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外行星有多傾斜才會直接影響它的公轉軌道


已知的類太陽恆星中,約有三成擁有大小介在地球到海王星之間的所謂「超級地球(Super-Earths)」。這些系外行星的公轉軌道接近圓形,同一行星系統內的行星軌道幾乎在同一平面上,而公轉周期大都少於一百天。但有個很奇怪的地方:這些系外行星中有許多都是成對出現,且公轉軌道剛巧就在自然穩定點之外,似乎是有什麼未知機制將這些系外行星從自然穩定點推開。

耶魯大學(Yale University)天文學家莎拉·米荷蘭(Sarah Millholland)和格戈里·洛林(Gregory Laughlin)最新研究發現:這個公轉軌道被推開的現象,應與行星自轉軸相對於公轉軌道面法線的傾角(obliquity)有關。根據他們的研究:母恆星與行星之間重力的交互作用,即所謂的潮汐作用;若行星自轉軸傾角偏大時,會讓其軌道能量轉換成熱能的「潮汐消散(tidal dissipation)」過程更有效率,從而讓公轉軌道愈距愈遠。地月系統可視作這個狀況的類似案例來說明:由於潮汐消散的關係,會使月球軌道距離慢慢增加,地球自轉速度慢慢減慢,讓一天的長度愈來愈長。

這個狀況,會直接影響這些系外行星的物理特性,例如氣候、天氣、全球大氣環流等;例如:一顆大傾角的行星,其季節變換會比小傾角的行星還極端。而這項研究成果,對將來探索系外行星的結構、天氣和適居性等有重要幫助。

【圖:美國太空總署;文:節錄自台北天文館之網路天文館網頁;新聞訊息由林景明提供】

發表評論

Verified by MonsterInsigh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