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天文學家利用郭守敬望遠鏡數據構建目前最大的M型星增值星表


上海天文台副研究員鐘靖和郭守敬望遠鏡特聘青年研究員、西華師範大學李靜博士,上海天文台陳力研究員、侯金良研究員,與美國大型綜合巡天望遠鏡項目及智利大學研究團隊合作,利用郭守敬 DR5 發佈的九百多萬光譜數據,篩選得到了一個目前世界上最大的M型星增值星表,為進一步利用M型星開展銀河係以及恆星形成和演化研究提供了重要數據支持。

M型星是表面溫度小於四千K的一類低溫恆星,根據光度和表面重力的不同又分為M巨星和M矮星兩種恆星類型,它們各自具有不同的物理性質和研究價值:

M矮星又稱紅矮星,是一類小質量的主序恆星,約佔銀河系總恆星數目的七成 。由於其體積小,光度低,只能在太陽鄰域能在太陽鄰域一至二秒差距(parsec,符號 pc) 的範圍內被觀測到,十分適合作為研究太陽鄰域化學、動力學特徵的示踪天體。此外,該型恆星也是目前人類搜尋系外行星、尋找適居帶天體的熱門觀測目標,對於行星科學的相關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M巨星是中小質量主序恆星演化到末期的產物,其光度約為太陽的一千至一萬倍,是宇宙中最為明亮的一類恆星。在同等觀測條件下,M巨星的探測距離是矮星的成百上千倍,是研究銀河系外盤和外暈結構的理想顯示蹤跡的天體,對揭露銀河系的形成和演化歷史具有重要作用。

研究人員通過之前工作中開發的一套模板匹配方法和M型星光譜模板,對郭守敬望遠鏡DR5 中的M型星光譜進行了篩选和分類,最終挑選出了一個包含39,796 顆M 巨星和501,152 顆M 矮星的光譜樣本。並進一步結合兩微米全天巡天(Two Micron All Sky Survey,簡稱 2MASS)、廣域紅外線巡天探測衛星(Wide-field Infrared Survey Explorer)紅外線外測光數據,以及蓋亞(Gaia)光學顏色和視差數據,對M型星樣本中存在的誤分類和污染情況進行了科學評估,發現M巨星和M矮星樣本的污染率分別約為4.6% 和0.48% 。此外,通過對樣本中存在的碳星、白矮-主序雙星等特殊恆星進行標註,使得M型星光譜樣本得到了進一步的純化。

在此基礎上,研究人員還對M 巨星樣本的立體位置、速度和金屬豐度進行了分析求解,結果顯示M 巨星樣本中有超過五千顆暈族恆星,為進一步利用該星族樣本研究暈結構和矮星系吸積歷史奠定了基礎。

【圖、文:節錄自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網頁;新聞訊息由林景明提供】研究全文刊登在已經出版的《天體物理學報增刊》

發表評論

Verified by MonsterInsigh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