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星上游太陽風的分佈和變化


行星在太空環境發生的各種物理過程,它的能量來源主要來自外部太陽。除太陽輻射外,太陽還會以太陽風的形式不斷地向外噴射出速度高達每秒四百公里左右的高速等離子體流(主要由質子、電子和少量α粒子組成), 凍結著太陽風磁場傳輸到行星際空間中,並與行星發生相互作用(上圖 )。太陽風的產生主要是由於日冕底層熱等離子體與行星際空間介質之間的巨大壓力差驅動造成的,太陽風是驅動整個行星際空間,包括各個行星的空間等離子體環境的重要源泉。雖然目前人類已對深空及行星探測廣泛發射了各類探測器,但除了地球外,人類還沒有對其它行星上游的太陽風進行過持續的長時間觀測。

2013年美國火星大氣與揮發物演化任務(Mars Atmosphere and Volatile Evolution Mission,簡稱 MAVEN)衛星的發射為研究這個問題帶來了重要契機。火星大氣與揮發物演化任務衛星同時搭載了高性能的磁強計和等離子體分析儀,可準確地探測火星上游太陽風的磁場、等離子體密度、速度、動壓等物理參數。自2014年9月火星大氣與揮發物演化任務衛星進入軌以來,它對火星上游太陽風至今已持續累計了近六年的太陽風觀測數據。因此有必要利用這些數據對火星上游太陽風的物理參數及其隨太陽活動性的變化特徵作系統分析。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地球與行星物理院重點實驗室的博士研究生劉迪及導師戎昭金研究員、魏勇研究員等,利用美國火星大氣與揮發物演化任務衛星2014年至2020年期間的高精度離子和磁場觀測數據,首次對火星上游太陽風的密度、速度和動壓及行星際磁場的強度、錐角、時鐘角等物理參數展開了全面的統計分析研究,並結合地球一天文單位(天文單位為日地距離單位,約1.5億公里)處的太陽風數據集,研究在1至1.7天文單位範圍內,太陽風等離子體參數和行星際磁場隨日心距離及太陽活動性的變化分佈。

研究結果顯示,相比地球而言,火星處太陽風離子密度更低(1.4 cm^-3)、動壓更低(0.4nPa ),行星際磁場強度更低(1.9nT ),而太陽風流速則與地球處類似,保持在每秒三百七十公里左右。活動高年,太陽風的磁場和動壓都要比活動低年時期強。研究還發現對於太陽風磁場向內的扇區較向外的扇區而言,太陽風際磁場更接近徑向(行星-太陽連線方向),這尤其在高年表現的尤為明顯。

今次研究系首次對火星上游(1.4到1.7天文單位)太陽風物理參數的統計,拓展了人們對一天文單位之外太陽風分佈和變化的認識,也為後續太陽風-火星相互作用研究及火星探測計劃提供了重要的空間環境參考。

【圖:美國太空總署;文:節錄自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2021年5月7日新聞公佈】研究全文刊登在2021年4月23日出版的《天體物理學報》

發表評論

Verified by MonsterInsigh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