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天文學家發現四十多組銀河系暈子結構


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楊成群博士生、薛香香研究員,西華師範大學李靜博士,以及國家天文台張嵐博士,劉超研究員,趙剛研究員團隊,利利用郭守敬望遠鏡數據中K巨星的立體位置和速度,在銀河暈中找到四十多組子結構,包含接近二千顆恆星。其中包括大量的人馬座星流,麒麟座星環,室女座緻密區,孤兒星流等銀暈中已知子結構和其他未知子結構的成員星,並第一次給出了銀河系暈中大樣本子結構的參數,更加精確地展現出銀河系現在的結構以及其過去的吸積歷史。

標準宇宙學冷暗物質模型(Lambda-Cold Dark Matter Model)認為銀河系這類較大尺度的星系是由小的星系合併或吸積產生。因此如果能夠找到發生星系合併或吸積的證據,就可以很好地支持這一理論。通常星系在發生吸積並合時,會在其周圍的太空之中(暈)中留下原星系的殘骸。例如:星流(stream)、緻密區(overdensity)、殼層(shell)和子結構(substructure)。

【圖、文:節錄自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網頁;新聞訊息由林景明提供】 研究全文刊登在已經出版的《天體物理學報》

發表評論

Verified by MonsterInsigh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