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察號發現火星的微地震受到太陽和地形風的影響


九州大學大學院工學研究院,地球資源工學部門國際研究所辻健教授、池田達紀助教領導的國際硏究小組進行一項有關火星地震的研究,研究是基於2018年11月26日登陸火星的洞察號(Interior Exploration using Seismic Investigations, Geodesy and Heat Transport,簡稱 InSight)探測器在火星表面放置了一個地震儀所搜集到的資料。在2019年2月至6月之間收集的連續地震記錄,表明存在數百次的地震,且大多數地震的強度要比地球上發生的地震要弱得多,但也有些地震的規模接近4級。

分析了這些微震的數據,確定了它們的傳播方向和方向強度。該研究的共同作者池田達紀解釋說:我們的極化分析顯示,不同頻率和類型的地震波在火星的一天中呈現出不同的變化模式。低頻P波的時間變化與風和太陽輻射的遠距離變化有關,而低頻瑞利波(Rayleigh wave)則與著陸器附近的風向有關,高頻背景雜訊主要由著陸器本身的振動引起。因此,不同類型和頻率的微震可能會有不同來源,有些可能受到地質結構的影響。

由於研究人員從高頻背景雜訊推斷出地震儀下方的岩性邊界,因此不同類型的火星微震的主要來源之間的差異可能有助於識別火星內部的地質結構。

但是,單台地震儀尚不足以重建行星內部的結構。在地球上,為此必須同時使用多個地震儀網絡的數據才能達成。研究人員辻健教授說:這些結果證明了在火星上使用背景雜訊方法的可行性。未來的地震網絡將使我們能夠模擬和監測火星內部的地質結構,甚至可能有助於火星上的資源探勘,比如地下冰。

【圖:九州大學;文:節錄自台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網頁】研究全文刊登在2020年6月15日出版的《地球物理研究快報》

發表評論

Verified by MonsterInsigh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