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天文學家發現銀河系氣體盤邊緣的激微波發射


中國天文學家基於紫金山天文台銀河畫卷巡天數據結果,利用國際射電望遠鏡搜尋發現銀河系氣體盤邊緣的激微波(MASER,Microwave Amplification by Stimulated Emission of Radiation 的簡稱)。

為了更好地理解大質量恆星形成這一關鍵科學問題,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台孫燕博士為首的國際合作小組利用國際射電望遠鏡(德國 Effelsberg-100米和上海天馬 65米望遠鏡),對銀河畫卷巡天數據發現的約二百個位於銀河系外臂之外的分子云進行了H 2 O, CH 3 OH, OH 脈澤搜尋。通過脈澤巡天,孫燕博士等人在五個分子雲中發現了激微波發射,其中包括距離太陽最遙遠的甲醇激微波(約21 kpc )和最遙遠的羥基激微波(約18 kpc )。這些激微波的發現證明了在銀河系邊緣存在著劇烈的大質量恆星形成活動。較低的脈澤探測率表明在銀河系邊緣低氣體密度和金屬豐度的環境下有較低的恆星形成率,為長期以來的理論模型提供了直接的觀測證據。研究成果有助於我們進一步理解大質量恆星形成的物理化學環境以及銀河系的恆星形成歷史,並為後續的研究提供了寶貴的觀測樣本。

【圖、文:節錄自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台網頁;新聞訊息由林景明提供】研究全文刊登在已經出版的《天體物理學報》

kpc = kilo parsec = 千秒差距 = 3,260 光年
秒差距是一個宇宙距離尺度,用以測量太陽系以外天體的長度單位。一秒差距定義為某一天體與一個天文單位的對角為一角秒時的距離,但於2015年時被重新定義為一個精確值,為天文單位。一秒差距的距離等同於3.26光年。

發表評論

Verified by MonsterInsigh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