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開地球首次大規模滅絕背後的秘密


恐龍在一次的大滅絕中消失,但你知道還有其他的物種大滅絕嗎?有五次最重要的大規模滅絕,被稱為五大滅絕,在特定的地質時期,整個地球上至少有四分之三的物種面臨滅絕。隨著目前全球變暖和氣候變化的趨勢,許多研究人員認為目前可能處於第六次的階段。

發現地球大滅絕的根本原因一直是科學家的熱門話題,因為瞭解導致過去大多數物種滅絕的環境條件,可能有助於防止未來發生類似事件。

來自美國雪城大學(Syracuse University)地球和環境科學系和其它世界各地大學的團隊最近共同撰寫了一篇探討晚奧陶紀大滅絕(Late Ordovician mass extinction)的論文,這是五大滅絕(約4.45億年前)中最早的事件。大約85%的海洋物種,其中大部分生活在大陸附近的淺海中,在那段時期消失。

與白堊紀-第三紀滅絕事件(恐龍和其他物種在大約6,550萬年前突然滅絕)的快速大規模滅絕不同,晚奧陶紀大滅絕經歷了一段很長的時間,估計在不到50萬年至200萬年之間。圍繞晚奧陶紀大滅絕的主要爭論之一是海水中缺氧是否導致了那個時期的大規模滅絕。

雪城大學地球和環境科學陸尊禮教授和他的學生測量了那個時期的碳酸鹽岩石中的碘濃度,為不同海洋深度的氧氣水平貢獻了重要的發現。碳酸鹽岩石中碘的濃度可作為地球歷史上海洋氧含量變化的指標。

他們的數據與數值模型相結合,表明在大多數生物生活的淺海棲息地,沒有缺氧或缺氧加劇的證據,這意味著奧陶紀晚期發生的氣候變冷與其他因素很可能是造成的原因。

陸尊禮教授說:「幾十年來,這一領域的主流觀點是,全球變暖導致海洋失去氧氣,從而影響海洋的宜居性,可能會破壞整個生態系統的穩定。」

雖然晚奧陶紀滅絕的原因尚未完全達成一致,但該團隊的研究排除了氧化作用的變化作為滅絕的單一解釋,並增加了新的數據,支持溫度變化是晚奧陶紀大滅絕的致命機制。

【圖:加拿大渥太華大學;文:節錄自台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網頁】研究全文刊登在2021年11月1日出版的《自然 - 地球科學》期刊 標題是:Vertical decoupling in Late Ordovician anoxia due to reorganization of ocean circulation

發表評論

Verified by MonsterInsigh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