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海沉積物中發現超新星的證據


由於在南極深海沉積物中發現了超新星的證據,圍繞太陽系周圍空間的一個謎團正在揭開。安東·沃納(Anton Wallner)教授是澳洲國立大學的核物理學家,他領導的這項研究發現,在過去的三萬三千年裡,地球一直在穿過一團微弱的放射性塵埃雲,這些雲可能是以前超新星爆炸的殘骸。

研究人員利用重離子加速器設備(Heavy Ion Accelerator Facility )的極高靈敏度,從兩個不同的地點搜尋了幾個深海沉積物,這些沉積物可以追溯到三萬三千年前。他們發現了同位素鐵-60的清晰痕跡,這是恆星在超新星爆炸中死亡時形成的。

鐵-60具有放射性,會在一千五百萬年內會完全衰變,這意味著地球上發現的任何鐵-60都是在四十六億年前形成地球之後由別的地方來的,因此推測是從附近的超新星到達這裡,然後才沉入海底。

過去的幾千年裡,太陽系一直在穿過一個密度更大的氣體和塵埃雲,稱為本地星際雲(Local Interstellar Cloud),它的起源目前尚不清楚。如果本地的星際雲是鐵-60的來源,那麽當太陽系進入星際雲時,鐵-60的含量應急劇增加(根據該團隊的數據,這很可能發生在過去三萬三千年之內。至少,最古老的樣本中鐵-60的含量應該低得多,但研究顯示卻沒有。

研究人員指出,找到答案的最好方法是尋找更多的鐵-60,以彌補四萬年前到一百萬年前之間的空白。

【圖:國家加速器實驗室斯坦福直線加速器中心;文:節錄自台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網頁】研究全文刊登在2020年8月24日出版的《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

發表評論

Verified by MonsterInsigh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