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星早期氧氣可能來自水分子在極紫外光下分解


氧氣是生命起源和進化的重要條件,天文學家已在地球等少數行星的大氣中觀測到氧氣,但對於這些氧氣的來源,業界的爭議很大。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所研究員袁開軍、楊學明院士團隊,與南京大學教授謝代前合作,發現水分子在極紫外波段光照下能夠三體解離產生氧原子,兩個氧原子結合生成氧分子,為行星早期大氣中氧氣的起源提供了新思路。

此前有觀點認為,氧氣主要是由二氧化碳光合作用產生,即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二氧化碳產生一氧化碳和氧原子,兩個氧原子復合產生氧氣。最近的天文觀測發現,楚留莫夫-格拉希門克彗星(67P/Churyumov–Gerasimenko)大氣層中存在大量氧氣和水,兩者的濃度具有較強的相關性。研究認為,彗星中氧氣的形成可能與水相關,但相關的機制並不清楚。袁開軍團隊利用大連相干光源超高亮度的極紫外激光光束,系統研究水分子光能化學過程。研究團隊將解離波長縮短至90至110納米(nm),照射水分子,發現發生三體解離,產生一個氧原子和兩個氫原子。團隊成員猜想,兩個氧原子復合產生氧氣有可能是這些環境中氧氣的重要來源。結合早期太陽光的輻射強度和水分子吸收光譜分析,發現水分子光解產生氧原子的概率約為20%。

袁開軍表示,水在宇宙星雲、彗星大氣以及地球早期大氣層中大量存在,水分子三體解離過程直接將氧氣和水關聯起來,對尋找生命星球具有重要意義。

【圖:互聯網;文:節錄自科學網頁;新聞資訊由林景明提供】 研究全文刊登在2021年4月30日出版的《自然-通訊》期刊

發表評論

Verified by MonsterInsigh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