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天文學家利用嫦娥二號探測數據揭露圖塔蒂斯小行星的形成機制


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台季江徽課題組與其合作者基於嫦娥二號探測數據對近地小行星圖塔蒂斯(Toutatis)形成機制的最新研究成果,揭露在地球潮汐效應作用下可形成該小行星延展型雙瓣結構。該項成果對深入了解近地雙小行星的形成與演化具有重要科學意義。

圖塔蒂斯是對地球構成潛在威脅的最大近地天體,在2012年之前每四年年會接近一次地球,因此一直以來為國際社會所廣為關注。據估計,地球附近存在數百萬顆幾十米大小但未被發現的近地天體,對人類生存形成長期隱患。 2012年12月13日,嫦娥二號探測器在完成既定任務後在距地球約七百萬公里遠的深空,以每秒10.73公里的相對速度近距離飛越了圖塔蒂斯,獲得了一系列高精度光學圖像,發現圖塔蒂斯具有雙瓣結構,由較小一端的頭部與較大一端的身體組成,即為一顆近地接觸雙小行星。近年來大量天文觀測表明,直徑大於二百米的近地小行星中大約14%屬於該類接觸雙小行星,其基本特徵是呈現雙瓣結構,由兩部分構成。因此,如何形成這種非常有趣的雙瓣結構的小行星是一個值得關注的科學問題。

【圖、文:節錄自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台網頁;新聞訊息由林景明提供】研究全文刊登在已經出版的英國《皇家天文學會月刊》

發表評論

Verified by MonsterInsights