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學家捕捉到罕見中型黑洞


黑洞,這種普遍存在於宇宙中的密度超乎想像的極端天體,就連大小也十分極端,一些特別大,又有一些特別小。天文學家已經發現了幾十個小型和幾十個大型黑洞,但中等大小的黑洞只有那麼幾個。如今,研究人員為黑洞的少數群體又添一員,一個潛在的中型黑洞。

這個黑洞存在於一個遙遠的矮星系中,天文學家通過恆星吞噬時噴射出的明亮碎屑,捕捉到這個宇宙野獸。如果能以這種方式找到更多類似的食客,可能會支持中型黑洞是超大質量黑洞種子這個理論。

美國哈佛大學天體物理學家伊戈·奇林加里安(Igor Chilingarian)認為,知道有多少個矮星系擁有中型黑洞將成為一個突破點。這不僅可以回答黑洞如何萌芽和發展問題,還可以幫助理解星系是如何形成。

這個中型黑洞是由天文合作項目,年輕超新星實驗(The Young Supernova Experiment,一個泛星 PanSTARR 望遠鏡巡天計劃)發現。項目的目的在尋找在生命末期爆發的恆星。研究團隊每隔幾天就用汎星計劃位於夏威夷的一對1.8米口徑望遠鏡觀察天空的同一區域,希望在超新星爆發後的幾小時或幾天內捕捉到它。但2020年6月,天文學家在例行巡天中捕捉到其他東西,是一顆在近十億光年外的矮星系中迅速變亮的天體。

丹麥哥本哈根大學女天文學家莎洛蒂·安格斯(Charlotte Angus)博士說:「我們非常幸運,且把握住了良機。」在接下來的幾周里,研究人員繼續使用地面望遠鏡和哈勃太空望遠鏡觀察這個稱為AT 2020neh的天體,進而發現它的亮度在13天後達到峰值,然後開始緩慢下降。

該亮度隨時間變化的曲線形狀和光譜特徵與超新星不匹配,看起來更像是一次潮汐瓦解事件(tidal disruption event)一個相當於數百萬甚至數十億顆太陽質量的巨大黑洞撕裂一顆恆星,吞噬掉後者的一部分,並將剩餘的部分以明亮的過熱弧線形式噴射出來。這個過程彷彿是一場大型的燈光表演。

但該天體達到亮度峰值的速度是典型潮汐瓦解事件的兩倍多。於是為該事件建立模擬模型的理論學家預測,較小的黑洞會產生亮度快速達峰的潮汐瓦解事件。研究人員利用模型計算出AT 2020neh亮度隨時間變化的曲線,推測這是由一個質量在十萬到一百萬顆太陽質量之間的黑洞產生。

天文學家認為,所有正常大小的星系都有一個超大質量的黑洞。但矮星系是否都含有中型黑洞則是一個懸而未決的問題。安格斯表示:「因為矮星系小而弱,它們很難探測到。」

年輕超新星實驗的研究人員利用中等程度的潮汐瓦解事件,發現探測矮星系內中型黑洞的新方法。如果他們能夠探測到足夠多的樣本,就可能發現星系中心黑洞的大小是否與星系大小同步增長(這在更大的星系中已經發現)。如果這種關係也在矮星系中存在,並一直延伸到大星系中,那麼星系是通過小星系合併變大,而非從一團巨大的氣體雲中聚結而成的觀點就得到了支持。

目前,星系是如何形成和成長的,在天體物理學中仍是未知數,天文學家希望新的更靈敏的望遠鏡,如韋伯太空望遠鏡等,能夠探明這一點。

【圖:美國太空總署;文:節錄自科學網頁;新聞資訊由林景明提供】 研究全文刊登在2022年11月10日出版的《自然-天文學》期刊 ;標題是:A fast-rising tidal disruption event from a candidate intermediate-mass black hole

發表評論

Verified by MonsterInsigh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