冥王星脊狀地形可能由冰川形成


當新視野號太空船在2015年飛經這顆矮行星時,它揭露了令人驚奇的各種各樣的地形。其中一些奇怪的紋理可能來自冰川減退留下的碎冰。

所謂的洗衣板和凹槽狀地形包含幾公里寬且不到100米高的平行山脊。它們不像人類在地球上見到的任何東西。為此,美國加州搜尋地外文明研究所(SETI)的奧利弗·懷特(Oliver White)團隊利用新視野號的地圖和圖像,以說明它們是如何形成的。

研究發現,這些脊狀區域同古代構造活動產生的表面斷裂相一致。對該區域環形山進行的分析表明,起伏的群山在約四十億年前形成。這處於冥王星曆史的早期階段,並且僅晚於附近斯普特尼克平原中的盆地形成時間。斯普特尼克平原()是這顆矮行星的心臟狀氮冰平原。

此前研究曾發現,在該平原形成前,冥王星可能擁有氮冰形成的冰川。只不過氮冰隨後昇華,從固態變成氣態,然後凝結在較冷的平原中。

懷特表示,這些脊狀區域是表明冰川曾在冥王星上廣泛分佈的證據。他和同事認為,洗衣板和凹槽狀地形由大塊水冰構成。這些水冰由於構造活動而在冥王星的地殼中脫離。因為水冰沒有氮那麼緻密,所以它們能在冰川上面漂浮,並且隨後在冰川消退時被留了下來。

脊狀區域擁有和在冥王星其他地方發現的凹痕地形相似的大小和形狀。這些地形在氮冰昇華時形成,因此研究人員認為,這兩種奇特的景觀可能存在關聯。

【圖:美國太空總署;文:節錄自科學網頁;新聞訊息由林景明提供】研究全文刊登在已經出版的《自然-天文學》期刊

發表評論

Verified by MonsterInsigh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