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香港上空射電天文學觀測成果首次刊登於國際天文學術期刊
由香港天文學會理論天文組組長,香港理工大學應用數學系專任導師梁振聲博士帶領的團隊,首次在2019年及2020年利用位於大潭何鴻燊天文觀測站的小型射電天文望遠鏡,在香港上空收集到射電日偏蝕的數據。團隊前後利用約兩年時間,成功開發出一種利用小型射電望遠鏡的數據處理方法。
梁振聲博士團隊使用意大利 Radio2Space 公司設計和製造的SPIDER 300A小型射電望遠鏡對太陽進行觀測。2020年6月21日,他們在香港出現的一次百分之八十九食分的日偏蝕觀測中,測到射電流量密度隨時間改變的曲線(即光變曲線)和日蝕的二維動態假色圖。團隊還採用了semi-pipeline方法來處理數據,所得的結果和射電望遠鏡內置軟件所得的結果相同。他們得出在日蝕食甚時的太陽射電流量密度只減少 55±5%,而同一日蝕的光學食甚太陽表面面積被遮蓋了86.08%。
當天在同時段的時間也在可觀自然教育中心暨天文館用另一台射電望遠鏡進行同步觀測,這台可觀自然教育中心暨天文館的射電望遠鏡也在2019年12月26日在香港上空觀測了另一次射電日偏蝕。兩次的結果都在本次論文中說明了。
是次成果對一眾業餘天文學家來說,實在令人十分鼓舞。足見香港這彈丸之地,只要憑著一股對科研的熱誠,亦能培育出一批天文人才。
梁振聲博士特別鳴謝團隊成員﹕可觀天文中心霍啟東老師和許浩強老師、曾展鈞老師、香港天文學會理論天文組成員吳國偉先生、李澤民博士、陳錫康同學、羅文輝先生、馮寶基老師、香玲瓏先生等。此外,團隊亦得到皇仁舊生會、香港大學物理系、可觀自然教育中心暨天文館的支援及合作。亦感謝香港大學袁國勇教授、何鴻燊博士基金會何超鳳小姐、香港大港物理系吳志勇教授的支援。
梁振聲博士冀盼日後能做出更多的天文成果,培育更多的天文人才。
【圖:梁振聲博士;文:節錄自香港天文學會2022年7月5日新聞公佈】研究全文刊登在2022年7月出版,第35卷第一期的《羅馬尼亞天文學術期刊》;標題是:Solar eclipse observations with small radio telescope in Hong Kong in the 21 cm radio frequency b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