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學家首次通過測量證實銀河系自轉速度正在減慢


近三十年來,有理論曾預測銀河系自轉速度正在減慢,但並沒有得到實證。銀河系有一個由幾十億顆恆星組成的棒旋結構,數據和分析發現,自這個棒旋結構誕生以來,它的自轉速度下降了四分之一。這是人類第一次通過測量對銀河系自轉速度減慢加以證實,天文學家認為,該測量結果為暗物質研究提供了新的認知,且很可能正是暗物質使到銀河系自轉速度減慢。

英國牛津大學、倫敦大學等機構研究人員利用蓋亞(Gaia)太空望遠鏡,對銀河系棒旋結構的一組恆星:武仙座星流(Hercules stream)進行數據分析。這組恆星的運動與棒旋結構產生共振,保持和棒旋結構相同的速度圍繞銀河系中心運動。由於武仙座星流處在拉格朗日點(Lagrange point),它也受到棒旋結構的重力所影響,這種情況下,如果棒狀結構的自轉速度下降,這些恆星便會逐漸遠離銀河系中心,以此才能和棒旋結構的自轉速度相配合。

研究人員發現,武仙座星流的恆星含有豐富的重元素(天文學所稱的金屬)可以證明它們正遠離銀河系中心,由於棒旋結構不斷減速,它們在向外圍移動,進一步數據及推斷顯示:這個由數十億顆恆星組成、相當於數兆個太陽質量的棒旋結構,自誕生以來它的自轉速度變慢了至少24%。

團隊認為,減速的原因很可能就是暗物質起了剎車作用。英國倫敦大學學院馬拉德太空科學實驗室(Mullard Space Science Laboratory)天文學家稱:「天體物理學家長期以來懷疑銀河系棒旋結構的自轉速度在不斷變慢,現在終於掌握了相關證據。棒狀結構自轉減速的原因是暗物質,此前天文學家通過測量星系的重力和可見物質重力的差值,去推測暗物質的存在,但此次研究則為未來提供了通過質量去了解暗物質全新手段。」

暗物質是理論上提出的大量存在星系中的一種不可見的物質,天文學觀測中發現的疑似違反重力的現象,可以在假設暗物質存在的前提下得到很好的解釋。

【圖:Pablo Carlos Budassi;文:節錄自科學網頁;新聞資訊由林景明提供】研究全文刊登在2021年4月19日出版的英國《皇家天文學會月報》

發表評論

Verified by MonsterInsigh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