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天文學家聯合發現2005UD小行星與法厄同小行星同源
近地小行星2005UD與其它兩顆近地小行星,編號3200號法厄同(Phaethon)和臨時編號1999YC小行星一起共同組成雙子座流星群的綜合母體。對雙子座流星群成員小行星的觀測研究,可以幫助理解太陽系小行星、近地小行星和流星體的起源及三者之間的關聯問題。雲南天文台太陽系小行星物理研究團組的研究人員與芬蘭赫爾辛基大學小天體研究團組合作,對雙子座流星雨母體2005UD的光譜和測光數據進行了分析研究,發現近地小行星2005 UD 與法厄同有著相同關係。
流星是太陽系尺寸更小的小天體(通常指微米到米量級的小天體)進入地球大氣層時引發的燃燒現象。大部分流星雨群的母體是彗星,只少數幾個流星雨群的母體是小行星,例如雙子座流星群。雙子座流星雨發生在流星群軌道與地球軌道的其中一個交匯處(赤經:112度,赤緯:+32度)。每年12月14日左右,雙子座流星體與地球相遇,形成壯觀的雙子座流星雨。通過對雙子座流星雨母體小行星法厄同、2005UD及1996YC的物理性質的觀測研究,還可以探究雙子座流星體補充機制。
自2016年開始,中國科學院雲南天文台太陽系小行星物理研究團組利用幾個望遠鏡(麗江站的2.4米望遠鏡、昆明本部1.0米望遠鏡、麗江45公分寬視場望遠以及位於西藏阿里站北冕天文台的0.3米望遠鏡),展開對雙子座流星體母體長期的光譜和測光觀測。
基於所獲得的小行星測光數據以及洛毛-先力加(Lommel-Seeliger)橢球光度模型,利用馬可夫鏈蒙特卡洛(Markov chain Monte Carlo)方法,他們首次推算得到近地小行星2005 UD的形狀、大小、自轉軸指向、自轉週期以及表面物質組成。
推算得到的2005UD的形狀呈現為一個扁的橢球體,尺寸分別為:1.90×1.45×0.76公里。自轉軸的太空指向在J2000日心黃道坐標係為(285.8°,-25.8°),自轉週期為5.2小時。與另一個母體法厄同的自轉軸指向(311.2 °,-23.6°)相比,兩個母體的自轉軸指向是接近平行的。由此推出2005UD極有可能是從法厄同的母體中分離出的一部分。
小行星表面物質的測定通常是通過小行星反射光譜的形狀及吸收特徵進行的。此外,還可以通過小行星測光相位曲線的形狀(光度隨太陽相位角的變化)分析表面物質性質。除了小行星的形狀和自轉參數,研究人員還分析了2005UD的測光相位曲線(上圖)。分析數據中包括了新獲得的2005UD的測光觀測數據、茲威基瞬變設施(Zwicky Transient Facility)巡天獲得觀測數據以及小行星中心的測光數據。
【圖、文:節錄自中國科學院雲南天文台網頁;新聞資訊由林景明提供】 研究全文刊登在2021年1月出版第195卷《Sciencedirect》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