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怎麼知道向地球飛來的小行星是否危險


在太陽系中,有數百萬顆稱為小行星的太空岩石。這些天體的大小從幾米到幾百公里不等,大部分遺留在四十六億年前行星形成的模樣。

小行星和其它接近太陽的天體少於1.3天文單位,就稱為近地天體。這些天體有機會對地球構成重大的風險。

小行星撞擊地球並不罕見。每年都有數百顆隕石到達地球表面,它們的體積太小不必擔心。但偶爾有大塊岩石可能會撞擊地球並造成損壞。2013年車里雅賓斯克(Chelyabinsk)火流星在俄羅斯爆炸,造成數百人受傷。在六千六百萬年前的最極端情況下,一顆小行星將恐龍消滅。

現在,科學家正在努力弄清未來小行星可能給我們帶來多少危害,以及我們如何才能防止對地球造成巨大破壞。雖然目前尚無已知的小行星對地球構成任何重大威脅。不過我們必須與時間競賽,以確保無論任何時候,如果出現有威脅的小行星,都已經準備就緒。

隨著我們對太陽系測量方法的改進,發現越來越多的小行星。在2019年就已經發現了約三千顆近地天體。但是我們仍然需要解決一個重要欠缺的知識,就是如果我們發現小行星正在飛向我們,我們如何知道它是否構成威脅?

儘管大多數大於一公里的小行星的軌道,都知它們的軌道不會影響地球,但較小的小行星卻沒有得到很好的監控。如果撞到人口稠密的地區,即使是幾十米的岩石也可能造成重大破壞。

從發現新的小行星到撞到地球之間的時間可能是幾天的事,這種小行星稱為「迫在眉睫的撞擊器」。

意大利的埃托爾·佩羅茲(Ettore Perozzi)博士團隊一直研究一種方法,可以在短時間內(最好在幾天之內)通過一個稱為「近地石質天體」(NEOROCKS)項目,快速研究此類小行星,以了解它們帶來的危害。

世界上許多望遠鏡發現小行星,新發現會上載到小行星中心的網站。「近地石質天體」項目使使用更先進的望遠鏡(例如:智利的甚大望遠鏡)對這些新發現的近地小行星進行跟踪研究,確定小行星的特徵,包括它的大小和組成。

佩羅茲博士說:「如果它是由不連貫的岩石成分組成,它可能不會像隕石一樣到達地面。但是,如果小行星具有堅硬的結構,如果足夠大的話,它就可以到達地面,並產生隕石坑。項目的目的是嘗試了解我們將面對那一些風險。」

如果與地球碰撞的過程中發現一顆較大的小行星,可能比它撞擊的時間要早幾年,但是,我們可能需要找到一種方法使它遠離地球,他們正在研究如何去做。

2021年11月,美國太空總署將編號65803名為雙生星(Didymos)的小行星和它的衛星雙衛一,編號 S / 2003(65803)1 (Dimorphos) 發射任務,練習改變小行星的軌道。這項名為雙小行星重新定向測試(Double Asteroid Redirection Test,簡稱 DART,暱稱「飛鏢」)任務將在2022年10月猛烈撞擊雙衛一,希望將它在雙生星周圍11.9小時的軌道改變幾分鐘。

歐洲太空總署將會參與使用該任務的數據,以評估該測試的成功程度。這種動能撞擊器,可能有朝一日會採用的一種方法,將小行星巧妙地移出它原有撞向地球的軌道。

其它可能改變小行星軌道的方法包括使用太空船,用力輕輕改變小行星的軌道(此過程比動能撞擊器慢得多)或使用核爆炸將小行星推離航道。但是到目前為止,「飛鏢」任務是唯一計劃改變小行星軌道的技術示範,況且國際條約禁止在其它天體使用核爆技術。

【圖:亞力士·阿里舍夫斯基(Alex Alishevskikh);文:節譯自歐盟研究及創新刊物《地平線》2021年4月12日文章】

發表評論

Verified by MonsterInsigh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