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學家使用新技術探測恆星旋轉有助了解太陽磁場成因


幾個世紀以來,一直觀察到太陽黑子存在,中國天文學家在公元前364年首次提供了書面紀錄。1612年,伽利略觀察到太陽黑子並得出結論,太陽正在旋轉。

但天文學家現在知道恆星不會像固體球一樣旋轉;不同的緯度以不同的速度旋轉,這種現象稱為緯度差分旋轉(latitudinal differential rotation)。在太陽赤道處一個完整的旋轉需要大約二十五天,而較高的緯度旋轉得更慢。在太陽的兩極附近,一次完整的旋轉需要大約三十一天。較差自轉被認為在產生磁場和太陽黑子中起主要作用。

現在,紐約大學,馬克斯普朗克太陽系研究所(Max Planck Institute for Solar System Research)和哥廷根大學(University of Göttingen)的研究人員測量了十三顆恆星的較差自轉模式,其質量與太陽相似,發現赤道速度比預期的要快。

但他們驚訝地發現測得的速度高於太陽觀測到的速度,赤道地區的旋轉速度是高緯度地區的兩倍。數值模型沒有預測到這種差異。

速度是根據恆星外層對流層產生的聲波振動計算出來的。這些振動的頻率用於確定不同緯度區域的旋轉速度。

馬克斯普朗克太陽系研究所主任勞倫特·吉茲(Laurent Gizon)表示,利用美國太空總署刻卜勒(Kepler)任務的觀測資料,我們現在可以用星震學(stars with asteroseismology)探測恆星的內部,並確定它們在不同緯度和深度的旋轉剖面。

恆星太遠了,無法在天文圖像中得到解決,因它們是點狀的。然而,科學家可以使用星震學間接獲得恆星內部的結構。

吉茲指出,這項工作很重要,因為它顯示,星震學具有極大的潛力,可以幫助我們理解恆星的內部運作。關於恆星較差自轉的信息是理解驅動磁場活動過程的關鍵。了解更多關於恆星如何旋轉和產生恆星磁場的知識,可以幫助我們進一步了解太陽發電機,即產生太陽磁場的物理過程。

然而,必須研究更多類似太陽的恆星才能實現這一目標。2026年,歐洲太空總署將發射行星淩日和星震衛星(PLAnetary Transits and Stars of Oscillations of stars,簡稱 PLATO,中文暱稱:柏拉圖),藉由星震學來精確的描繪成千上萬顆明亮的類恆星。大量的統計數據將是研究恆星物理及其演化的關鍵。

【圖、文:節錄自台北天文館之網路天文館網頁】

發表評論

Verified by MonsterInsigh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