恆星生成,但隨著星系演化,這些活動最後也會平靜下來。最新研究顯示,星系中心的黑洞質量,決定了這些恆星形成活動何時終止。

每個大質量星系的中心都有超大質量黑洞(supermassive black holes)存在,這些黑洞的質量超過太陽的一百萬倍。我們可以從黑洞對星系恆星所產生的影響,或是活躍星系核(active galactic nucleus ,簡稱 AGN)的強大輻射,發現這些黑洞。天文學家認為,從活躍星系核…

中國天文學家利用郭守敬數據搜尋熱亞矮星取得重要進展

熱亞矮星是一類中心正在進行氦燃燒並且具有很薄氫包層的特殊恆星,在赫羅圖上,它們一般位於水平分支的極藍端,因此又被稱為極端水平分支星。熱亞矮星的研究與橢圓星系的紫外超(ultraviolet excess)現象、Ia 型超新星前身星等研究緊密相關,熱亞矮星的形成及其性質對於研究恆星物理學、球狀星團和星系具有重要意義。

目前,已知的熱亞矮星數量很少,為了更好地研究熱亞矮星,需要搜尋大量的熱亞矮星以擴充樣本數量。近年來,郭守敬望遠鏡以其強大的光譜獲取能力,完全具備搜尋大量熱亞矮星的潛力,其…

中國科學家提出宇宙大爆炸鋰豐度問題解決方案

大爆炸理論認為宇宙起源於一個輻射主宰的快速膨脹,隨著宇宙不斷膨脹冷卻,初期核合成在大爆炸開始半小時後就已結束,產生了氫、氦、鋰幾種初期核素。其中D、3He、4He豐度的預測值與天文觀測值符合得很好,唯獨7Li的預測值是天文觀測值的3倍,被稱為大爆炸鋰豐度問題。在過去幾十年,來自天體物理界和核物理界的科學家們一直試圖解決該問題。

由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所和國家天文台主導,聯合西班牙加泰羅尼亞理工大學、西班牙加泰羅尼亞空間研究所、日本東京大學、美國聖母大學等七家單位的核天體領域同行,利用非廣延統計(Ts…

脈衝星旁可能也有適居行星

理論上,在脈衝星旁,可能也有適居行星存在!脈衝星(pulsar)是一種快速旋轉的中子星,會發出極短的脈衝輻射。根據最新的研究顯示,這樣的行星可能有濃厚的大氣,能將脈衝星放出的致命X射線和高能粒子轉換為熱能。

脈衝星周遭的環境非常嚴苛,是大質量恆星在生命末期經歷超新星爆炸後,所形成的塌縮核心,只有10到30公里寬,具有強烈的磁場,會吸積物質,並且規律地放出X射線和高能粒子。

雖然如此,脈衝星周圍仍可能有系外行星存在。第一顆在脈衝星旁發現的系外行星是PSR B1257+12,但目前天文學家不知道這些…

美國太空總署平流層紅外線天文台的新技能

今年是美國太空總署的平流層紅外線天文台(Stratospheric Observatory for Infrared Astronomy,簡稱
SOFIA)運作的第四個年頭,今年它似乎很忙,任務將包括觀測天體磁場、恆星形成區域、彗星、土衛六等。

SOFIA實際上是一架改裝過的波音747SP噴氣客機,攜帶一台直徑2.54米(100英寸)的望遠鏡,是美國太空總署和德國航天中心的聯合項目。該天文台的最新設備高分辨率機載寬頻攝像機(HAWC +)上的偏光計可對入射光波進行測量,結果將幫助研究人員理解磁場…

第349號小行星表層下似有水冰

小行星絕大多數分佈於火星和木星軌道之間的主帶區域。小行星上可能蘊含了地球生命和水體起源的重要線索,同時也蘊藏著太陽系形成初期的原始信息,無疑具有極其重要的科學研究價值。第349號小行星 Dembowska在1892年12月9日發現,是一顆主帶小行星,它很亮,自轉很快,自轉軸與軌道面的夾角很小;它的近紅外反射光譜與灶神星的光譜十分相似,所以可能發生過熔融分異的歷史。它的軌道半長徑為2.92379 天文單位,靠近太陽系雪線,因而可能有水冰的存在。但是,至今為止,人們對於這顆小行星的基本物理信息仍不是很確…

太陽系可能誕生於氣泡中

太陽系是如何誕生的?這仍然是個未解之謎。美國一項新研究認為,太陽系形成於一類巨大的恆星沃爾夫-拉耶星(Wolf-Rayet star)周圍的氣泡中。
  
目前的主流理論是太陽係幾十億年前誕生於超新星附近。但早期太陽系留下的隕石顯示存在大量的同位素鋁-26,而同位素鐵-60較少。這與超新星理論相悖,因為超新星同時產生上述兩種同位素,不大可能一種同位素帶到太陽系,而另一種卻沒有。
  
美國芝加哥大學研究人員提出一種新假設,沃爾夫-拉耶星能釋放大量同位素鋁-26,但沒有同位素鐵-60,太陽系的誕生可能…

國家天文台北京-亞利桑那巡天項目取得重要進展

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與美國亞利桑那大學之間的國際合作項目,北京-亞利桑那巡天項目取得重要進展,其中一份星表包括了三億五千萬顆恆星和星系的測光信息。計劃利用美國的2.3米口徑Bok望遠鏡完成北銀冠天區五千五百平方度的g波段和r波段的圖像觀測。

項目負責人、國家天文台研究員周旭說,2015年至2017年,北京亞利桑那巡天項目觀測夜數超過二百五十個,已完成預定觀測面積的72%,測光深度優於國際知名的斯隆數字巡天項目,接下來還需要約一百個觀測夜完成剩餘巡天觀測。

北京亞利桑那巡天項目已先後於2015年…

Verified by MonsterInsigh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