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證實彗星上有些物質影響地球生命的出現
美國阿比恩(Albion)學院物理系女教授妮高·澤爾納(Nicolle Zellner)和化學系女教授凡妮莎·麥卡弗里(Vanessa McCaffrey)說,大爆炸可能已經開始了宇宙,但是小爆炸可能在地球上的生命中起著關鍵作用。她們連同以前的學生傑登·巴特勒(Jayden Butler)在一項對羥乙醛(glycolaldehyde)在太空擴散的有趣發現。
這個研究項目由美國太空總署資助,並在莊臣太空中心(Johnson Space Center)的衝擊實驗室進行。使羥乙醛樣品承受的壓力最少4.5至25十億帕斯卡(GigaPascal,縮寫 GPa),其作用力遠大於最深的海洋水壓。研究小組發現,羥乙醛(一種在產生核糖的化學反應中很重要的糖)可以在如此高的壓力下保持其完整性。
澤爾納教授表示,模擬撞擊的實驗一次又一次地證明,在彗星、小行星和隕石上發現的生物分子並未完全被破壞。羥乙醛可以在這些壓力下保持完好無損,這一事實使我們對生物分子如何倖存下來並影響向早期地球的傳遞感到困惑。麥卡弗里教授也表示,除了在如此激烈的條件下羥乙醛保持不變之外,撞擊後會看到一些新分子,其中一些可能具有重要的生物學意義。
澤爾納教授指出,研究團隊的工作早於天文學家最近的觀測,新的報告顯示,幾顆彗星上證實有羥乙醛。這些發現支持硏究小組的結論,即是羥乙醛可能通過彗星撞擊而散佈在整個太陽系中,並散佈到地球上,為生命的開始增添了重要意義。
澤爾納教授說:「每個人都認為羥乙醛是核糖或氨基酸的起始分子,但很少考慮其來源,而我們正在顯示這些分子的來源。」
【圖:維基百科;文:節譯自阿比恩學院2020年10月26日新聞公佈】研究全文刊登在2020年9月25日出版的《天體生物學》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